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教育孩子什么都听得懂,就是不肯...

孩子什么都听得懂,就是不肯说怎么办?

1、点击顶部蓝色“雷家两姐妹”

2、进到公众号主页后再点击右上角三个点

3、设为星标

感谢您的支持!


身边不少朋友苦恼于孩子什么都能听懂了,但就是不说;


或者是2岁多了,还说不了完整句子,只会简单蹦字和词。


你会不会也有这样的烦恼?


语言表达能力,包括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对于孩子未来的学业成绩和发展,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学龄前,也就是0-6岁阶段,孩子首先发展的是口头表达能力。

那么,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哪些因素相关,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我们又该注意什么呢?


今天大姐就来和大家仔细聊聊。


孩子什么都听得懂,就是不肯说怎么办?

到底什么因素对孩子语言表达影响最大?


我们都知道,在早期父母给孩子的语言输入越多,孩子之后的语言能力发展的越好。


这也是美国儿科学会一直以来倡导的。


但是,一组实验结果的出现,却令美国儿科协会改变了之前的说法。


这个实验,是先对所有参加实验的孩子进行语言能力测试;


然后给参加测试的每个家庭安装一个设备,记录一年时间里,每个家庭里的语言环境,包括:


成年人每天给孩子的语言输入时间;(包括大人之间的对话,以及亲子共读等)


电视接触时间;(随意用电视“喂”娃的时长)


对话次数;(成年人和孩子聊天的次数)


一年后再对这批孩子进行语言能力测试,然后和一年前的测试结果进行对比。


孩子什么都听得懂,就是不肯说怎么办?

测试结果发现,原来对孩子语言表达改变最大的因素是孩子在家和大人的对话次数。


研究表明,对话次数对于促进儿童语言能力发展的作用甚至要高于“磨耳朵”和父母语言输入的作用。


所以,美国儿科学会在强调以听为教的基础上,又加上了以说为教。


也就是除了听之外,更重要的是鼓励孩子去说,去表达。


值得一提的是,电视虽然也是在说话,但是:


第1, 电视里的语言主要是口语,能给孩子提供的词汇量丰富程度远远不如书本;


第2, 电视无法和孩子互动对话。


所以上述研究结果中,电视对于促进儿童语言能力的发展显示为负数。


孩子接触电视的时间,其实是代表着孩子受到父母的重视程度,以及父母给予孩子的高质量的陪伴时间有多少。


孩子什么都听得懂,就是不肯说怎么办?

怎么才能让惜字如金的娃成功打开话匣子?


既然和孩子的互动对话这么重要,要怎么引导娃自己滔滔不绝?


有效鼓励孩子多说,争取把对话的轮次拉长,在一次对话中,多说几个回合。


1

日常生活中的高质量对话


A.用心倾听孩子的表述,给孩子足够的时间来组织自己的语言。


对于3岁以内的小龄宝宝来说,能完整的说出来一个句子,就是一件值得鼓励的事了。


很多时候,他们需要很努力的尝试好几次才能试着把想说的话断断续续说出来。


这时候,我们一定要小心翼翼的呵护他们的表达欲,给予足够的耐心和鼓励。


比如女儿小田,遇到委屈或者不高兴的事情,就会马上调头冲进我的书房里诉说:


”妈妈,我生气了。“

”刚才……“


她有时候会只说了两个字就停下来,小脑袋在思索着怎么表达才好。


这时候,我会特别耐心的把她拥进怀里,告诉她:


没关系,你慢慢说。妈妈等着听你说呢。刚才怎么了?发生什么事了?”


这时候她会再次鼓起勇气,重新开始尝试。


有时候甚至要好几次,才终于把想说的话表达出来。


只有孩子觉得你是这个世界上最耐心,最愿意认真倾听他说话的那个人,他才会不怕麻烦,努力的向你吐露心声。


B. 补足而不是纠错


在孩子说出的句子不完整,或者表达有错误时,完全不必急于指出和纠正孩子的错误,这样只会打击孩子自我表达的积极性。


帮助孩子一起把句子说完整,或者当孩子说完以后,直接说出正确的表达方式就行。


孩子会自动吸收正确的信息。


C. 情景再现法


有时候,孩子尝试了好几次,还是无法把想说的事情表达清楚。


这时候,大人带着孩子一起还原刚才事情发生时候的情景,能很好的帮助孩子理清思路。


比如,有一次我正在书房写稿,小田委屈的跑进来说:


“妈妈,奶奶欺负我!”


哈哈,听她稚嫩的声音说出这句,我其实特别想笑,但我还是忍住了。


非常认真的问她:


“奶奶怎么欺负你了?快跟妈妈说说!”


小田努力尝试了好几次,还是说得支离破碎的。


这时候我就带着小田一起来到客厅里,正在陪小田玩耍的奶奶也在客厅等着呢。


奶奶刚要解释她和小田之间发生了什么,我以手势示意奶奶别出声。奶奶明白了我的意思,也很配合。


我问小田:刚刚你和奶奶在玩什么呢?


小田:我和奶奶在赛车。奶奶的车总是比我开的快,我想换一辆车,奶奶也不让我换。


一到具体情境中,小田就很轻松又清楚的表达出来了。


孩子什么都听得懂,就是不肯说怎么办?


不能还原现实情景的时候,比如孩子和小伙伴玩耍时发生了冲突,回家闷闷不乐。


我们还可以和孩子进行角色扮演。


你可以扮演冲突事件里面的另一位小伙伴,然后和孩子一起,把刚才发生的事情再演一遍,帮助孩子在脑海里情景再现、并且根据当时的情景重新组织自己的语言。


2

绘本阅读中的提问与互动对话


相比日常生活中的口语对话,绘本阅读过程中和阅读结束以后,是家长和孩子更容易产生高质量对话的大好时机。


原因有二:


第一、即使是再简单的绘本,其文字也是作者字斟句酌、反复推敲之后的书面语,词汇量和表达方式比我们日常生活中随意的口语要丰富很多!


第二、日常生活中的口语对话是片段的、零散的;而绘本呈现的是一个完整的故事。


而讲故事需要用到孩子的语言组织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等等,这些都是孩子将来全面发展的综合指标。


美国哈佛大学语言教育学家Catherine Snow曾说过:


“5岁时就会讲故事的孩子,到小学时的学业表现就会更好。”


那么如何利用绘本更好和孩子进行互动呢?


A. 学会提问


提问是一种很直接的能引起孩子注意力和表达欲的方式。


但是问题的设置和提问时机的很重要!


具体的问题代替开放式的问题。


比如读完绘本以后,你问孩子:


读完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收获吗?


(这等于让孩子根据故事材料写一篇读后感,至少需要3年级以上的孩子才能做到。)


你觉得这个故事讲了什么道理?


(这等于让孩子归纳中心思想,也是小学中高年级以后才能做的事了。)


你喜欢这个故事吗?为什么呢?


(孩子只会回答喜欢或不喜欢,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类似这样的问题,别说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都有限的小龄宝宝了,就连我们大人都得想半天。


这种问题一出,小龄宝宝就只能被吓跑了。


英国著名阅读专家艾登.钱伯斯在他的著作《说来听听,儿童、阅读与讨论》一书中提到:


“孩子们希望老师帮助他们说清楚自己要表达的事情,而不是替他们发言,或者解释来龙去脉。”


所以,我们的问题设置是要以引导孩子说出自己的观察和兴趣点为目的,才可能有效。


我们可以结合阅读过程中观察到的,孩子最感兴趣的情节来设置具体问题,激发孩子的表达欲。


比如我和女儿小田读《鸡蛋哥哥》这本绘本时,我发现小田最喜欢鸡蛋哥哥躲在其他小动物的身体里捉迷藏那一页和鸡蛋哥哥骨碌骨碌啪,不相信撞到石头上那一页。


孩子什么都听得懂,就是不肯说怎么办?
孩子什么都听得懂,就是不肯说怎么办?


读完以后,我就会问小田:


鸡蛋哥哥为什么不愿意离开蛋壳呢?


小田回答:因为他可以和小动物们捉迷藏。


我问:那它藏在哪里呢?边问边翻到那一页。


小田就会看图说话:


它藏在兔子的耳朵里;

绵羊的羊毛里;

奶牛的鼻子里。


小田边说边用小手指着对应的画面,看图说话。


我接着问:鸡蛋哥哥怎么裂缝了呢?


小田回答:它不小心撞到大石头上了。


小家伙说完咯咯咯笑了起来。


B. 阅图漫步


这是著名儿童阅读推广人、绘本作家、翻译家阿甲老师告诉我的一种阅读方法。


阿甲老师因为在儿童阅读推广领域作出巨大贡献而刚刚获得艾瑞·卡尔奖。


在大声为孩子读书的活动中,有一项非常重要也非常有趣的步骤—阅图漫步(picture walking)


阅图漫步,就是在正式为孩子大声朗读绘本的文字之前,轻松自然地引导、陪伴孩子,翻看图书里的图画或插图。这种阅读方式应该是非常闲适的,就像在画中怡然自得地漫步。


因为还不知道文字中的情节推进,孩子全身心投入到自己擅长的图画阅读中,展开自己的想象。


大人也可以结合将要朗读的故事情节里的重点线索,对孩子进行引导式提问


比如,指着封面问孩子,“猜猜看,这个小猪为什么叫唏哩呼噜?”


然后随意翻看书里的插图,

“瞧瞧,唏哩呼噜的裤子怎么掉下来了?”

“不好,大灰狼来了!”等等。


孩子们的注意力很容易就被吸引过来了,对书里的故事充满好奇心。


会很踊跃的说出自己对图片的猜想,或者向大人提问,和大人沟通。


经过了这个预热以后,大人再开始给孩子朗读,并让孩子同时看到图画。


孩子结合听到的大人朗读的故事和插画,在心中编织着属于自己的故事。


有经验的大人都知道,孩子对于图画的细节有令人惊叹的“火眼金睛”,他们常常会读出与文字不同的故事来。

在大声读完后,可以和孩子一起,也可以让孩子自己,再次漫步画中,重新回味。

孩子那未受羁绊的想像力,能填补文字和图画都无法描述的空白。

孩子如果兴致高,会自己一边拿着图画一边讲故事。


千万别要求孩子的故事“忠实于原著”,大人更应该细心倾听孩子自己的故事。


C. 鼓励孩子讲故事


说到讲故事,在美国的幼儿园里,老师会非常重视培养孩子讲故事的能力。


2岁以上的宝宝,就需要开始读文字稍微多一些的绘本了。


3岁以上的宝宝,就能开始在大人的引导下一遍遍反复练习复述故事了。


注意,大姐这里说的复述故事,并不是让孩子背诵绘本的文字,而是让孩子根据自己的理解讲述读到的故事。


刚开始,孩子可能只能复述其中印象深刻的一小部分,别着急,慢慢来。


在一遍遍的重复和练习中,你会看到孩子的进步。


美国老师还有一个专门的流程图,用来帮助孩子梳理整个故事。


其中包括:时间、地点、故事人物、问题、开始、中间、最后以及解决办法7个关键要素。


孩子什么都听得懂,就是不肯说怎么办?


我们可以根据着7个要素来引导孩子一点点的回忆和复述故事。


为了增加孩子复述故事的趣味性,我们还有一种很有效的办法,就是制作记忆卡片


把这7个关键要素做成小卡片,每张卡片上画上故事里在这个环节对应出现的关键人物或者物件作为提示。


孩子讲到哪个阶段,就拿出哪张卡片。


孩子什么都听得懂,就是不肯说怎么办?


这样有趣又好玩,而且让孩子不会错过故事里的任何一个关键元素。

等到孩子再大一些,就可以根据5个w来准备讲述所读到的绘本故事了。


孩子什么都听得懂,就是不肯说怎么办?


大姐的碎碎念

当妈以后才发现,陪娃成长的过程确实有太多的方法和技巧。


但唯有一项方法是万用的不二法门:妈妈的耐心


别着急,等一等孩子即将说出口的咿咿呀呀,陪着孩子慢慢的一字一句的说说话


就像那首诗里说的:


教育孩子,

就像牵着一只蜗牛在散步。


虽然,

也有被气疯和失去耐心的时候,


然而,

孩子却在不知不觉中向我们展示了,

生命中最初最美好的一面。


孩子的眼光是率真的,

孩子的视角是独特的,

家长又何妨放慢脚步,

把自己主观的想法放在一边,

陪着孩子静静体味生活的滋味,

倾听孩子内心声音在俗世的回响,

给自己留一点时间,

从没完没了的生活里探出头,

这其中成就的,何止是孩子。




A. 学会提问


雷家两姐妹
雷家两姐妹
名校毕业、混迹出版圈多年的互掐亲姐俩,又有了6岁胖萌和2岁憨田小姐俩。加入我们的姐妹趴,把出版圈内人的私藏童书和育儿日常掰开了揉碎了和你分享。我们提供0-12岁有趣有料有温度的教育新知|童书书单,让当妈的生活不慌不忙、有酒有诗。 公号:雷家两姐妹 微信号:Reading_girls
RELATED ARTICLES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