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大部分家庭来说,领着孩子幼小衔接数学,其实是一个不断降低对孩子的期望值的过程。

听说由于辅导孩子导致心梗的家长越来越多,心脏支架产量大幅提升,装支架都便宜了(还没去医院亲测,也不知道这打折是不是真的)。
为了省钱加保命,我来给大家伙来说说我给萌萌的养生数学启蒙法。
当然,大家不必闻幼小衔接色变,它的本质并不是抢跑,而是帮助孩子全面适应即将到来的新的人生重要阶段——漫长的学生时代。
幼小衔接不是临到上学抱佛脚,而是从3岁起润物无声的让孩子改变。
顺其自然的培养习惯、调整作息时间、在玩耍中融入新知,让孩子做好身心准备。
我们需要和孩子们一起准备好的,
首先是健康的体魄(良好作息和耐力);
其次是建立规矩和习惯(上课不乱跑、自主完成学习任务);
最后才是学习能力和知识储备(确保孩子的认知能力) 。
当然,今天我主要聊一下数学方面如何做好准备。
01
如何激发孩子学习内驱力,一直是我很想聊的事儿。
如果把娃们比作是一辆车,我们当然都希望这是加速性能特别好的跑车。但真相是:
啥车不重要(即使是拖拉机都可以),最怕的是自己不会动的牛拉车。
所以,激发·启动是整个学龄前的时光里,家长最重要的教育责任。
所谓内驱力,就是自我驱动。
也就是说,家长不能是摁头小分队,得让孩子自己意识到,数学得学,数学有用。
而想要娃知道数学有多有用,带娃出门旅行一次就够了。
每次我们一大家子出门在外,萌萌都是向导。

小团友们紧跟萌导,不迷路
无论是坐火车还是飞机,拿着车票找对应座位都是被萌小宝承包的事情。
比如座位号是55A,本质上考察的是空间对应:横排55,竖列A对应的位置。
再比如在外地乘坐公交车,也由萌导负责。
我们乘坐635号车,那么萌萌需要在对应车来的时候通知我们,这时需要记忆+等待+识数。(话说我自己倒经常是等一会儿就彻底忘掉要坐的是哪趟车。)
出门在外,认识数远远不够,还得要会运算。
我们有个小规矩,只要是在便利店,无论是想吃冰淇淋还是买矿泉水,都需要萌萌自己用她零钱小包里的现金购买。
当然了,认识钱币大小会计算是个挺难的事儿。但用钱的过程中,认识钱币,减法的使用、数字的拆分,这些知识不会时的窘迫和会了以后的成就感都让她记忆深刻。
到了晚上,我们还会和孩子一起回顾一天的开销:
要她帮我们回忆,哪里花钱了。
一边回忆,一边计算,看看一天下来总体开销有多少。这里就更涉及到分类、整理和运算了。
总而言之,一场旅行下来,孩子的参与感很重要。
不是只用带着嘴跟着玩乐,而是真真切切的一起面对旅行当中涉及到的数学难题。
在开始学数学之前要她自己认识到,不会数学,寸步难行!
02
想要修一条路从山脚到山顶,最好的方法是把路修成Z字形。

学数学,也要走Z字,重复中有提升,缓慢向前。
看似每日重复,但每天又进步一点点。
1.起步数感启蒙,从日常小游戏开始
我听到周围小伙伴抱怨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数字太枯燥,我孩子对数学没兴趣。
不好意思,我觉得孩子不是对数学没兴趣,他是对你眼中的数学没兴趣。
要不然,你试着跟奥特曼迷来数一数,家里一共有多少个奥特曼?

或者跟汽车忠粉一起看一看,如果自己的车模需要建立一个车库,需要规划几个车位?

我对萌萌的数感启蒙大多都也是以吃喝玩乐为切入点。

一家人去看北京队球赛,我和萌萌讨论比分,哪个队领先
在最开始识数的时候,我们一起数的是冰糖橘。由于边数边吃,我俩最后吃光了所有道具,哈哈。
类似家庭小游戏的还有分pizza、分薯条、分饮料,总之能主宰食物的分配权,对于吃货萌来说,是至高无上的荣誉。

给萌宝淘来的美国幼儿园里的练习页,趣味性十足
当然,我们还可以把居家必备的小物件都利用起来(牙签、棉棒、笔筒都能有妙用)。
和孩子一起打牌比大小、玩小猪佩奇数字跳方格、神奇校车数字到站等。
一句话,把孩子喜欢的和数字认知结合起来,保证绝对不会鸡飞狗跳!
2.系统学习,必不可少
日常小游戏,能让学习变成一件特有趣的事儿。
但游戏中的学习没有系统性,游戏也并不是学习的本来面目。
想要系统的建立知识结构,还是得靠课堂和课本。
有的家长很烦教材,觉得小学前看书做题就是填鸭式教学,就是揠苗助长。
但其实,只有系统性的学习才能把琐碎的知识点串联起来,让知识形成一张网。
你想想,孩子脑子里散落的小珠子容易掌握还是一串串好的珍珠容易掌握?
比如前面咱们带着孩子玩儿了识数游戏,紧接着就是数数方法:2个2个数、5个5个数、10个10个数。
再然后,是简单加减法。也许书里的“凑十法”能拯救娃接触加法时的不快乐。

这些知识点经过归纳和整理,就好像把原材料的知识炖成汤、酿成酒,吸收起来就既好消化,营养的浓度还高。
萌萌5岁,目前我们刷过的系统性数学游戏书主要是以下两套:
《摩比爱数学》
这套是网上有团购时买的,不愧是好未来旗下的产品,知识逻辑结构很全面。也是身边几乎所有鸡娃老母亲有口皆碑,人手一套的。

优势:每个单元教学内容明确,配合有视频可看。
劣势:互动形式单一,本质上还是稍有动画人物包装的练习册
《我的第一套数学启蒙游戏书》
这套书是我利用“职务之便”专门为萌萌量身定制的一套可爱游戏书。

2-7岁一共25册,萌宝已经全部玩完
优势:画风和互动形式都可爱到犯规。内容涉及到棋牌、涂色、剪纸,有绘本故事、侦探悬疑,整套书25册,分级难度明确,整套书基本都是萌萌追着我完成。
劣势:坡度较缓,适合普娃入门,牛娃可直接绕过
网课方面,因为日常补给中我们偏重视计算,所以在数学思维直播课里,我们选择报名了豌豆思维。
3.适当点拨,稍微拔高
数学之所以难,难在一个“活”字上。
以凑十法为例,这是3岁孩子能掌握的内容,但稍加变通,凑十法就有更大妙用。
比如,可以这样一边拆解,一边凑十。
再看看下面的题目,有没有什么灵感,可以用凑十法和娃们一起完成这些猜数游戏?

03
1.选对难度级别
千万别小看一年级的数字和加减,数学就是在千变万化中拉开难度。
先来看看5岁的“天牛娃”在刷的一年级奥数题:
题目一
题目二
如果看上面的难度心态有点崩,再来看看海淀有名的建华幼儿园,在幼小衔接阶段的数学网课内容:

如果依然略有压力,那我说,其实这些难度我都还没有让5岁的胖萌涉足,焦虑当然也会有,但我还是顶住了身边一众海淀牛娃给我的压力。
每个孩子“开窍”的时间有早有晚,这并不代表孩子真实的水平。
我们要给孩子补给难度适中的认知材料。
毕竟,学龄前所有的认知都应该是玩中学,拼死守护孩子们学习新鲜事物的好奇心。
如果孩子现在就已经鸡飞狗跳的按在书桌前,那么这种幼小衔接只会把小学阶段可能遭遇的学习失败再提前播出。
2.搭配适合方法
除了难度适中之外,教学方法也是一件技术活。接下来和小伙伴儿们普及几个适合幼小衔接段的学习方法:
||美国”发现式数学“
发现式教学其实就是直接学习法,自己探索,自己发现规律。
这种方法推荐给可全职妈妈的家庭。教育资源的比拼,本质在家庭可支配资源,妈妈的时间自由对孩子而言,是天大的福气。
在孩子认识数字的初期,妈妈可以带着孩子一起走到自然中,发现“数学”。
这种方式不是踩在巨人的肩膀上,而是自己带着孩子一起从头开始“发现”知识。
和孩子一起数街边停的车,数一数落叶……
这种学习方法给孩子印象深刻,唯一缺点就是“见效慢”,需要妈妈们对孩子有充足的信心,对学习进度有充足的耐心。有时候,慢也是一种快。
||新加坡“CPA教学法”
新加坡数学的教学方法近期一直很流行,其核心就是CPA教学法
C – Concrete 具象化
具象化主要就是使用数学教具,用来培养孩子的数感;
P – Pictorial 形象化
形象化就是通过图像将问题表述出来,是为向抽象化过渡做准备;
A – Abstract 抽象化
最后的抽象化就是具体的建模了。
上一张图,大家一目了然。

所以,想学2+1,先让孩子了解具体的2+1是什么?第二步,告诉孩子2+1相当于什么,这里不仅仅是2+1个乐高,也是2棵树+1棵树,是2个苹果+1个苹果;第三步,把这一系列罗列成一个数学列式。
早在3年前,我就入手了英文原版的《新加坡数学》,给孩子刷的时候,感觉其实难度并不算大。
虽然都是英文题目,但基本看图萌萌就能领会题意。
方向比努力重要。
方法比知识重要。
说宏观点儿,知识不仅是无尽的,还是变化的。今天的真理,可能变成明天的谬论或者垃圾。
所以,教会孩子各种学习方法,让孩子的学习系统能够不断自我升级,是非常关键的。这样学习这件事才不会变成低效的努力,而是一个又一个智力游戏。
二姐的碎碎念
扫二维码|关注我们
微信号|Reading_gir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