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文说电影是他生命中第一必需品。生命在继续,电影就不能停。2007年时,民国三部曲缔造者史航同志给姜文推荐了张北海的小说《侠隐》。姜文又看了个通宵,决定拍成电影。
《侠隐》在大陆出版后,好多人找张北海买影视改编权。他一个也不认识,他只好跟他侄女张艾嘉商量,她对演艺圈比较熟。张艾嘉拿到名单一看:「这个人不要理,这个人欠钱不给,这个人给的钱太少,这个人是个混蛋。」
最终,在同行的衬托下,姜文顺利拿到了《侠隐》。但他没有马上开拍,「我得把他想明白,不想弄得糙」,他先拍了《让子弹飞》和《一步之遥》。但姜文始终放不下《侠隐》,版权到期后,他又续了两次。
姜文拍电影的原则,王朔总结过三条:
一、必须和自己之前的作品保持最大不可比性,基本思路南辕北辙。
二、必须有一定规模投资,他不大看得起低成本电影,认为电影就是奢侈品,要保证制作。
三、不凑合,从人员到周期,尽量给自己的工作人员争取最大利益。
姜文的每次改编,基本就是重写。他看原著小说只看一遍,这一遍留下的印象很重要。「我忠实的是这一遍原小说带给我的强刺激。我认真的、一次性的、强刺激地读了《侠隐》之后,我脑子里看见的那个电影就是现在的电影。」
姜文最终给他在脑子里看见的这个电影起名叫《邪不压正》。
从剧本阶段开始,《邪不压正》筹备了四年。编剧何冀平先花三年时间写了三稿,那版剧本对有些导演来说已经是一个完全可拍的作品了。但姜文觉得还能更好,又找来李非和孙悦两位编剧加入。
孙悦之前就是《一步之遥》的编剧,她觉得给姜文写剧本就像做雕塑,先要有一个大的轮廓、大的形式出来,然后再一点一点的磨细工。这次孙悦依然跟组,她印象中不存在一遍过的剧本,几乎每场戏在拍摄之前都还在修改剧本,主要是在改台词。
关于什么是好台词,姜文举过一个例子:一条河在中间,这边一个聋子,那边一个聋子,俩老头。这边这个扛着一根竿子走。另一边的聋子朝他喊:「怎么着,钓鱼去。」这边的聋子其实没听清,但他不想让对方觉得自己聋,赶紧回:「不是,我钓鱼去。」那边的聋子也没听清,他也不想让对方觉得自己聋,急着说:「嗨,我还以为你钓鱼去呢。」
这是姜文喜欢的好台词,「两老头的内心,活生生落在这儿。这两个人的台词,都是在否定、掩饰的过程中,暴露出来了。这东西太妙了,我要找到这样的台词,我觉得我才能拍这场戏」。
导戏时,姜文总是要求演员把台词说得香一点儿。他解释,香就是更享受一点,演员陶醉在自己的角色中,说出来的台词就香了。
电影里有一场重头戏,六国饭店酒局。酒局看似热闹戏谑,其实剑拔弩张。戏不算长,但这场戏,李非前后写了7万字。7万字其实已经是两个普通电影剧本的体量了。
《邪不压正》讲的是一个复仇的故事。其实姜文拍《邪不压正》,还有一个私心:
我特别想让我的两儿子能看。我的几个电影,我这两儿子其实没看过几个,都不太适合小孩看,我就琢磨我怎么能弄一个让小孩儿看的片儿。《阳光灿烂的日子》他们看了,非常喜欢,会反复看。
两个儿子,姜太郎十二岁,姜次郎十岁。姜文说,《邪不压正》有点像自己给两个儿子送的礼物。
《邪不压正》的复仇故事发生在姜文小时候住的内务部街5号大院儿附近。但现在的内务部街已经变样了,完全不能拍。「只能搭景,但你不可能搭那么大的景,你把东城区给搭出来?」

最后,姜文在云南石林县杏林大观园搭了4万平米的房顶。特效团队配合这些房顶,做出了一个美轮美奂,张北海看了会哭鼻子的老北平。

电影里还有一个李小龙梗,那是姜文送给张北海的礼物,张北海特别喜欢李小龙。《邪不压正》里姜文带了很多私货,他觉得不夹带私货都不叫创作。

特效团队活儿做的非常认真,其实姜文的整个团队都非常认真。姜文说他现在有一个好处:「传说中我很认真,这事已经传定了,所以来的武指比我认真,我说行了行了,这样可以了,人家说不行不行,再来。」

周韵说,每一个部门最后都被姜文打磨成了细节控,甚至扩散到了剧组吃饭上。姜文不许任何人蹲在地上吃,必须坐着吃饭。
《邪不压正》剪辑节奏非常快,《阳光灿烂的日子》有3000多个镜头,《邪不压正》有3600个。《邪不压正》一共拍了400个小时的素材,比《一步之遥》还多了一倍。最终成片2小时零7分,剪掉了398个小时。
这一次,曾经说从没想过和姜文分开的马珂,已悄然退场。在《一步之遥》里担任选角副导演的周韵,在《邪不压正》里直接升顶,做了总制片人。
姜文说:「周老板是温州人,人家必须当老板,人家有这个实力。」他说他自己不爱算账,算不过来账,「再大的账也是仨瓜俩枣,对我来说。值不得我费那么大的心思」。
窦文涛问姜文,你是导演,周韵是总制片人,拍摄预算超了,听谁的。姜文紧了一下眉,又松了:
什么叫预算。你想不想把这事办好。我觉得当导演就是请观众吃饭,你老是说这菜太贵,那菜太贵,我觉得没意思。
2018年7月10号,是姜文请人吃饭的日子。《邪不压正》在密云古北水镇举办首映礼。对于姜文来说,这辈子,就是一顿饭,接下一顿饭。客人爱不爱吃,赔不赔钱,好像都不重要,甚至饭菜本身也不重要。最重要的,是那些认真做饭的过程。
我不自觉地经常会用我拍过的电影来串起这30年的过程,我原来也挺排斥这个的,我说这个东西就是假的,跟我没什么关系,但是你用很长时间去把他做出来的时候,你搭进去的时间是真的。

《邪不压正》首映礼在密云古北水镇办,我去了。
到水镇后,我从酒店开始往首映礼主会场长城剧场走,有点远,一路堪比登长城,一直在往上走,像是去天宫觐见。上到空气稀薄,终于看到怒色。
现场绚烂,也是,文文什么时候差过事。
签字板对面立着一排花架,我凑上去仔细看了,都是杨受成一个人送的,换着头衔送。不差事儿的遇上会办事儿的。
长城剧场我之前见过照片,但脚踏实地踩在剧场头上,还是虎躯一震,衬着山水,一幅好画。
我去得早,占的座儿位置还行,靠近一侧通道,有谁来了,我能看见。我捎带目测,看见了夏雨、袁泉、马未都、洪金宝、贾樟柯、黄渤,还有宁浩。
姜文上来就道歉,说看见很多好朋友都挤旁边去了,没坐上好座儿,比如崔永元。接着,姜文表示,自己上来,只有一个目的:「大家别着急,我们在等着天色到了一定的程度,才能把这个光打出来,找到一个最好的放映效果」。
当时天还没那么黑。说完,姜文在台上和摄影师喊话,问现在光线如何。摄影师就站我后边,喊了一嗓子:「还等十五分钟」。
姜文拦腰踹断:「我觉得十五分多了,今天的天是蓝天,昨天是云多,蓝天是吸光的,我觉得三分钟够了,行么。」摄影师又一嗓子:「可以」。
拖场的三分钟里,主持人李艾问姜文,为什么会把首映礼选在古北水镇,而且还是在一个需要承受巨大气象风险的露天场所。
李艾:「听说当时所有的工作人员都举手反对。」姜文:「当然了,大家反对的事,你是要坚持的。但坚持的不是我,是周老板。」
姜文接着表示,主要原因有三个:
一、三年前,《邪不压正》编剧团队在古北水镇开始动笔起了剧本。当时大家就约好,将来片子拍好了,就在这儿,搞首映。
二、说实在的,选长城剧场,是周老板选的,周老板说就这儿。
三、《邪不压正》剧组在古北水镇拍了很多镜头。
现场为周老板送上一阵热烈的掌声。当天声画放映水准和露天观影体验确实难忘。到后来,出了星星,直接成了星顶剧场。
现场布的音响异常牛逼,配合姜文的加强音效,磕头如打枪,打枪如开炮,开炮如核弹。
在《邪不压正》里,姜文露了一些以前没展现过的东西。剪辑之快,镜头之多,想不爽都难。愣眼一瞧,姜文拍个《杀死比尔》手到擒来。
还有那些恶趣味,蒋介石日记、《红楼梦》梗、「香山天体营」,每一个都能换来久未谋面的会心诡笑。
都知道,一部分同志经《一步之遥》留下了后遗症,就怕姜文没故事,看不懂。这把姜文直接掏出来的是《故事会》合订本。
姜文一如既往地重视编剧,主演访谈结束后,姜文坚持把所有编剧都叫上台来挨个发言,「我们时间不多了,但是,最后环节必须完成,请编剧们上来,编剧是非常重要的工作」。
最后,李艾现场点名采了几个人,让他们聊观后感,说得都不错。
李艾点了黄渤。黄渤发言诚恳:姜文导演的电影一上映,对我们来说,其实是过个小节,每过几年看一个姜文的电影,对我们是一个很重要的事。
姜文点了宁浩。宁浩说得凝炼:特别的爽,特别的姜文,特别的电影。非常像电影的电影,非常是电影的电影。
散场后,像是几百人一起过完了一个大年,气氛难散。电影好不好看,每个人各有所好,就像有人爱吃饺子,有人不爱吃,还有人,会为了特定的醋,专门包饺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