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日荐读:
《谣言如何威胁政府:法国大革命前的儿童失踪案件》,(法)阿莱特·法尔热(法)雅克·勒韦著,浙江大学出版社2017年11月出版
主编导读

谣言为什么会出现,其中有无真实的部分呢?是否也反映了人类社会和机构运行中的一些固有问题呢?
《谣言如何威胁政府:法国大革命前的儿童失踪案件》一书讲述了距今270年前的一件巴黎街头暴乱故事,有人甚至偏颇地论断它是1789年法国大革命的预演。
两名作者均是法国著名历史学家,尤其关注18世纪法国的社会边缘群体。
这一由警方与民众长期关系不和最终引发的暴乱事件,显示了几乎所有冲突背后的真相:缺乏信任和爱的关系是脆弱不堪的。
文中图片选自电影《悲惨世界》剧照。
01
事情是怎么发生的
1750年5月1日中午,巴黎的圣劳伦郊区,警察逮捕了6个在路边的排水沟旁玩的孩子,他们的年龄都在13到15岁之间,周围人们见状对警察行为进行了阻止。
双方经过一番推搡争执后,警察还是将这些孩子送到了监狱。
接下来的一个星期,人们一直在讨论便衣警察在巴黎的多个街区游荡,试图绑架6到10岁孩子的事件。
紧接着,一则传言也出现了:之所以绑架这些孩子(男孩子),是因为需要用年幼孩子的献血来医治一位患病的王子。这些被绑架的男孩再也找不到了,他们的献血被用来给患麻风病的王子沐浴,这位王子,指向了当时的国王——路易十五。
对于这一荒诞传言的出处先按下不表,来看看事件的走向。
5月23日,一名叫拉贝的警察在试图抓捕一名11岁的男孩时被人们发现,他们解救了男孩,开始追杀这名警察,最终他被愤怒的人们用石块砸死。
法官用了两个月时间对这起事件进行了认真负责的调查,承认了警察有滥用职权的行为,并处死了3名叛乱者,最年轻的只有16岁。他确实臭名昭著,还是一名曾经做过牢的少年犯。
但这个判决显然没有服众。巴黎表面的秩序恢复了,但人们已经不再爱戴他们曾经珍视的国王路易十五了。
02
最接近的真相
经过当时的社会学者对事件多方位资料的整理,我们可以抽丝剥茧地看到些许历史的真相:
1748年前后,受饥荒影响,周边饥饿的难民来到了首都巴黎,他们中的大部分找不到合适的工作,继而成了流浪汉、流氓和无业游民,经常聚集在公众场合打牌,甚至以打碎窗户和路灯为乐。这些人里面也包括年龄较小的乞讨的孩子。
为了维护城市秩序,警方采用了惯用的逮捕、囚禁等方式,过程中还伴有言语和肢体的威胁。
但不管怎样,警方的初衷是为了维护城市的安全,公众也支持警方清除街头小混混的方案,矛盾点在于警察不顾人们反对扩大了搜捕的范围。
被捕人员中确实有一些真正的赌博者,街头小混混,但还有一些身份更加低微的穷苦人家的孩子,例如搬运工、洗衣女工的孩子。让他们家人感到愤怒的是,这些孩子事实上都是在进行日常活动的时候被抓的,这更加激化了双方的矛盾。
警察的滥用职权和唯业绩是瞻是失去民众信任的重要原因,一名警察说:
“我每天负责向大人汇报前一天抓铺的人数,如果因为疏忽抓错了那些有家庭和固定住所的人,大人非但没有责备我,反而会表扬我,既然如此,抓铺在广场上玩耍的工匠孩子就再好不过了。”
可见,巴黎民众对警察拉贝的愤怒,不仅仅是因为他涉嫌参与绑架儿童,更重要的是因为他已经成了人们发泄对警方长期不满的替罪羊。
03
事实与道听途说交织
事件发生后,来自各方的信息使真相与谣言更加扑朔迷离:
来自巴黎政府方:5月24日,警察、国王律师及高等法院院长一同开会试图处理这件事,他们的出发点也是正确的:既要处理叛乱造成的后果,又要追查叛乱的起因,同时还发布了恢复首都内秩序的一系列公告。
来自媒体方:《阿姆斯特丹日报》称,骚乱是由心怀不轨的人散播的虚假谣言产生的,目的是为了扰乱公共秩序。
《历史与政治信使》称,如果没有及时的镇压措施,这次骚乱将会造成灾难性的后果。······低级警察毫无缘由地在街上绑架儿童,处理方式十分残暴、鲁莽。······人们很容易做出过激的举动。
来自目击者:两位目击者都承认看到过警察拉贝浑身是血,遭到攻击,但并没有看到具体是谁打死了他。目击者们都承认了自己在案发现场,但否认指认任何人攻击警察。
来自社会评论家:“从巴黎得到的消息······”“有一则谣言说·······”“我们刚刚得知······”“昨天有人告诉我······”“我从一些信件得知······”
谁的立场和论断才最接近真相和客观中立?
04
谁是乌合之众?
参与散播谣言和叛乱的到底是哪些人,这是不是一起“乌合之众”的非理性行为?
所有证词都指出,有一些群体比其他人更容易散播谣言和小道消息,尤其是家庭仆人,他们通过在街上或窗边喋喋不休的谈话建立起了一个强大的信息网。妇女同样也特别相信这些小道消息。
但这就可以下结论:妇女大多是制造谣言的“长舌妇”吗?
不,她们同时也推动了事件的发展,呼吁解决罪犯。而她们面对警察镇压时的表现也丝毫不比男人逊色。她们会为害怕被抓的孩子提供藏身之处,到警察那里申诉,甚至发起请愿,抗议警察随意抓人的行为。
她们做这些更深层的原因,并不仅仅是出自温柔的母性本能,更多是因为抓捕行为打乱了现有的社会生活。
但参与人们也同样存在非理性的成分,事态平息后,这些加入的市民们都急于撇清关系,随声附和警方对于叛乱所下的结论。
他们也十分清楚自己也参与其中,当意识到在叛乱最高潮时自己的表现上实际上与那些暴徒并无二致时,他们也会感到不寒而栗。
05
矛头指向路易十五
若要调和和平息民众和警方之间的矛盾,建立起崭新有序的社会秩序,需要一个客观的评判者进行公允的判决,来重新恢复民众对警方的信任。
而当时的国王路易十五,显然在这次事件中是失职的。
在现实中,人们对于国王的不满早就出现了。“懒散”“软弱”“冷酷无情”是公众对他的评价,他只关心满足自己的欲望,除了私人娱乐之外,他对任何事都不感兴趣,甚至不履行传统君王所应承担的义务和仪式,而这些,恰恰是联系国王和人民关系的纽带。
“国王对生活漠不关心,他没有感情,他甚至得意地告诉任何靠近他的人说他唯一的乐趣就是消遣他们。”
人民对路易十五的不满,路易十五也知道。
警察在巴黎街头打探和搜集消息,引起了人们的反感,警方报告给国王的也是民众的普遍敌意。
这也造成了路易十五屠杀无辜儿童的血来使自己变质的血液重生的传言到处都是。

人们对国王不满→警方依照规则逮捕无业游民→人们对警方处理不当感到愤怒→警方镇压→人们更多的不满情绪,形成了一个恶性的闭环。
但这次动乱是否就是1789年法国大革命的预演?两者并没有直接的关系,但毫无疑问,它不断瓦解着民众对国王的信任,而一次次小小的动乱也推动了历史。
在一个口口相传的社会中,谣言必定会一直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它也是一种情绪的表达和盲从的表现。
而在网络化传播的现代社会,信息的传播则更为快速和广泛,在一些信息不够公开化和透明化的地带,谣言与误解更容易产生。这时,对信息的筛选分析就尤为重要,透过一则事件建立起与之相关的关系链,站在各个链条方看待问题,是我们建立自己理性认知的基础。
从小的层面,在和周围人的关系中,建立彼此之间的信任感,是我们维系双方情感的底层基础。若没有了信任与情意,就容易埋下误解与冲突的种子。这也是我们从历史事件中得到的一点生活启示吧。
谢谢阅读,欢迎文末留言交流,感谢转发分享。
今日主编路路:搜罗所有美好的,让女性变得更豁达更爱自己的事物。
READ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