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点击顶部蓝色“雷家两姐妹”
2、进到公众号主页后再点击右上角三个点
3、设为星标
感谢您的支持!
上周一个同事欣喜的和我分享,自己19个月大的女儿,开始能蹦简单字词了。
她特别期待着,女儿能用完整句子表达自己的想法,能和女儿无障碍沟通的那一刻。
可不是吗,一般18个月的宝宝,就能使用简单的表达性字词来表达自己的意思了;2岁开始就会说简单的句子了。
欣喜之余,不少姐妹后台留言问,怎么才能在孩子语言爆发期高质量的和孩子沟通呢?
聊天的质量高不高,区别就在于父母的语言里。
人类的大脑是唯一在出生之后还具有很强的可塑性的器官,尤其在三岁前。
三岁前,大脑会发育到成熟期的80%左右。
每个孩子出生的时候,大脑有多少细胞就已经确定了,但是使大脑建立更好的神经连接,却需要后天的培养和塑造。
而在0-3岁这个阶段,最有效的促进孩子脑发育的工具,就是语言。
在《父母的语言》一书中,美国芝加哥大学妇科及儿科教授达娜.萨斯金德博士总结了和孩子高效沟通的3T原则:

共情原则
很好理解,就是父母一定要有意识的去观察孩子在关注什么。
哪怕小龄宝宝关注的东西一直在变化,我们也要遵循这条原则,孩子关注什么,我们就关注什么。然后对孩子的行为作出回应。
这是用语言开发孩子大脑的第一步。
举个例子:
有时候我和女儿小田一起坐在她的爬爬垫上读绘本。
我们刚刚开始,或者进行了一半,还没有进行完,她突然看到了积木。
然后她就想玩积木。
这时候,按照我的主观意志,我当然想把手头上的绘本给她读完再玩积木。
但是那只是我的一厢情愿。小田已经转移注意力了,我再给她读绘本就是无效沟通了。
与其强求,不如关上没读完的绘本,加入到陪她玩积木的过程中,再和她开展有效对话。
围绕她正感兴趣的东西和她互动,她的大脑才是积极主动来参与的。

有些姐妹可能会担心,这样不是鼓励了孩子的开小差行为吗?会影响专注力吗?
恰恰相反,一个长期接受父母“共情关注”的孩子,他的关注力会更持久,从谈话一直到日后的学习,都会变得更容易。

充分交流
我们都知道应该多和孩子交流,但是不能只是零星的话语。
我们交流的目的是让孩子掌握更多的词汇和这些词汇的使用方式。
在“共情关注”的基础上,我们尽可能充分的和孩子去交流,对于孩子大脑发育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
讲述
简单的说,就是开启话唠模式。
如果你发现一个成年人,一边劳动,一边把自己正在做的事情自言自语的表达出来,肯定会觉得这人太不正常了!
但是,在陪伴宝宝的过程中,这种讲述的方式非常必要。
把自己正在做的事情,边做边讲给孩子听,通过多次重复,孩子在大脑中就能慢慢熟悉和建立这些词汇表达和正在做的事情之间的对应关系。
比如,我给田田刷牙的时候,就肯定会一边刷一边唱sss儿歌里面的刷牙歌给她听。
这首歌的歌词能非常好的配合刷牙的每一个动作,做哪个动作的时候,正好对应唱哪句,现在小田已经能完全明白这首歌的意思了:
2
少用代词
在我们大人的对话里,代词太正常不过了。
经常面对熟悉的人,我们甚至懒得把话说清楚,对方就能明白。
比如:你能去一趟,把那东西带回来吗?
这句话,跟队友说,对方完全没问题,但是孩子会一头雾水。
所以在跟孩子对话的过程中,我们要尽量少用代词,而是清楚的说出完整的句子。
比如,小田请我参观她刚刚搭好的积木:
不要说:“我喜欢它!”
而要说:“哇!我很喜欢你用积木搭的城堡呀!”
3
展开联想
多联想,描述那些眼前没有正在发生的事情。
刚刚学会说话的时候,孩子都只会对当下正在发生的事情进行描述。
等到再大一点,2岁半或者3岁以后,他们就会尝试学着用语言来表达当下没有看见的事物。
学术上把这样的描述称为“脱离语境的语言”。
这需要应用到孩子的联想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了,是孩子智力提升的一个重要标志!
4
帮助孩子扩充或者拓展语言表达
2岁以后,孩子的大脑中已经存储了一定的词汇量。只是在表达的时候,把这些词汇连接起来还不那么顺畅。
此外,孩子积累的词汇以名词居多,主要是孩子生活中能见到的各类事物的名称。
我们要帮助孩子拓展动词、描述性的形容词和介词短语来让孩子的表达逐渐丰富起来。
比如小田说:妈妈,我想吃蓝莓。
我会问她:蓝莓什么颜色的?什么形状呢?
她回答:圆形的,蓝色的。
我说:那我们可以说,我想吃圆形的,蓝色的,甜甜的蓝莓。
搞笑的是,有一次午饭的时候,小田想要一双筷子。
她指着餐边柜上面摆着的她自己的消毒柜对奶奶说:奶奶,我想要那双筷子。
奶奶问:你想要哪双筷子啊?
情急之下,小田说:就是那双光溜溜的、夹不住东西的筷子。
哈哈,你猜出来了小田想要的筷子是什么样子吗?
原来是一双不锈钢的筷子!


轮流谈话
这一点的重要性在孩子的语言培养方面,可以说是3T原则中最重要的一个,对于开发孩子大脑起着决定性作用。
大姐在上一篇关于小龄宝宝语言表达能力培养的文章里,已经提到过关于“轮流谈话”为什么如此重要的科学实验分析,错过的姐妹们点下面文章补课哈:
所谓轮流对话,就是在一次对话中,大人和孩子尽可能多的拉长对话轮次。
首先,我们作为父母,耐心倾听和耐心等待孩子的回应,是实现轮流谈话的关键。
第二,大人的提问方式很重要。
比如,“这是什么颜色?”这类特殊疑问句,孩子说出答案,对话也就结束了,没法开展对话的轮替。
还有答案是“是”或者“不是”的一般疑问句,也无法展开多轮次对话。
为什么和怎么办两类问题,是开启多轮次对话的好办法。
围绕孩子喜欢或者想表达的话题,问他“为什么”或者“怎么办”,就能很好的展开和孩子的多轮次互动聊天了。
比如我和小田读《阿莫的生病日》时,我们有了下面的对话:


大姐:动物们为什么等了一天也没有等到阿莫呢?
小田:因为,阿莫生病了。
我:那动物们怎么办呢?
小田:他们去阿莫家里了。
我:他们怎么去的呢?
小田:坐5路公共汽车去的。
我:他们去阿莫家干什么呢?
……
我们就围绕着为什么和怎么办,已经聊了很多个轮次了。
而且这类问题,有利于孩子展开独立思考,最终获得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了。

明天大姐将会接着给大家聊聊遵循3T原则和孩子聊天,在亲子共读、数学启蒙等方面的具体操作方法哈。
姐妹们有哪些问题,或者其他想了解的,欢迎留言哈!

最后是公布获奖名单环节:
之前大姐介绍了韩国著名绘本作家白希那和她的作品,错过的姐妹点击下面链接:
祝贺下面五位走心留言的读者获得我们的环保材料礼盒哈。
记得去后台留下礼盒寄送地址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