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著作类
1.储槐植、江溯:《美国刑法》(第4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2.马克昌 主编:《经济犯罪新论:破坏社会主义经济秩序罪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3.陈兴良:《共同犯罪论》(第2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4.张明楷:《刑法学》(第5版),法律出版社2016年版。 5.张明楷:《犯罪构成体系与构成要件要素》,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6.张明楷:《刑法分则的解释原理》(第2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7.张明楷:《刑法格言的展开》(第2版),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8.许玉秀:《当代刑法思潮》,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5年版。 9.林东茂:《刑法综览》(修订五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10.林东茂:《一个知识论上的刑法学思考》(增订3版),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7年版。 11.周光权:《刑法总论》(第3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12.周光权:《刑法各论》(第3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13.冯亚东 等:《中国犯罪构成体系完善研究》,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 14.吴学斌:《刑法适用方法的基本准则》,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15.吴玉梅:《德国刑法中的客观归责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16.陈光中 主编:《刑事诉讼法实施问题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 17.陈瑞华:《刑事诉讼的中国模式》(第2版),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 18.陈子平:《刑法总论》(第2版),台北,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8年版。 19.林钰雄:《新刑法总则》(第6版),台北,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18年版。 20.林钰雄:《刑事诉讼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1.林钰雄:《刑法与刑诉法之交错适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22.柯耀程:《变动中的刑法思想》,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3.劳东燕:《刑法基础的理论展开》,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24.甄贞 等:《法律监督原论》,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25.谭世贵:《中国司法改革研究》,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26.易延友:《证据法的体系与精神——以英美法为特别参照》,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27.高忠智:《美国证据法新解——相关性证据及其排除规则》,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28.[德]文德尔班:《哲学史教程》(下卷),罗达仁译,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 29.[德]H.科殷:《法哲学》,林荣远译,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 30.[德]克劳斯·罗克辛:《德国刑法学总论》(第1卷),王世洲译,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31.[德]约翰内斯,韦尔斯《德国总论》,李昌珂译,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 32.[德]海因里希·耶塞克、[德]托马斯·魏根特:《德国刑法教科书》(总论),徐久生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 33.[德]齐佩利鸟斯:《法学方法论》,金振豹译,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 34.[德]卡尔·拉伦茨:《法学方法论》,陈爱娥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35.[德]卡尔·恩吉斯:《法律思维导论》,郑永流泽,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36.[德]阿图尔·考夫曼、[德]温弗里德·哈斯默尔 主编:《当代法哲学和法律理论导论》,郑永流译,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37.[意]杜里奥·帕多瓦尼:《意大利刑法学原理》(评注版),陈忠林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8.[日]山口厚:《刑法总论》(第3版),付立庆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 39.[日]佐伯仁志:《刑法总论的思之道·乐之道》,于佳佳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 40.[日]田口守一:《刑事诉讼法》(第5版),张凌等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41.[日]大塚仁:《刑法概说(总论)》(第3版),冯军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42.[日]秋山贤三:《法官因何错判》,曾玉婷译,法律出版社2019年版。 43.[美]梯利:《西方哲学史》,葛力译,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 44.[美]撒穆尔·伊诺克·斯通普夫等:《西方哲学史》(第7版),丁三东等译,中华书局2005年版。 45.[美]乔恩·R.华尔兹:《刑事证据大全》,何家弘 等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46.[美]富勒:《法律的道德性》,郑戈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47.[美]阿德里安·沃缪勒:《不确定状态下的裁判:法律解释的制度理论》,梁迎修、孟庆友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48.[英]H.K.科尔巴奇:《政策》,张毅、韩志明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49.[法]米依海尔·戴尔玛斯-马蒂:《刑事政策的主要体系》,卢建平译,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50.[法]卡斯东·斯特法尼:《法国刑法总论精义》,罗结珍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二)论文类
51.陈光中:《刑事证据制度改革若干理论与实践问题之探讨——以两院三部<两个证据规定〉之公布为视角》,载《中国法学》2010年第6期。 52.陈兴良:《我国案例指导制度功能之考察》,载《法商研究》2012年第2期。 53.陈兴良:《构成要件论:从贝林到特拉伊宁》,载《比较法研究》2011年第4期。 54.陈兴良:《从归因到归责——客观归责理论研究》,载《法学研究》2006年第2期。 55.龙宗智:《推定的界限及适用》,载《法学研究》2008年第1期。 56.龙宗智:《两个证据规定的规范与执行若干问题研究》,载《中国法学》2010年第6期。 57.陈瑞华:《刑事司法裁判的三种形态》,载《中外法学》2012年第6期。 58.刘明祥:《“被教唆的人没有犯被教唆的罪”之解释》,载《法学研究》2011年第1期。 59.周光权:《论放任》,载《政法论坛》2005年第5期。 60.劳东燕:《认真对待刑事推定》,载《法学研究》2007年第2期。 61.胡云腾 等:《<关于案例指导工作的规定〉的理解与适用》,载《人民司法》2011年第3期。 62.黄京平:《刑事指导案例中的公共议题刍议》,载《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12年第1期。 63.王晨光:《制度构建与技术创新》,载《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12年第1期。 64.刘树德:《刑事司法语境下的“同案同判”》,载(中国法学》2011年第1期。 65.黄亚英:《构建中国案例指导制度的若干问题初探》,载《比较法研究》2012年第2期。 66.张骐:《论寻找指导性案例的方法—一以审判经验为基础》,载《中外法学》2009年第3期。 67.朱芒:《行政行为违法性继承的表现及其范围——从个案判决与成文法规范关系角度的探讨》,载《中国法学》2010年第3期。 68.王亚新:《判例研究中新的视角及方法之探求》,载《昆明理工大学学报(哲学社科版)》2011年第2期。 69.张明楷:《“存疑时有利于被告”原则的适用界限》,载《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年第1期。 70.卞建林、李晶:《检察机关排除非法证据的规范——基于预防和排除的双重角色》,载《政治与法律》2011年第6期。 71.汪建成、付磊:《刑事证据制度的变革对检察工作的挑战与及其应对》,载《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12年第3期。 72.黄太云:《刑事诉讼法修改释义》,载《人民检察》2012年第8期。 73.陈卫东:《中国刑事证据法的新发展—评两个证据规定》,载《法学家》2010年第5期。 74.陈瑞华:《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中国模式》,载《中国法学》2010年第6期。 75.陈瑞华:《论侦查人员的证人地位》,载《暨南学报》2012年第2期。 76.易延友:《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中国范式》,载《中国社会科学》2016年第1期。 77.[德]许乃曼:《刑法上故意与罪责之客观化》,郑昆山、许玉秀译,载《政大法学评论》1996年第50期。 78.[德]阿希姆·赫尔曼:《德国刑事诉讼程序中的协商》,王世洲译,载《环球法律评论》2001年第4期。 79.[日]西原春夫:《构成要件的概念与构成要件的理论》,陈家林译,载《法律科学》2007年第5期。
80.团藤重光:「刑法綱要各論」(創文社、1990年)。 81.前田雅英:「刑法論講義」(東京大学出版会、2015年)。 82.井田良:「刑法総論の理論構造」(成文堂、2005年)。
– 附录 –
☟轻戳「阅读原文」参存更多法学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