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看故事,知良食
此文为良食独家原创系列文章之一,观察食物体系,提升食物素养,探索可持续发展之道,期待更多的优质文章出现。
本文作者: 蔺桃,前媒体人,作家,现居韩国首尔,著有《三十岁,回乡去》等。2014年在台湾读研期间,开始观察和采访两岸可持续农业、农村和返乡人物,2015年迁居美国后,因缘际会开始在佛罗里达大学多族群生态原地种菜,同时观察和写作美国多个州的可持续食农体系知名机构,参与本地的食农教育和实践,推广“自然食育”家庭教育理念。

阳川区都市农业公园标识
8月10日,首尔遭遇八十年一遇的强降雨,我们冒着大雨涉水回到闹市区中的家。一家人坐下后,担心的却是半小时车程外、半山腰中的那块菜地。正在蓬勃生长的番茄和黄瓜会不会一夜凋零,土豆会不会沤在泥水里腐烂坏掉,甚至有些担心整片菜地被冲毁。
这样的担忧和羁绊,对城市人来说实属难得。我们却因为女儿希蔓的韩国同学一家,有幸从今年3月开始,在首尔阳川区的都市农业公园共同租种一块约16.5平方米的菜地。从春入夏再到秋天,这片小小的城市菜地,带给我们种植的喜悦和成就感,也是我们的自然教育项目发生的地方。从土地到餐桌的田园聚餐,在菜地庆祝节日和生日,从田园昆虫大作战得到启发,和孩子们一起排练田园戏剧……菜地带给我们无数可能,也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和融入这座客居一年的城市。

夏季暴雨过后重新开始耕种的菜地

阳川区都市农业公园培育的蔬菜苗,可以现场购买移栽

移栽的第一批蔬菜苗
都市种菜欢乐多

阳川区都市农业公园里的支持中心

支持中心门口白板上提示不同蔬菜的种植季节和辅助杆搭建方法
因为先生黄庆明要到首尔来做博士毕业论文研究,去年7月底,我们一家三口从旅居了六年的美国佛罗里达州搬到了韩国首尔。6岁的希蔓入读当地的华侨学校,认识了一些韩国和朝鲜族的小朋友。其中玩得特别好的男孩秦祘是韩国人,他的妈妈高慧英喜欢生态教育,从他1岁开始就带着他和哥哥姐姐在家附近的阳川区农业都市公园种菜。我们在美国居住时曾经在佛罗里达大学多族群生态园地种菜五年,共同的兴趣爱好,让我们一拍即合。
今年3月初,他们一家以阳川区内居民名义申请到了一块5坪的公共菜地,租金一年11万韩币(约人民币554元),邀请我们和他们一起来种菜,后来他们的同学金利娥一家也加入了进来。
阳川区都市农业中心会提供基础农具,根据首尔气候提醒每个月可以种植的蔬菜种类,秧苗也可以统一在中心购买。三月下旬,首尔的种植季来临,我们带着孩子们先去平整土地。化冻后的土地松软肥沃,只需要轻轻用铁锹翻松。大小孩子齐上阵,很快把土壤下挖出的大石头、小碎石、塑料和草根捡拾出来。根据中心的建议,三月底还没办法种绿叶蔬菜,我们就买了一袋切开的土豆,挖了四分之一的菜畦,分三陇埋在地下。进入四月,我们在缤纷的樱花季,种下了七八种生菜、芹菜,撒了两陇胡萝卜籽。
挖地、拔草、浇水各有好玩,常常要大小孩谦让着小小孩,才可以人人机会平等。孩子们最喜欢的部分之一是亲手把菜苗栽进土里,菜籽洒进洞里的过程。到了四月下旬,他们又有了新的玩意。最后四分之一的地,种下的大部分是蔓生蔬果,辣椒、茄子、黄瓜和番茄都需要搭上支架,方便植株攀爬生长。然后就到了孩子们最喜欢的收获季了。

直接把胡萝卜籽放进泥土中

希蔓和洲利姐妹收获了自己种的胡萝卜,很是开心

一次收获了好多蔬菜,平分给四个家庭1
仅仅两周,生菜们就盛放成花朵的样子,把外侧的叶片摘完,几家人分了分,准备带回家包烤五花肉吃。胡萝卜种得太密,我们时不时拔一些,让孩子们在菜地用自来水冲冲现咬着吃。番茄、黄瓜、西葫芦卯这劲儿长,韩国人最常使用的紫苏、韭菜和香葱也种了一排。8月雨季来临以前,每次去山上,我们每家都能拎着一大袋子菜回家。女儿也一如从前在美国时一样,把菜地叫做“我们的菜地”,餐桌上对着自己种的菜也能多夹两筷子。
利娥和后来加入的洲利两姐妹都是第一次自己亲手种菜,爆发出了超乎想象的热爱。5-8岁的小女孩,争抢着抡锄头、浇水、拔萝卜、摘辣椒和番茄,第一次吃到自己种的胡萝卜,啃得停下来。两家的妈妈都第一次发现自家孩子原来这么爱劳动。

洲利配合慧英一起种番茄苗
8月暴雨不断,日常负责照顾的秦家也减少了上山的频率。10号暴雨结束后,慧英隔天去看过发来照片,幸好他们之前已经采收了大部分蔬菜,菜地已经被冲刷地看不出原来的样子,只好全部拔了等秋天再重新播种。9月上旬,我们把菜地重新平整,又种下了一季的白菜。可惜我们一家即将在这个月底回国,此后只能远程旁观菜菜们的生长了。

最后一块菜地也都种满了蔬菜
都市农业好处多

阳川区都市农业公园入口处,右侧沿坡而上就到了阳川区都市农业公园教育中心
与阳川区都市农业公园配套的,还有建在山脚的都市农业教育中心。除了一栋兼有教室、种子图书馆、水培蔬菜实验室的建筑,还有一大块用于农业教学的地,由十几个阶梯分布的种植箱和一个酱缸区组成。此外邻近的还有一个生态公园,不仅拥有可以大片草坪、树林区,还有人造沟渠、小块水稻田和种满水生植物的小池塘,很适合带着孩子们一边玩耍,一边做自然观察。

孩子们在菜地休憩亭里做自然观察和绘画
阳川区都市农业教育中心于2019年4月开始投入使用,面向阳川区居民提供城市农业相关课程,比如香菇培育、水培蔬菜培育、香草培育、作物种植基础培训、昆虫管理和土地管理等课程。慧英一家在阳川区安家七八年,在疫情之前她还曾线下参加过大酱制作课程,也参与过种子图书馆相关的工作坊。我在社交媒体上还看到了他们举办的收获季大型活动,现场品尝新收的稻米做成的米饭、教学菜地收获的蔬果、香草做成的美食。居民们大呼这是“治愈型农业”。

阳川区都市农业公园教育中心生态区种植的水稻
阳川区还建立了一个小农夫学校,占地2530平方米的阳川区都市农业教育中心和占地1300平方米的新树蔬菜公园,是小农夫们的实践基地。每年2-3月面向区内的幼儿园和托儿所开放申请。申请到的班级会有专门的农夫老师,带领他们每周一次参与农事活动。根据不同季节,孩子们可以体验种植不同种蔬菜、种植水稻、收获水稻,观察农田和菜地里的昆虫等等。
根据《韩国先驱报》报道,韩国的都市农业大约发源于2005年前后,当时刚好赶上六天工作日变五天,城市居民开始有更多时间带着家人远离城市,去往郊外种菜,由此产生了一大批“周末农场”。2005年,韩国政府修订了《农业土地法》,放宽了购买限制农场的规定,并提供税收优惠。
番茄丰收
不断爆发的食品安全丑闻,也让人们更有动力亲手种植安全的食物。首尔江东区于2009年开始推动都市农业,引起了市民的良好反响。2011年,前任首尔市长朴元淳受江东区都市农业启发,把都市农业写进了竞选纲领,让首尔在之后成为全球都市农业的领头羊。
同年,韩国农业、食品和农村事务部颁布了《关于都市农业培育与支援的法律》(简称《都市农业法》),为韩国都市农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其中,明确将“都市农业”定义为利用城区中的土地、建筑物或其他生活空间,从事种植或栽培作物、 种植树木或花卉、以及饲养昆虫和蜜蜂等活动。都市农业参与者不得在一般市场出售其产品,仅有注册的全职农民可在市场贩售作物,以保护一般农业从业者。
新嫩的西葫芦
2012年,首尔市出台了两项支持都市农业发展的市政条例,在经济政策室下设计特别部门“都市农业处”,负责主导都市农业发展事务,与社区组织、非政府组织和区政府协力发展都市农业,使首尔成为世界都市农业之都。
首尔市政府与其辖区内的区级政府联合起来,为市民的都市农业项目提供占前期成本 80-100% 的补助。任何有意在屋顶和自有空间尝试实践都市农业的市民均可申请补助款项。此外,首尔市政府还经常邀请社区、非营利组织和社会企业提交项目提案。入围的提案将获得赠款。以作为创新项目运作的种子基金。2020 年,首尔市政府选出了 12 个都市农业项目,分别提供了 1,000-2,500 万韩元(约合 5万-12.5万元人民币)不等的赠款。
2019 年,首尔市政府推出了“城市农民门户网站”,为社区农民和实践者提供技术援助,展示都市农民的成功案例和相关准备工作。另有隶属于市政府的首尔农业技术中心为都市耕作的发展提供知识和技术支持。中心不仅可针对植物种类、最佳生长环境和植物病害治疗提供知识和建议,还设有专家库为市民提供课程讲座。

为推广都市农业,政府和利益相关方每年都会举办首尔都市农业博览会。来自世界各地的都市农民齐聚首尔,互相分享和交流经验与想法,了解都市农业的前瞻趋势。每年能吸引约10万人参加。
2020年以前,首尔市大力推广都市农业,主要原因在于其可以修复公共文化,为家庭邻里提供交流场所;为都市人提供多样化的就业机会,增加收入。同时还兼具环保功能,在一些周末农场、屋顶菜园可以回收厨余垃圾、落叶等制成堆肥,有利于城市可持续发展。
2020年线上召开的首尔都市农业国际会议,把“气候农夫拯救城市和地球”作为主要议题,以“百万都市农夫耕种健康首尔”作为愿景。希望通过都市和乡村农业协作,为碳中和、生物多样性和可持续食物体系作出贡献。根据首尔农业技术中心的研究,屋顶菜园可以帮助调节建筑温度,居民可以节省16.6%的加热或制冷费用。
到2019年底,首尔市耕作面积扩大了 7 倍,增至 202公顷——相当于约300座足球场的大小。参与都市农业活动的人数也从 4,500 人激增至 64 万人。

阳川区都市农业公园的休憩区

阳川区都市农业公园教育中心教学农场

阳川区都市农业公园教育中心生态区的小块水稻田
都市自然食育好好玩

夏天繁盛的农场
今年2月,我在首尔发起了“寻找城市里的自然”线上线下教育项目,阳川区的这块菜地就是分项目“我们的菜地”的实践场地。

先生庆明翻土,女儿希蔓抓出土中石块和干枯根茎

利娥第一次看到土里的小蚯蚓,非常喜爱
带着孩子们种菜、劳作,认识蔬菜从种子到芽苗再到开花结果,每个阶段的样貌,寻找和观察菜地里的小虫子、小花、小草,都是自然教育的内容。如果劳作日碰上自然观察日,我还会带着孩子们到山下的阳川区都市农业教育中心做自然观察,写和画自然笔记。早春时,我们在刚化冻不久的池塘里看到成团的青蛙卵,而后看着它们长出尾巴变成蝌蚪,然后变成指甲盖大的黑色小青蛙。
秦家的三个孩子都特别喜欢昆虫,对青蛙的变态发育过程早就熟悉,而利娥和洲利都是第一次在现实生活中观察到这些变化。菜地作物越长越大后,吸引了蜘蛛、尺蠖、瓢虫,还发现了蚯蚓、蝼蛄等地底下的虫子。孩子们围在一起看蜘蛛在土豆叶片间结网、抓住尺蠖放在手上玩耍,然后再把它们的形态细细画下来,甚至编一个故事。妈妈们非常感叹,之前她们都没想过会孩子最爱的居然不是花而是爬来爬去的虫子。

蜜蜂在给土豆花授粉

六月入夏后,发现几株黄瓜上长满了蚜虫。美国朋友James来首尔探访我们时,顺便去了菜地,告诉了孩子们关于蚜虫、蚂蚁和瓢虫之间互相竞争和合作的故事。蚂蚁喜欢吸食蚜虫分泌的蜜露,所以会收藏蚜虫卵帮助他们过冬,春天再搬到合适的植株上孵化生长,然后依靠蚜虫蜜露生长繁殖,瓢虫则喜欢吞食蚜虫。“就像是一出田园戏剧!” James的这句话给了我启发,和孩子们商量着一起来扮演菜地里的蔬菜和虫子们,把这一出戏剧演出来,作为我们的结业展示。
我创作了六幕戏剧初稿,然后和孩子们一起诵读,根据台词,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孩子们分别为角色设计制作了服饰、头饰和道具。我们带领着孩子们玩着闹着,一个个克服自己的害羞或者发挥自己的表演欲,共同完成排练。最后在秦喆家拍摄了这六幕剧。
秦喆和秦贤在华侨学校学了三年中文,日常说话还有些磕磕绊绊,经过三周的排练,可以自信而流利地把台词表演出来,让我们都非常惊讶。希蔓喜欢表达,在家排练台词之余,还常常编几句歌。我把她根据喜欢的儿歌《Peek A Zoo》改编的歌词记录下来,稍微编辑后,创作了《Peek A Garden》这首英文歌,作为了我们菜地戏剧《田园大作战》的片尾曲。戏剧、歌曲,都是我们以前从来没有尝试过的,最终完成后,大人小孩都觉得特别有成就感。与国内其他城市家庭连线的线上分享会上,我们夸张的表演,搞笑的情节,引得其他城市的孩子哈哈大笑,沉浸其中。

希蔓做的立夏菜地自然观察笔记
除了自然教育,食物教育也是我们几个妈妈都非常希望能传递给孩子们的。
每次劳作结束,我们都会在菜地旁几株紫藤爬满的木凉亭里,席地围坐,吃点零食,喝点饮料,有时候是妈妈们亲手做的饭团,或者去某地旅行回来带回的特产。有时候只是为了找个理由聚聚。端午节的时候,我带着做好的粽子和粽叶、粽子馅料到菜地里跟孩子们分享。秦祘妈妈慧英也带了用荷叶包裹蒸煮的韩式糯米饭过来,跟国内的八宝饭类似,只是主要放的是坚果,少了果干蜜饯。孩子们一个个过来闻一闻莲香和粽香,才知道平时常见的荷叶、芦苇叶可以拿来做食物。

今年端午节在菜地分享粽子

韩国妈妈慧英带来的荷叶包饭
孩子们分享完黑豆五花肉和紫米蜜枣两种粽子后,就跃跃欲试,想要亲手包粽子。不只孩子,妈妈们以往也都是买粽子居多,我把在美国时锻炼出来的包粽子技巧,一步步展示给他们看。只要不会漏就算成功,最终包完四十来只粽子,大人孩子都感到无比骄傲。秦家哥哥甚至带去了华侨学校分享给他的老师和同学。这下学校里传遍了,三年级的秦喆、秦贤和一年级的黄希蔓都会包好吃的端午粽子。

大人小孩一起学习包粽子
有了菜地,我们这群妈妈就像发现了一个大宝库。三月一整个月,我从闲置的菜畦、畦前空地摘了数不清的灰灰菜回家,凉拌着吃,炒着吃,甚至包饺子吃。我告诉几位妈妈,这个野菜在英语里叫Lambs’ quarter,羊大腿的意思。每年我都会趁着季节摘一些做好,带到菜地分享总是被最快抢光。
慧英和利娥妈妈还教我认识了一些野菜,比如鲜嫩的蒲公英(东北人叫做婆婆丁)和垂盆草都可以蘸大酱生吃。胡萝卜发芽太密,间苗之后留下的嫩胡萝卜缨,也可以切碎后包饺子或者煎蛋饼吃。五月菜地旁的紫藤架上垂下一串串紫藤萝,槐树上的槐花也散发着阵阵香味。错过了紫藤饼的季节很是遗憾,慧英帮我摘了几串槐花,回家被我做成了槐花煎饼。

紫藤花开放的花架,是我们日常休息的地方
6月,James来访的时候,我们就在田边的休息所烤起五花肉,生菜、紫苏、青椒都是地里现采现洗了吃,配上每家带来的泡菜、小菜、烤肉蘸酱和生蒜头,吃了一顿再正宗不过的韩式五花肉大餐。能吃到最新鲜健康的食物,直接把产地和餐桌并作一处,也许是我们这些人喜欢在城市种菜的最大原因。

为迎接美国朋友James(左三),我们在菜地烤五花肉搭配自己种的生菜辣椒
参考资料
-END-
图文:蔺桃

微博 | @良食基金
视频号 | 何以为食
快手、百家号 | 搜索“良食基金”
项目合作 | [email protected]
长期投稿邮箱 | [email protected]
发现 “分享” “赞” “在看” 了吗,喜欢就戳戳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