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教育回望5年的陪娃时光,我才发...

回望5年的陪娃时光,我才发现专注力不是天生的!


前两天和胖萌视频,她总是到处跑,我实在又想她又气她,于是河东狮吼:


视频5分钟,你满屋子转悠,你就不能给我专心一点嘛!


结果,胖萌没好气的回我:我正在做实验呢!是你在打扰我,你这是对待科学家的态度吗?!


但仔细一琢磨,她说的话有点儿道理。


是我打断了她,凭什么要求她自己的事半途而废,又要专注的和我视频?


我突然意识到,我总是念叨她专注力弱,但其实,这个问题会不会是我的锅?

于是,我开始反思这五年来,对培养孩子的专注力,到底做对、做错了什么。



回望5年的陪娃时光,我才发现专注力不是天生的!



胖萌小时候爱分神,姥姥把这种情况归咎于剖腹产的“感统失调”,也认为专注力强不强是天生的。


胖萌2岁出头的时候,我特别希望她能掌握一种能力——独立玩耍。


那时候,家里乱七八糟,我手机里常常恨不得有80条待回的工作信息……


于是,我有时候会拿一堆玩具给胖萌,如果她没过几分钟又来找我,我赶紧再换一个给她。但即使我一开始再三和她确认好是不是选定某一个,她还是玩两下就甩到一边。我很火大,“你就不能专心玩好一个玩具吗?”


但现在回想,一个2岁的小孩,总是被不同玩具漂亮的色彩吸引,她有什么错?


我给她拿出画笔和画板,可她连笔还握不稳,她能画什么?


给她乐高和磁力贴积木,但她还不会独立搭建,她又能在玩中获得什么乐趣?


其实,专注力不是天生的,走神儿才是。


被新鲜事物吸引,转移注意力是人类的天性。


现在,我们自己的专注都被短视频、各种购物网站切成碎片,怎么能要求家里的小屁孩儿们专注、独立又自律?


专注力的本质,是使命感和新鲜感的拉锯战。


孩子的专注力,也是”管”出来的。


如果希望孩子专注于看一本书,那么,在环境选择上就不要制造诱惑。不把其他书摆在TA随手可得的地方;


如果希望孩子专注于听人说话,或者一个课程,那么,就要要求孩子和说话者,必须要有眼神交流,眼睛必须看着对方;


如果希望孩子专注于研究一个玩具或游戏,那么,就必须把玩这个玩具如何玩教给娃;


总而言之,就是用单一的环境避免专注的过程受诱惑,用陪伴的方式增强专注于做一些事的能力。



回望5年的陪娃时光,我才发现专注力不是天生的!



你们会因为孩子专注于做不同的事情,将专注力分出高低贵贱、轻重缓急吗?


当然不会。


但这个简单的道理,我经常忘记。


胖萌专注的做完算术小练习,我们全家人都呱唧呱唧给她鼓励。但只要她开始上线上课,我们全家的声音模式都调整至静音。


但如果是拼图、玩儿乐高,那么,一会儿喂水、一会儿插嘴跟他商量事儿、一会儿要求她和长辈视频,倒完全不怕打扰她了。


再如果是研究泡泡、在洗手间观察颜料在水里的稀释和色彩变化,不出5分钟就会直接被我们一整只拎着出洗手间。


回望5年的陪娃时光,我才发现专注力不是天生的!


时间很贵,读书高贵。


我们总是急于打断孩子做想做的事,让他专注于有用的事:


专注力,并不应该只出现在被功利需要的场合。她应该是一种时刻被肯定的状态和能力。


如果一个孩子,在对自己特喜欢的事情上,都没办法专注,那我们还能要求枯燥的学习、辛苦的运动中他能专注和坚持?


让孩子对原本喜欢的东西失去热忱,又要求她在毫无兴趣的事情上坚持努力。


这样的专注,咱做父母的,自己能做到吗?


教育要参与而不是干预,留些自由给孩子,就是在保护他们的专注力。



回望5年的陪娃时光,我才发现专注力不是天生的!



你的孩子因为不专注,承担过什么代价吗?


胖萌1岁时生过一次病,那种害怕失去的恐惧为我对胖萌的宠爱推波助澜。

虽只是一周多的住院,但当妈的心里那种惊涛骇浪,大概是一辈子也忘不掉的。


所以,3岁前,胖萌在家几乎是可以肆无忌惮的胡作非为的:前一秒,把饼干盒里的饼干散落一地还没收,下一秒又把抽纸全抽出来。我顶多只是语气强硬的说一句“下次不可以了”就作罢。


回望5年的陪娃时光,我才发现专注力不是天生的!


胖萌是喂绘本长大的孩子,我们一起读了那么多故事,爱与宽容读的太多,我们也理所当然的以为:爱可以治愈一切。


但培养孩子专注力这件事上,父母的爱与宽容,其实帮不上忙。


有一次,胖萌感冒很久,断续高烧。孩子生病绝对是当妈的死穴,什么原则规矩统统丢到一边。


于是,我第一次彻底纵容她看动画片,只要哼哼唧唧不舒服,动画片她想看就看。


但后来发现,因为看动画片只用被动接受,她干什么都没动力了,即使是自己很喜欢的拼图,也是一半都没拼到就想停。


后来即使她感冒还没好,我也赶紧严厉叫停,不仅这样,我把她喜欢的几个节目也操作成了锁定模式。


谁知道她出生以来,我对她最凶的时候,会是在她生病的时候。


她哑着嗓子哭的很凶,我心里真的是很疼。


但是,矫枉须过正。


成年人的世界,成长往往意味着对应的代价。代价越大,这种成长的记忆越深刻。


但其实,孩子的成长又何尝不是?


无论如何父母都必然爱你,这是我们爱孩子的真相,也是我们需要克制在心里的秘密。


孩子要做的更好,成为更好的自己,也成为父母的骄傲,是孩子成长过程需要坚定的信念。


专注力不是天生,他需要意志力控制,需要对坚持的事物有信念感和热忱,这些对小屁孩们来说哪里会是一件容易的事?


以后他们还会面对12年的小学、初中和高中生活,那一定会枯燥和孤独,还需要孩子的专注。


但如果不论孩子如何做,父母都宠爱加身,无论做什么,父母都无条件原谅,孩子进步的动力又在哪里?


在过程上有条件的爱,在结果上无条件的接纳,也许才是正解。


二姐的碎碎念

写到这里,我有点心慌,惊觉自己在培养娃的专注力上做了好多“错”的事,也是到现在才意识到:


专注力并不是天生的,是父母陪伴和身体力行的教出来的;


专注这件事本身就值得嘉奖,即便孩子不是把这种能力用在我们觉得最“有用”的事情上,也值得被尊重和保护;爱孩子,不是宠溺和顺从,而是明确规则,建立条件。


孩子越大,在教育孩子方面的困惑就越多。


那些养孩子、教孩子的书我们读过不少,道理也懂了不少。我们也知道,作为父母,我们的每句话、每个行为,都在塑造着我们的孩子。但没有一本书,讲的是自己家的这个娃,应该怎么带。


每位父母拿到的考卷不一样,养娃自然也没有标准答案。


但常思考、常自省,应该会让我们的育儿方法,更贴近想要的答案。


你们最近有哪些育儿困惑,留言发出来,我们一起来想答案!

回望5年的陪娃时光,我才发现专注力不是天生的!

球分享

球点赞

球在看

雷家两姐妹
雷家两姐妹
名校毕业、混迹出版圈多年的互掐亲姐俩,又有了6岁胖萌和2岁憨田小姐俩。加入我们的姐妹趴,把出版圈内人的私藏童书和育儿日常掰开了揉碎了和你分享。我们提供0-12岁有趣有料有温度的教育新知|童书书单,让当妈的生活不慌不忙、有酒有诗。 公号:雷家两姐妹 微信号:Reading_girls
RELATED ARTICLES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