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谁,可以做什么
我们是三个好朋友,虽然住在三个城市,但是每天在一个叫triplets的微信群里无话不说。其中,晴是教育学博士,曾在美国两个州培训中小学数学教师,还带过大量将成为教师的学生;小乐是环境研究博士候选人,也是一个14个月宝宝的妈妈(所以论文怎么也写不完就一直候选人着);RedApe是能源环境科技领域十几年的记者和编辑。
去年几个幼儿园虐童事件接连发生以后,这个群里天天就离不开孩子这个话题了。然而除了气愤,做些什么才能帮助无助的孩子和家长哪怕一点点呢?一个教育学博士,一个准博士妈妈,一个(老)新闻人,我们决定开一个公众号,从分享专业知识和靠谱信息开始。
晴博士,坐标美国加州橘子郡,兼具专业教育学背景、从业经验和教育信仰。晴毕业于美国范德堡大学(Vanderbilt University)Peabody学院,这是一所连续多年全美排名第一的教育学院,她还曾是老罗英语学校合伙人和授课教师,现在美国从事教育咨询工作,创办了A Learning Mind Academy,还曾与多家国内在线教育公司和国外教育机构合作,帮助设计数学和思维类课程。
晴博士设计的课程很受孩子喜欢,大人陪学也觉得意趣盎然。在教育领域,晴博士是真正的专业人士,这也是我们有底气做一个公号的重要原因。
晴老师设计的在线数学课程,针对的是7-12岁的孩子和他们的家长。课程着重于让孩子体会数学独特的思考过程,培养批判性思维,鼓励孩子好奇、思考、求证,同时提供工具和方法,也让家长了解小朋友学数学的ABC。尽管不是数学家,但晴博士仍然能够时不时体会到数学思维的乐趣,和用这个方式认识世界的独特之处。
她相信,从人生发展的角度看,孩子不应该被剥夺这种思考和认识世界的快乐;从职业选择上看,如果孩子因为不喜欢数学而排斥一切跟数学相关的行业,会严重限制自己的选择空间,这将是巨大的缺憾。这也正是晴博士的初衷——站在学习者的角度上,设计出打破认知障碍、引导兴趣并最终引发思考的好课程,让孩子和家长感受到“数学原来还可以这样学”。
小乐,儿子小名在在,坐标美国加州伯克利。在养娃和写论文(写不完)的同时,最大的兴趣爱好是学习育儿知识。有娃之前,她分享的读书笔记什么主题的都有,然而怀孕以来,眼见着她读的育儿书越来越多。一次逛亚马逊书店育儿书区,猛一看发现大致1/3看过,把自己吓一跳。除此之外,她还喜欢听教育和儿童发展讲座、在coursera上找育儿课上,以及参观幼儿园。
个人兴趣、学术训练以及地处伯克利的教育资源优势,让小乐掌握了大量的育儿知识,不再焦虑。因为了解家长最需要什么,再加上正(还)在写博士论文,提供教育类和养育类主题的读书、学习笔记将是她的主要分享方式。
RedApe,坐标广州。以为自己和教育不搭界,做了十几年职业记者之后发现,搜寻有用信息、判断来源真伪,跨学科思维,懂得倾听、能准确得体地表达自己,是人人都需要却不是人人都会的。有那么多的课程致力于提升专项技能,却忘了通识才是一个人获得成功和幸福的基础。
有感于很多人有那么漂亮的简历,却无法用母语写出一个像样的句子,希望分享自己在快速学习、信息处理和写作方面的一点心得和小技巧。也感慨于,如果童年时代遇到晴博士那样的数学老师,或者Sunny那样的分享者,一早打破对数学相关学科的恐惧,没准能成为一个生物学家,而不是早早就限定自己只能从事文科工作。
为什么是合作社(co-op)
因为学习环境原因,再加上身在分享社区文化浓重的伯克利,小乐对合作社 (co-op) 的概念和意义感受很深。爸爸妈妈的群体,父母和孩子之间,不正是一场互助的成长么?没有人天生就知道如何当父母,也没有百分百准备充分的爹妈,孩子呱呱坠地的一瞬间,父母就开始了这一辈子最累最忙也最密集的需要知识的日子。
孩子一天天长大,每一天都提出新问题,而这些问题不仅是新的挑战,也是成年人再次学习和成长的宝贵机会。不过,实现共同成长,除了家庭成员的意愿,也需要专业知识、经验总结和社区互助,这也正是我们开设成长合作社(justkids)的初衷。我们想贡献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资源,为爸爸妈妈和孩子们的共同成长提供支持。
开设成长合作社还有一个促动因素,来自三人共同的好朋友洛薏杨。她是忙碌的职场妈妈,有一个可爱的儿子,小名逗逗。逗逗出生百日后,确诊血友病,我们都难受得不知从何安慰。然而从发现逗逗生病到现在,眼看着她从无助失措,到选择接受,然后迅速学习,回归养娃日常。
最初,学习是为了逗逗。很快,她发现自己查阅的英文资料里,有很多可靠、实用的内容,可以帮到和逗逗一样的孩子,她开始编译国外权威的血友病信息、分享求医经验,公众号“血友记”就这样诞生了。 (推荐给大家,在这里,你不但可以学习知识,了解如何和一种疾病相处,更会被一个妈妈的强大而感染)
在一次聊天中,小乐问她开设公众号的利弊,洛薏杨说好处是让更多的人了解血友病知识,迫使自己不要偷懒继续学习,还能保持写东西的能力,缺点是会占用时间,比如就没法读很多育儿书了。这个回答瞬间点亮了小乐。
对于一年多看了将近50本育儿书的小乐来说,这不正是她可以做的嘛,为洛薏杨、为因为各种原因无法充分阅读的父母提供帮助。
关于我们的LOGO
成长合作社(JustKids)Logo的主设计师是晴老师的先生迟迅, 南加州Laguna Collage of Art + Design艺术学院的副教授。当然,设计过程中也少不了晴老师在旁边指指点点。
因为从一开始就想要一个特别的Logo,看到这个标志,就能感受到它传达的理念、想法,就像成长本身一样真实看见,所以几乎没有任何犹豫就选中了苹果——苹果是果实的典范,智慧的icon,而成长,是一个过程,从种子到果实。
既然决定真实可见这个原则,整个设计过程都特别接地气:
买苹果(买遍身边的超市),买笔(从文具店找到美术店),写字 (哆哆嗦嗦毁了一堆苹果),拍照(唯此环节驾轻就熟);挨个测试苹果品种:麦金塔(Macintosh)、蛇果( Red delicious)、 蜂蜜脆(Honey crisp),澳洲青萍(Granny smith)、 富士(Fuji)……
最终胜出的竟然是从来没吃过的布瑞本(Braeburn,一种新西兰苹果品种)。
Logo上的字是我们亲手写的, 希望这个并不完美的手写体Logo能起到鼓励参与的作用, 因为成长本身也不见得完美。暗地里,作为设计者,我们希望有一天这个Logo被玩坏,特别期待看到成长合作社几个字被写到意想不到的水果上。
这算是个新的开始么?
ps:Logo诞生记=魔性水果舞,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