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祁十一
01 能离婚,已是一种自由
进入30岁后,我身边出现了一种堪称群体性现象:不少女同学都离婚了。离婚的原因多种多样,男方出轨、妈宝、不务正业……或者是,双方不能同频,无疾而终。(见《30岁,我的女同学们纷纷离婚了》)
离婚之后,女性往往过得风生水起。她们重新恋爱、约会,或者投身事业,也有人再次走进婚姻,寻求更好更稳定的亲密关系。
那时候,“离婚”在我眼里是一件天经地义的事情。不合适、过不下去了,离婚对双方都是更好的选择,相当于人生重新洗牌、再次开始。
但后来我发现,能够离婚,已经是一种幸运,尤其是女性。就像我的离婚的女同学们,无一不是出生于良好的原生家庭,能得到父母的有力支持,感情、经济、社会关系,方方面面都是她们坚实的后盾。她们自己也很优秀,有稳定的、收入不错的工作,经济独立,有自我意识。
所以她们有勇气、也有能力离婚,离婚之后依然可以活得很好。
但还有太多女性,想离婚而不得。她们或许得不到原生家庭的支持,哪怕已经在婚姻里伤痕累累,也会遭到自己父母的反对和羞辱,认为“离婚的女人就是丢了全家的脸”……
还有许多女性,在婚姻里为孩子和家庭付出很多,自己的职业发展被打断、停滞,此时若想要独自在社会上生存却举步维艰,从而不得不在婚姻里委屈求全……
而这样的女性,或许才是遍布中国甚至整个东亚社会的大多数吧。这真是一个令人悲伤的事情。
中国或许还少有人去关注和研究这样的现象,在日本,已有记者、学者专门著书表达,就像日本自由记者小林美希写的《有恨意但不离婚的妻子们》,便是作者追踪10年,访问了15位女性和男性,探讨婚姻关系里的不平等、妻子们的恨意,以及她们无法离婚的困境。

书中女性的遭遇,屡屡让我感叹,这根本也是中国女性的普遍现状啊。相比之下,中国只是没有“结婚后女性需要改夫姓”这样的规定,其它情况真是十分相似了。
育儿重担完全落在女性身上,职场发展再好也会被婚姻和生育打断,婆媳关系带来的压迫,精英丈夫对妻子的PUA,无能丈夫的胡乱投资让家庭陷入困境……
一声叹息。托尔斯泰的那句名言至今不朽:幸福的家庭家家相似,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而这些不幸,或许不少都落在了女性身上,压在她们身上如同千钧重担吧。
02 职场妈妈和全职妈妈,都在漩涡里挣扎
在《有恨意但不离婚的妻子们》中,绝大部分女性困境都与育儿有关。这也是全球不平权国家里,女性陷入泥潭的根源。
“结婚其实都还好,两个人的生活不会有太大改变。而且它是可逆的,真过不下去了就离婚,离婚也相对容易。”我的一位已婚女性朋友说,“最大的改变,其实是生了小孩以后,生养带来的挑战太大了。只有生了孩子,你才会知道到底嫁了一个什么样的人。”

▲综艺节目里,女星张歆艺讲述生孩子后自己的变化,与先生的对比。
窒息、崩溃几乎遍布在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之中。
早上7点半,38岁的二胎妈妈美幸毛焦火燎地给3岁的儿子和1岁的女儿喂早饭、穿衣。她必须赶在8点之前出门,把孩子们送去托儿所,自己再赶去上班。有时刚喂完儿子准备去管妹妹,儿子会突然大喊:“臭臭要出来了!”紧接着,女儿又打翻了牛奶杯……
美幸就像战场上的战士,操劳着一切。而丈夫呢,早已逃离现场,在厨房里泡茶……“他假装没看见!美幸的心里升起了一股实实在在的杀意。”
丈夫在家里充当甩手掌柜,将育儿的重担扔给妻子,自己则选择逃避,这是许多女性婚育后面临的困境。
而在家庭之外,整个社会也将育儿的重担压在母亲身上。“比如孩子发烧了,托儿所会先给美幸打电话。……孩子定期体检、日常各种琐事,全是美幸请假。丈夫只在美幸需要提早上班的时候偶尔送送孩子,就自诩超级好爸爸。”
此时无论对于职场妈妈还是全职妈妈,她们的困境都是全方位的。
职场妈妈面临着来自家庭和工作的双重压力。美幸单身时,每天都加班至深夜,坐最后一趟车回家。有了孩子后,她利用公司的“育儿短时工作制”,每天只工作6小时,下午4点半准时下班去托儿所接孩子。她对此不是没有内疚。
她们还会因此受到上司和同事的责难,比如不能按时完成工作任务、其他同事不得不分担她的职责。她们也几乎丧失了升职加薪的机会,甚至会被调配到所谓“养闲人”的部门。
有时在双重压力之下,一些在职妈妈不得不辞掉工作、成为全职妈妈。而此时,她们便被迫面临事业的中断,只能依赖丈夫的收入生活。即便丈夫每个月给的生活费少得可怜,或者无法得到丈夫的理解,认为在家育儿“只是和孩子玩玩”、很轻松,她们也不得不忍受。
而一旦她们决定重返职场,情况也好不到哪里去——她们几乎很难找到和离职前收入相当的工作,甚至无法成为全职员工,只能当小时工或者临时工。

▲扫码进入她途微店购买。
03 平权、育儿友好型社会才是理想社会
但即便困境重重,甚至有些困境就来自于丈夫,很多女性还是无法离婚。就像《有恨意但不离婚的妻子们》所写,除非遭遇家暴、精神虐待等不得不离婚的情形,很多女性出于种种原因不能或不愿离婚。
美幸想要两个孩子,在她看来,最好的选择只能是和丈夫生。而有了两个孩子之后,有个人能偶尔搭把手,也好过自己一个人带。再说,她还指望丈夫还房贷呢。
女人们大多会出于经济和为孩子考虑的原因,不愿离婚。希望孩子在良好的经济条件下长大,担心单亲家庭给孩子带来不好的影响,整个社会对单亲妈妈的态度和扶助非常不利……《有恨意但不离婚的妻子们》便是如此考虑的。
所以她们甚至会冒出“希望丈夫去死”的想法,那样的话,房贷不用还了(因为丈夫买了人寿保险),还能拿到遗孀年金,经济上有保障还不用和“讨厌的”丈夫一起生活,孩子大了,自己一个人自由得多。
因此在日本,一句老话是:“一旦妻子撒手人寰,丈夫也会很快跟去。”但“丈夫一死,妻子就活了。”
中日韩三国的情形,实在是太相似了,平权之路漫长,建设一个育儿友好型社会也还有很长很长的路要走。除了整个社会的体制、政策需要调整外,作为个体的男性,也需要做出改变。
就像书里所写,日本的部分男性已经在“下决心改变”。当然,让他们改变的动力,很大一部分来自于现实考虑:当男人老了之后,能够仰仗的,几乎只有妻子。为了不被虐待,得到照顾,得以善终,一部分男性开始反省和改变。
一位男士定下了“爱的三原则”和“不赢三原则”:要对妻子毫不犹豫地说“谢谢”,毫不恐惧地说“对不起”,毫不羞涩地说“我爱你”;不和妻子争输赢,不能赢,也不想赢,“与妻无争”才是胜利者的姿态。此外,还要用实际行动去爱护和辅佐妻子,分担家务,让妻子拥有自由。
这一切,实在也值得中国社会借鉴。这些年,中国的离婚率居高不下,结婚率和生育率接连走低。今年2月,各地出炉了2021年的婚姻数据,普遍呈现出结婚登记数量减少、年龄推迟等现象。
江苏省民政厅发布消息称,该省5年来结婚登记量逐年下降,2021年共有约46.7万对情侣登记结婚,同比减少5%,而相较于2017年约67.6万对结婚数量,减少了30%。而在湖南岳阳、安徽合肥等地,数据也类似。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尤其是女性,看到了婚姻和生育对自己的不利,不愿走入婚姻,更不用说生孩子。这背后的原因,无不与上述种种现象息息相关。
只有建设一个平权的、育儿友好型的社会,无论男女,才可能真正获得幸福吧。一个社会,也才会成为真正可持续的理想社会。

看见女性的力量,看见不一样的人生
作者|祁十一 小红书·豆瓣|祁十一;Riesling 合作微信号|eleven2100;Riesling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