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亲子最头痛的上学前半小时,我是...

最头痛的上学前半小时,我是这样解决孩子的拖延症的

1、点击顶部蓝色“雷家两姐妹”

2、进到公众号主页后再点击右上角三个点

3、设为星标

感谢您的支持!

要说当妈以后一天里最紧张慌乱的时刻,肯定要数早上孩子上幼儿园之前这半小时了。

上周大姐给大家分享了小田一天的时间安排表。

虽然我们每天起的很早,小田基本上6点就醒了,但要做到7点半准时出发去幼儿园,还是免不了经过一番battle。

是的,两岁半小田,已经知道和大人抗争以及讨价还价了。

虽说每天早晨小田开始自由玩耍时间之前,我都会反复和她约定好,7点钟就要停止手里的活动,开始上学前的准备工作了;

小家伙也信誓旦旦点头表示同意,但一开始玩,就一切抛出脑后了。

每次还差10分钟的时候,我都会提醒她一次,但她还是会无动于衷,沉浸在自己的玩耍中。

而且,我发现越提醒,越坏事。

感受到了我的催促以后,她会故意要求开始一项耗时漫长的活动,比如:

拿出整套的小企鹅乔比,要求一本一本讲给奶奶听,而且要全部讲完,谁都不许碰她的书;

或者拿出一整盒积木,要自己搭建城堡;你如果着急想帮她一起赶紧收拾积木去洗漱,她会生气的把积木一块一块扔得满地都是;

最头痛的上学前半小时,我是这样解决孩子的拖延症的

愤怒田把积木扔得满地都是,崩溃吧!

接下来的刷牙、洗脸、擦护肤品、换衣服等一切活动,她都会拼命抗拒,后果简直不可想象。

终于出了门,上幼儿园的路上,小田同学还要来个事后总结,特别认真的那种口吻跟我说:

“妈妈,你别催我,你一催我,我就害怕。我就要大叫!”

我天,这怎么好像需要反思的人是我呀。

难道就只能这样任她拖延时间了吗?

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和摸索,大姐终于攻克了这个难题。今天就来和大家分享一下心得,哈哈。

最头痛的上学前半小时,我是这样解决孩子的拖延症的

孩子为什么喜欢拖延?

将心比心的想想,不仅是孩子,就连我们成年人,也会经常犯拖延症的毛病。

哈佛大学教授戴维·刘易斯还真对此进行的科学研究。

2007年他做了一项实验:

他告诉学生,第二天要参加一项实验,并要求他们在那之前不能喝水。

因为长时间没有喝水,学生们到了第二天都特别口渴。

这时候,戴维教授给这些口渴的学生提出了第一个问题:

是现在就喝一杯果汁,还是五分钟后喝两杯果汁?

结果,超过60%的学生选择了前者

接着,戴维教授又给学生们提出了第二个问题:

是20分钟后喝一杯果汁,还是25分钟后喝两杯果汁?

这时,只有30%的学生选择前者,而70%的学生都选择了后者

面对第一个选择,在极其口渴的情况下,大多数人会选择立马喝一杯果汁,即使两杯果汁也无法诱惑他们再等5分钟。

但在第二种选择下,反正要等20分钟,那很多人就会再多等5分钟,喝两杯果汁。

因为远期的诱惑力对抗不过当前的诱惑,人面对当前的诱惑时,自控力会变差。

这个现象叫做当前偏差

就连我们大人都会抵制不了诱惑,而出现当前偏差,更何况孩子了。

比如,对于小田来说,开始做上幼儿园的各项准备工作,远远抵不过当前找玩具玩或者奶奶陪着讲故事的诱惑,出现了当前偏差。

所以我越催,她就越抗拒,就是不肯去刷牙、洗脸、换衣服。

尤其是对于像小田这样的小龄宝宝而言,当前偏差就更为明显了。

因为他们还无法理解时间的概念:

还有十分钟是多久?

他们无法把10分钟和时间紧迫挂上钩。

他们也无法在事情之间建立前后联系,比如:

  • 赶快洗漱和按时上学;

  • 快点穿衣服和全家人等着她出门;

  • 迟到了和错过了幼儿园的早饭时间。

不能马上把这些事情建立连接,孩子会觉得这些跟我有什么关系呢当然感受不到大人心中的焦虑和紧迫了,也不能理解为什么不能继续做手头上感兴趣的事情了呢?

那么我们就要一味纵容孩子的无限期拖延吗?当然不是。

最头痛的上学前半小时,我是这样解决孩子的拖延症的

平静下来,

学会等待是治愈孩子拖延的第一步

了解了“当前偏差”,我们就能更好的理解孩子为什么会出现拖延的问题。

但早上毕竟时间有限,面对孩子慢吞吞、不合作,我们家长当然心里着急焦虑,很容易就会出现不耐烦地催促孩子的情况。

而孩子被自己的感觉左右,也无法跟上大人的节奏,最后导致矛盾升级,问题没解决,大人小孩情绪都不好的局面。

在焦虑的推动下,大人试图立刻扭转孩子,实际上是想以自己的意志控制孩子。

这时候,大姐觉得最好的办法就是,平静下来,给自己和孩子设定一个等待时间。

这个等待时间,可以比自己原来预定的时间和忍耐限度扩大2-3倍。

比如,我原本希望小田7点停止玩耍,开始洗漱等准备工作。

我还是会提前10分钟告诉她:

“我们约定的时间快到了,还有10分钟哟。”

这时候,我的语气是真正平静的,起到告诉和提醒的作用。

而不像从前,我的语气是命令式的:“还有10分钟就不能玩了哈。”

显然前一种表达,会给田田自我管理苏醒的时间,而后一种表达方式只会引起terrible 2小朋友的反抗心理。

而我心里的真正预期是,我可以从原计划的7点延长到7点一刻再开始小田的洗漱工作。

这段时间里,我会把所有不需要田田参与的其他准备工作先完成。同时,和田田来个有趣的比赛游戏。

比如田田正在搭积木,我会告诉田田:

“妈妈先去把你的小书包收拾好,你负责再搭一座城堡。我们看谁先完成好吗?”

小田特别喜欢这样的比赛游戏,不仅没有打断她玩耍,而且更有挑战了,她何乐而不为呢?

然后我会先去把田田的书包收拾好,把需要带的保温杯装好水,把备用衣物整理好等等,一切不需要田田参与的幼儿园准备工作我先做起来。

因为比赛机制的引入,小田也不会再像原来那样完全沉浸在自己的感觉中了,她会时不时看看我的准备工作。

渐渐的,她也有了要出发去上幼儿园的紧迫感。

当大人平静沉默时,孩子的注意力会放在自己的行为上,主动去想着怎么改变自己;而当大人急躁催促时,孩子内心的情绪会放在父母是否会发火,是否会责备自己,要怎么反抗或者防御上。

最头痛的上学前半小时,我是这样解决孩子的拖延症的

看见并满足孩子的需求

上面大姐提到了,我们并不一定要强求在某个时间之前一定要完成什么,毕竟孩子还太小了,得慢慢跟上大人的节奏。

我们可以给自己和孩子一个延长等待的时间。当然,结合入园时间,有个最终底线,而不是一拖再拖哈。

比如我虽然还是按照7点开始洗漱来提醒田田,但我实际上告诉自己,最多能等到7点一刻开始。

在延长等待的时间里,我们并不是被动等待,而是细致的观察孩子的需求。在尽量理解和满足孩子需求的同时,再次跟孩子约定时间。

这时候,我们注意一下几点:

1

顺应并满足孩子的需求

比如,快到时间了,小田提出来想玩完泡泡枪再刷牙。

比起不让小田玩,告诉她我们没时间了,快迟到了,不如立刻帮小田把泡泡枪装好泡泡水,然后问小田,我们拿到幼儿园去和小朋友们一起玩好吗?

小田一般会很开心的答应我,因为她觉得自己的要求被认真对待和执行了,并且已经装进书包里了,这一天都能玩了呀。

2

约定具体的事情而不是时间

前面说了,小田对于10分钟是多久根本没有概念。所以我们再次约定,需要约定完成哪些事情。

比如小田今天早上提出来,还想给奶奶讲完小企鹅乔比的故事再开始刷牙。

那我就答应她,并且问她要讲几本呢?

她回答,要全部讲完。

我说,那时间不够了呢,咱们讲1本,剩下的放学回来再讲好吗?

她说,那就讲3本。

成交!哈哈

然后我就默默的站在旁边,和奶奶一起认真听小田讲乔比的故事,讲完3本,小田很自觉的起身去洗手间刷牙了。

3

和孩子商量而不是命令

就像上面说到的那样,我们的所有决定,都最好是和孩子共同商量,由孩子参与并自主决定的结果。这样,孩子会更加愿意去遵守。

而当孩子遵守了约定,我们需要给孩子积极的回应和鼓励。

比如今天早晨,小田讲完3本乔比,就起身去刷牙,我和田爸都鼓掌并表示赞赏:

“田田,你太有时间观念了呢!”

“田田,你长大了呢,知道说过的事情就要做到了呢!”

田田现在特别喜欢被人夸自己长大了。她经常说的口头禅就是:

 

“我现在是大孩子了,不是小baby了。”

感受到了大人的喜悦和赞赏,孩子的好行为得到了强化,更有内驱力去坚持这么做了。

大姐的碎碎念

看着2岁半田田现在时常像个小大人一样,说着自己长大了,摔跤了也不哭了,打针也不哭了,吃饭也要求用大碗了,看绘本时还主动要给妈妈和奶奶讲故事,心里真是百感交集。

有时候,你会突然发现,身边的那个小人儿,一瞬间长大了!那些我们觉得很头痛,很焦虑的事,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的成长自然而然就解决了。

我们唯一要做的就是耐心一点,再耐心一点。

雷家两姐妹
雷家两姐妹
名校毕业、混迹出版圈多年的互掐亲姐俩,又有了6岁胖萌和2岁憨田小姐俩。加入我们的姐妹趴,把出版圈内人的私藏童书和育儿日常掰开了揉碎了和你分享。我们提供0-12岁有趣有料有温度的教育新知|童书书单,让当妈的生活不慌不忙、有酒有诗。 公号:雷家两姐妹 微信号:Reading_girls
RELATED ARTICLES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