首页旅行游记残缺的人生与浪漫主义

残缺的人生与浪漫主义

残缺的人生与浪漫主义

我家住在一个小岛上。

上小学六年级我第一次走出这个小岛,因为我生病了,皮肤过敏。

那时候我爸带我去岛对面的县城看病,托关系找到那个鼻翼旁长着一个痦子的“神医”,当天就开了药。

晚上我爸还给我买了几个羊肉烤串,我很喜欢吃,但有一个掉柜子底下了,我很心痛。

在这之前,我一直在想我可能这辈子都出不去这个海岛了。

但后来读初中我就没在海岛上了,高中三年,大学四年都在外地上学。

那时我有个特别严重的病,想家。

这个病要多严重就有多严重,无论现实生活还是电视报纸上,我都没见过比我还严重的人。

我现在后悔当时没有去申请个吉尼斯世界纪录。

至于管它叫什么名字我还没想好。

痛苦是前所未有的。

这导致我的初一,高一,大一,(至少需要一年来适应新的环境)都一直处于极度不正常的状态下,在极度的自我封闭和与外界的封闭下度过。

多数同学都不把我当成正常人看。

他们认为我有病。嘲讽自然是少不了的。

上高一的时候,正好我家附近在盖一栋楼,每天都有工人在搬石头,晚上还有人打更。

我总是幻想自己能回家去搬石头,去打更。去做任何事情都行,只要能让我看到自己家的房子。

每次学校放假返校,自己都要哭好几天,一个星期不会跟任何同学说一句话。

有一次大概高二,学校放月假在家待了两天。(返校都要坐船回去的,坐到对面的海港再乘车到学校,乘车大概要半个多小时)那次和往常一样令我十分崩溃,各种抑制不住的哭。

轮船在对面海港停下后,我并没有乘任何车辆,我觉得车子的速度太快了,完全不够我哭。

所以我花两个多小时,边走边哭到了学校。

那次,和我一起返校的同学大抵上都看到这样一副景象:一个穿着红色校服背着黑书包的傻叉在烈日底下像个傻逼一样在哭。

那次可以说是顶着巨大的压力在哭…(笑脸)

所以我的高中生涯好凄惨,那么多和我一样住在岛里又上同一所高中的初中同学,几乎没有一个愿意接近我。

有时候掉几根头发,都在幻想如果自己头发都掉光了该多好,那样或许我妈就能让我辍学回家了。

本以为这样的日子适应适应也就好了,没想到大学竟然变本加厉。直到大二下学期,我才勉强从想家的情绪里走出来,开始过上正常的生活。

我有个本,足有半本字典那么厚,在那些极度封闭自我的日子里,那是我唯一的空间。

大学毕业后被我一把火烧了。

我不知道学生时代大家对我的认知,可能都是负面的吧。

我给人的第一印象是多么的差劲啊。

有时候想笑,当初那些所作所为真的令自己不敢相信。

可又笑不出来,是那些特别的时光成全了完整的我。

任何人都嘲笑我的时候,我也不该笑自己。

大学毕业的时候我就像换了一个人,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以前那种令人颓丧崩溃的思家情绪突然间烟消云散。

我去了离家更远的地方,却不会想家了。

以前最最不可能出远门的孩子,如今去了很多人可能永远去不了的地方。

可能有些需要一辈子来经历的东西,都被我提前经历完了,所以以后的日子我再也不用经历那种世界上最痛苦的感觉了。

但现实生活中大部分人这辈子也不用经历这种使人幻灭的痛楚。

大学期间认识一个懂哲学的老中医,和我奶奶同岁。他曾对我说过,人这一辈子摊上什么就算什么了,每个人都不一样,这就是人生。

可能我出生之前在娘的胎里就被盖上了想家这个生死劫的印子,算是摊上大事了。

渡的好就是新的人生,渡的不好可能永远就待在家里出不来了,窝囊废一辈子。

可不管怎么样,我都觉得代价太大了,似乎虚无了最好的年华。

我虽六年级出了小岛,但直到大学毕业,我没有去任何一个地方旅行过。

我不知那时候自己对旅行的态度和想法,也似乎忘记了别人的旅行对自己感官的某种冲击。

似乎可以理解为对旅行一无所知。

对旅行起奠基作用的可能是在2014年。那时候偶然认识一个在北京二外读书的韩国女孩,有她微信。她朋友圈发的不多,但发布的基本都是她在国内各个地方旅行的片段。

有一次她发布一组和同学去长白山天池旅行的图片。看过那组图片我一下子就不淡定了,似乎恰到好处的冲击了我的视觉和肾上腺系统。突然对旅行一下子来了前所未有的兴致。

原来世界上还有那么美妙的事物。

但是大学毕业之前,我依然没去过任何地方旅行。不过有些东西似乎在脑海里埋下了种子。

第一次正式旅行是在2015年底,那时从上海辞了职买了帐篷和大背包,去徒步环游海南岛。

在这之前我看了很多本关于旅行的书籍,小鹏系列都看过。我总以为辞职旅行是一件很美妙的事情。它能摆脱诸多职场的束缚,更能治愈人心的迷茫和空虚,所以我就狠心去了。

这也是我不再相信旅行书籍的主要原因,因为那次旅行非但治愈不了我的迷茫,反而使它们变本加厉,直至把我对旅行的一切美好想象都击成碎片。

很多旅行游记之类的书籍,读读就行了,千万别把它们当真。

小鹏的书如今我只记得一句话,住宿也是旅行的一部分。

这句话他说的最对。

人总是想方设法把自己期望的事情无止境的理想化。

我一个念大学学石油的,竟然整日空想着大学毕业后能找到一份文字工作,还给自己设定了一个目标,将来要得到诺贝尔文学奖。

我凭什么?

大学毕业在上海四处碰壁后,在2016年我终于迎来了最好的机会。

2015年年底去了一趟海南,回来后我把那些游历碎片凑成了一篇八千多字的游记。这篇游记被我做成简历,竟然被一家报社的老总看上了。我欣喜若狂。

我清楚记得在第五十天,我被炒鱿鱼了。

一个在报社干过六年的编辑把我顶了。

那段日子我无比痛苦,陷入了更深的迷茫中。

话虽如此,但是在报社的五十天,让我知道其实我并不适合这里,这里和我成为作家的理想大相径庭,虽然看上去挺接近的。

其实是我爸的一句话点醒了我。“你只是想要作家的那种生活而已。”

他是对的,我一直在潜意识里欺骗自己。

我一切都没有了,这让我又想到了旅行。

一个人坐上北京开往西藏的火车的时候,疲倦的面容也没能阻止嘴角的上扬,虽然极其不协调。

我几乎忘却了前一晚还在车站外面的广场过夜,似乎也不愁自己还欠着朋友五千块钱。

火车踏过西北荒原,车道两旁的荆棘和黄沙在眼前匆匆划过。

我激动的不能自已。

这是我要的旅行,也是我的远方。

2016年我去了西藏和尼泊尔,做义工,代购,摆地摊,漂流,滑翔,珠峰大本营徒步,骑行世界和平塔…

这一年我做了很多,似乎尝到了真正旅行的滋味。

当时已经有很多人羡慕我,我觉得挺忧伤的。

我内心一直惶恐,我觉得一切都是暂时的,对未来有着无限的担忧。

我内心深处觉得自己一直在逃避,逃避不想面对的一切。

但我又恨极了“逃避”这个字眼。就像讨厌说了一堆话别人就给我回复一个“嗯”一样。

那些短暂的旅行并没有使我内心真正快乐起来。

如果是在逃避,那我又在逃避什么呢?难道非要在家附近找一份稳定的工作才不算逃避么?

如此简单的一个问题我却一直无法面对,似乎彻底想明白这个问题还是不久以前。

这可能是一个观念,这个帽子一直压着我,使我喘不过来气。

虽然从去西藏伊始,我做的事情都是和那个传统观念不符的,发表的言辞也一直抨击那个观念。

但是内心无时不刻不在那个强大的观念的笼罩之下,它就像一个厉鬼,一直阴魂不散。

我很怕别人说我在逃避现实,因为我可能就是在“逃避现实”。

虽然我根本不知道那个现实是什么。2017年我去了更多的地方旅行,自己也能在路上代购积攒一些积蓄了。

但那只厉鬼犹在。

有几次险些被它正法(一次是想开书店,一次是想做生意),如今看来命运是何等眷顾我,让我没能做成那些目前看来愚蠢至极的事情。

说它愚蠢至极是有道理的,开书店是我过于理想主义,做生意更是我最厌恶的事情,摆明了是在附和那个传统观念。

我这个人有一点我是挺欣赏的,我绝不会去干那些我自己不喜欢的事情。

这是我在职场上不得力的原因,我不想被那些条条框框磨平棱角。

一辈子那么短,为别人来牺牲自己,我凭什么?

如今能坐在这里谈论根深蒂固的观念问题,我觉得我有了很大的进步,这在以往我是不敢的。

有人让我买房,有人让我炒股,说这些不会耽误事情还会带来财富。首先我没有闲钱去买房炒股,其次如果这些东西不用耗费身心和精力就能轻易掌握,那天下不会有穷人了。

这种心态是极其要不得的。

旅行中我认为最最重要的东西,是对事物的好奇心。

如果没了好奇心,那旅行的价值就微乎其微了,不如说换个地方躺尸更确切。

在这点上,说自己做的很好,莫不如说对新鲜事物的向往和好奇是与生俱来的。

好奇心是装不出来的。

遇到新奇的事物,我觉得自己像个张牙舞爪的孩子,蹦蹦跳跳,驻足很久,发自内心的高兴快乐。

这是旅行给我带来的最大乐趣。

我还最喜欢品尝各个国家的民族特色食物,不管好吃不好吃都饶有兴致的去尝。

大部分人来到异国却依旧选择自己熟悉的口味来吃,我觉得好没意思。

吃更是旅行中重要的一部分。

如果有一天,我不再对没见过的景物好奇,不再想尝试没吃过的食物,那我就不会再旅行下去了。

还好,这么久了,我还没看到这种迹象。

旅行中最痛苦的是孤独。

以前我很羡慕一种人,那种出差的人。短时间内去很多地方,要在不同的酒店住宿那种。

我觉得很不可思议,为什么他们适应能力那么强?

最开始旅行的时候遇到的最煎熬问题也在此。

我觉得换地方住,就是把自己的肉体和灵魂从一个刚刚适应的熟悉的地方搬到了一个全然陌生的地方,我觉得没什么事情比这个更恐怖了。

一个人背着大旅行包行走在陌生的街头,视野里都是陌生的景象,那种孤独感和无家可归感是能吓死人的。

但不知不觉我也变成了曾经自己羡慕的那种人。

频繁搬离自己的肉体和灵魂我已习以为常,内心甚至没有波澜起伏。

可是孤独感却从未离我远去。

但是我已经很知足了。

现在我已经能把自己很好地融合进自己选择的生活的齿轮里了。

当然,不管做什么生存都是根本。

从2015年7月大学毕业到如今我没有用过家里一分钱,除了2016年刚去西藏买相机的时候,家里给分担了一半钱。

家里前几年投资建房子做旅游,把所有积蓄都用上了,我还帮分担了一部分。跟朋友借钱次数很少,都是几年前最困难的时候,全都按时归还。

能在路上赚到路费养活自己,我很开心。

以前我最担心自己会饿死了。

现在养你都不成问题…

有时候想想蛮开心的,没有沦落成社会的棋子任人摆布。

做的虽然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也不太坏。

旅行从来都不是我最喜爱的事物,因为我没有最喜爱的事情。

但相对比较我还是更爱旅行的。

所以这么想来,我挺开心的。

自由是每个人的向往,我不知道现在的我算不算自由的,姑且算吧。

很久以前我绝不会想到如今的自己是这般模样,如果能回到以前,把这个消息告诉那个孩子,他一定心里乐开了花。

昨晚重翻了一下那个韩国女孩2014年发布的那组去长白山天池旅行的照片,图片模糊了不少,文字也没出现令人激动的情怀,只是很温暖很温暖,一直在那里。

以前我总想知道也更在意自己在别人眼里是个什么样的人,他们对我的认知又如何?

现在我没那么介意了…

或浮夸,或炫耀,或自以为是,或自卑,或谦虚,或忧郁…

总会被划分到一个类别里,至于会被划分到哪个类别里,我左右不了,但无论被分到哪里,它都不会左右我的人生。

蓝天下,我还是那个,捡到十七个核桃,一人一半,多一个会埋到土里的小男孩。

单纯,幼稚。

三凡先生
三凡先生
带你看遍这个世界啊~ 公号:三凡先生 微信号:sanfanxiansheng
RELATED ARTICLES

在岗嘎追寻珠峰

库拉岗日的夏天

卡久寺的锅炉房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