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热点欧美妈妈疫区记录11: ...

欧美妈妈疫区记录11: 很多问题还没有答案

欧美妈妈疫区记录11:

很多问题还没有答案

作者 | 任晴 小乐 Gail 李琴

编辑 | 小乐

记录日期:

2020年4月13-15日

记录地点:

佛蒙特州 南伯灵顿

加州 伯克利

得克萨斯州 达拉斯

麻省 波士顿

欧美妈妈疫区记录11:   很多问题还没有答案

记录1 4/13/2020

坐标:佛蒙特州 南伯灵顿

州确诊人数(截至发稿):759

记录人:任晴 环境公平和食品公平博士在读。女儿六个月

今天是2020年4月13日,星期一。佛蒙特州的COVID-19确诊人数748。28人死亡。

这一篇记录拖了一周,数次写下开头,又没能继续。

曾经以为自己懒癌晚期,大概从没想过,有朝一日我竟然会主动把所有醒着的时间全填满。

工作没人催,还是假模假式按部就班。周末兢兢业业烘烤煎炸,冰箱冷冻室已经快关不上门。平时带娃从来不积极,现在陪玩尬聊哄睡都和爸爸抢着来。拖了几个月的书,见缝插针地看。

不再去超市买菜,改成网上订购。送来的快递信件都一一消毒。格外珍惜食物,卫生纸,以及一切消耗品。出门散步越发看不到人。我们开始习惯这些新常态,让自己保持忙碌,似乎就可以不去看不去想那些正在“别处”发生的苦难,感觉生活还在平静地继续。

然而新闻无处不在,再怎么忍住不看,也知道能有眼下的平静是多么奢侈而珍贵。在过去的六天里,仅纽约市每天就有超过七百人因新冠病毒死亡。历史上第一次,美国所有的州和领土都进入了重大灾难状态。全美有超过55万人感染,死亡人数超过了两万。

武汉解封了。经过了痛苦洗礼的人们,一边担心社会流动让病毒卷土重来,一边努力恢复生产生活。而武汉经历过的一切,正在世界的许多角落重演。

我没有接触到失去亲人的家庭,只是揣测那种痛苦都叫人心碎。那些最终被埋在哈德岛的无主死者,在离世前的最后时刻在想什么?布朗克斯医院日以继夜忙碌的医护人员,下班后忍不住崩溃大哭,是一种怎样无法丈量的悲伤?

下午我们去无人的树林里散步。风已经是春天的温度。歌带鹀跳上枝头,尖声高唱。落叶树的褐色线条好像柔和了些,林下植物有了绿意。苔藓似乎是一冬天都那么鲜亮。

欧美妈妈疫区记录11:   很多问题还没有答案

我背着安雅,一步一步走在泥泞的小径上。她安静地看着周围,偶尔挥舞着胳膊小腿表示愉悦。阳光碎片落在我们身上。一瞬间我幻想,如果荒野没有尽头,我们可以这样一直走下去,好像狩猎采集时代的人类,背着婴儿,走在寻找新栖息地的路上。

不过要是真的走下去,大概连一晚上都过不下去吧。农业革命工业革命信息革命之后的2020年,我们吃的是从几百几千公里外运来的食物,穿的是化石能源产品制成的衣服,用的是自动化生产线制造的产品。我们和自然的关系,就像疫情后的生活一样,已经永远地改变了。

4月22日是第五十个地球日。半个世纪过去了,从有人意识到人类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的依赖和破坏,环境运动却跌跌撞撞,不停面临反扑和新的挑战。

最近关于病毒源头的口水战,似乎模糊了病毒传播的重要媒介——野生动物。虽然存在漏洞,但全国人大2月下旬颁布的禁止非法野生动物贸易的决定是向修订《野保法》进了一步。多年来中国和国际社会有很多推动禁止野生动物贸易的力量,而真正取得突破,却要付出这么大的代价。

珍·古道尔博士4月6日的一篇文章“COVID-19应当使我们重新思考人对自然世界的破坏” 也在大声呼吁,跨越物种屏障传播到人类社会的病原体,是我们与自然之间毁灭性关系的一种体现。而保存健康完整的生态系统功能是为了人类的长久利益。

欧美妈妈疫区记录11:   很多问题还没有答案

人类并不天生具有长远目光。眼下好处天然比长久利益有价值,工业时代以来的全球发展都建立在超高折现率的思维模式之上。资本社会维持人类生计靠不断做大经济的饼,然而做饼需要的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和生产活动的负外部性则很难被纳入考量之内。

距离罗马俱乐部发表《增长的极限》也已经过了快五十年,然而自然资源是有限的这么一个简单的事实,还难以得到正视,是人类如何看待自然世界的又一注脚。

的确没有比现在更好的时刻来反思我们和自然世界的关系了。人类活动造成其它物种以成百上千倍正常节奏的速率灭亡。食品系统的全球化和工业化大量消耗能源和水,却无法解决一边有人饿肚子,一边却有大量农产品和食品被浪费的问题。

化石能源开采和气候变化给包括粮食生产在内的许多领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失去了完整性的生态系统在这样的气候冲击下,更难为人类提供有韧性的保护和服务。

而这一切的环境挑战带来的资源分配问题,都再次凸显了人类内部的不公平。贫困的人更容易受到环境问题的冲击,而这些冲击带来的健康、生计方面的恶果,让这些人又更无法摆脱贫困,形成恶性循环。

时代的一粒沙和个人的一座山这个比喻,疫情以来被用的很多。背着安雅走在小路上,我真感觉我们的小家像时代沙尘暴里的的一粒沙,随风游荡。但是,一粒沙可以选择相信聚沙成塔的力量吗?如果有足够的人相信并在日常生活和消费行为里做出选择,不浪费粮食能源,做好回收堆肥,构建本地食物与生计的安全网,积极支持社区互助和平权,未来会是可以期待的吗?

我不知道,也无从知道答案。但我知道,眼下的平静,不想看新闻,都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和这个世界分离。恰恰相反,我们和它前所未有地紧密相连,无论从寓意还是事实都是如此。在我们生命短短存在的时间里,想要给地球留下什么样的痕迹,这个问题我想知道答案。

记录2 4/13/2020

坐标:加州 伯克利

州确诊人数(截至发稿):26837

记录人:小乐,做儿童发展和家庭关系工作的环境社会学博士,儿子三岁半

居家隔离转眼就过去了近一个月了。这一个月之前,还觉得全家人一起宅家里一个月简直不可想象。轮到现实的巴掌拍到自己脸上来的的时候,也还是得受着啊。

所以一个月过去了,是不是已经习惯了,心情平稳了呢?我很想潇洒的点点头。但事实并不是这么简单。也许这真是学习拥抱复杂性的好时期。

最近常会被人问你们还好么?回答都是挺好的,确实也没什么确切不好的地方,有吃有喝,一家人除了忙碌之外,也很齐整,在在天天都开开心心,在在爹和我也很相互理解体恤。

但说好的时候好像总也是苦笑着说的。明明有各种被刻意回避了或者摁下去的烦乱心思,而眼光只要稍微看远一点,就躲不开无数个体的,家庭的悲剧,一幕幕都是几个月前武汉那些撕心裂肺的故事的重演。

同时,也看到创意百出的人们相互支援,充满善意的行为,真的是最坏的时间也是最好的时间。

最近经常一天下来忘了看病历和死亡数据, 对依然快速攀升的几十万级别的数字觉失去感觉,紧接着就反省自己并不是乐观了,调整好了,而是麻木了。而麻木或冷漠带来的岁月静好,我的内心是抗拒接受的。但这似乎是一种身体的自然反应,不由我的主观意志而转移。

欧美妈妈疫区记录11:   很多问题还没有答案

于是有一天夜里醒了,突然想到情绪麻木会不会是一种自我防御功能。于是黑暗中抓起手机google情绪麻木的心理机制,然后一发不可收拾的看了一篇又一篇文章。

确实,心理治疗师Mayra Mendez说“情绪麻木是一个在精神和情感上关闭感觉的过程”。当人们经历悲剧带来的高强度情绪冲击,太疼太无力,身体为了保护我们不再继续受伤,便通过降低情绪敏感度来给我们短暂的解脱。

这样的感觉可能现在更多的发生在医护人员身上,也就是所谓 “同情疲惫”,尤其是当他们根本没有时间通过自我关怀和人际关系来让自己积攒足够的对自己的慈悲心的时候。也的确,现在有大量的医护急需精神健康方面的治疗和支持,不光是战斗在一线的医护,整个社会中从事精神健康的医疗人员也都在满负荷的工作,支持前线英雄和挣扎着的平凡大众。

但不仅是医护,被席卷在这场全球悲剧中的我们每一个人,每个人都在以自己的方式亲历而非旁观悲剧的蔓延。

叠加在种种心理创伤之上的,是隔离。人和人之间关系的发生,面对面的交流,娱乐,拥抱,微笑,都是有效释放情绪,缓解压力的有效方式。但这样的方式在现在也被大大限制了。尤其是对于最需要通过关系来维护心理和身体健康的人群, 比如老年人,比如奋战在一线每分钟都目睹生命离去的人们。

欧美妈妈疫区记录11:   很多问题还没有答案

心理上再雪上加霜的,是这是一件发展中,看不到准确终点的 live事件。有心理学研究发现,如果一种折磨人的状态是有明确截止时间的,那当人们过了时间终点的时候,心态就会明显变好,充满希望和期待。但没有明确的终点时间, 或者这个时间点一再被推迟,人们就会失去希望,焦躁,抑郁。

而这时候,两件事情就变得重要,或者说对于政策制定者很重要。第一要帮人们去make sense of 这种生活方式的巨大改变或着说“牺牲”,要有理有据的去justify,让人们理解这样做的原因和意义,比如说我们都是在为减缓疫情而贡献。第二要保持透明公开的沟通,时刻跟新信息,让人们觉得可靠和信任。

看到这儿,顿时理解了自己为什么每天愿意看一会儿州长新闻发布会,之前是纽约州,最近是加州。加州州长纽森是一个新上台,之前没什么存在感,形象也很典型“白左”的帅哥。但是最近看了他几次记者会,发现真的太会沟通了,我关注的问题他“恰好”都会坦诚的有所交代,让人心安。

文章读到这里,那些嚷嚷着的问号得到了一一解答。我的困意也终于回来了,好好睡觉吧。

记录3 4/13/2020

坐标:得克萨斯州 达拉斯

州确诊人数(截至发稿):16224

记录人:Gail, 美国ACE认证私人教练,手帐摄影奶茶爱好者,两个男孩的妈妈,五岁半,两岁半

哥哥最近形成了非常稳定的routine。他的性格非常执着。反面看,是非常固执,比如觉得不可以吃的东西完全不尝试。正面看,一旦养成什么习惯也会非常坚持。拖地这件事,我以为他只是一时兴起,没想到竟然形成了固定routine。

对于哥哥来讲,生活的规律性非常重要,每天什么时候起床,什么时候吃饭,什么时候要做什么。以至于曾经有一阵子,我们非常小心的安排外出计划,试图不打扰到他的schedule。当然这个规律感会随着年龄增大,弹性变大。现在偶尔外出,旅行,也不需要很担心了。

给哥哥安排了想要做的事情,可以做的事情,完成的事情。哥哥有时候会问我,我不知道我要干嘛。我就会给他指list,让他自己去找想做的事情~

欧美妈妈疫区记录11:   很多问题还没有答案

虽说是STAY AT HOME的指令,但是美国人的确是圈不住的。各大网站的户外蹦床,各种户外大型玩具已经抢购一空,walmart的自行车,头盔也全无。群里的朋友也说,她知道的一家自行车店一直开门至今。

这周终于有几天春暖花开的意思,立刻各家院子里都热闹起来,小孩子们的喧嚣声,音乐声,伴随着香喷喷的烤肉香味四溢。对于一个从小在水边长大的人来说,一想到今年夏天可能没有办法去游泳了,不禁心生悲凉,又急忙忙去搜了充气泳池给娃们备着。

当年SARS的时候,我记忆里最深刻的印象只有错过高中唯一一次春游机会的遗憾。而这次covid-19,漫长不需要上学的时光里,不知道这段时间存留在他们心里是什么样的记忆。

这周哥哥终于忍不住了,问我,什么时候可以去学校?我说暂时还不行,我们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可以回去,不过你们每天都有zoom视频上课啊。哥哥说,这不是上课,这是视频,我说的是可以见面的上课。对于同龄人的社交环境,哥哥比我们两个成年人需求度更高。我不禁会想,不知道未来的什么时候,网络社交最终会变成常态。

兄弟俩的幼儿园在努力让孩子仍然保持生活的规律感,每天都有zoom meeting,每周都有详细的study plan。兄弟俩对于zoom meeting是截然不同的状态。哥哥面对视频和老师的问答仍然是比较害羞的状态,一副想说又不好意思,回答的时候并没有表达出自己的全部想法。

欧美妈妈疫区记录11:   很多问题还没有答案

而弟弟度过了第一周的适应期后迅速变成话痨,虽然说的都是大家完全听不懂的balabala,每天从一开始进入视频一直叨叨到最后结束,昨天老师开玩笑的说,弟弟应该去开一个YouTube频道。然而每个学校对于放假的计划安排都不一样。对于公立学区而言,他们需要考虑的更多。

学区会出于公平的考虑,放弃网课,只是发布study plan,学生们可以自己打印,也可以去领午餐的地点领取纸质内容。然而,不可避免的,肯定会有孩子对这些内容并不感兴趣,很难想象在整个学期停课之后,新学年再开学的时候,学生们之间的差距会有多么大的变化。

对于父母们来讲,更大的重击是在家没日没夜的和娃们纠纠缠缠到天涯,和无穷无尽的家务。在精疲力尽的夜晚,会更有一种失落感,觉得自己一直挣扎在这些“没有意义的”事情里,自己想做的事情做不了,自我怀疑自我否定。

Jimmy Kimmel倡导了一个活动#FormalFriday 周五的时候穿正装。很多时候,梳洗打扮,化妆,换上自己喜欢的衣服,就算坐在桌子前吃饭,窝在沙发里刷手机,也会有不一样的感觉。

跟朋友聊天的时候,朋友最后开玩笑的归因说,“这么丧一定是因为我没洗脸!”于此同时的我,正在做隔离在家以后的第一次面膜,决定要重新好好对待一下自己的脸。上周出门买菜的时候,我挑选了衣服搭配,虽然戴着口罩,但是还化了妆~

换衣化妆是一种仪式感规律感,我很感激学校仍然开设网课的另外一个原因是给我了每天换衣服梳洗打扮的理由~

·让自己开心的事

我很喜欢一个微博博主:夏小啾。她会把最近让她开心满足的事情记录下来。每次看到她的记录,都会有一种很温暖的满足感。并不是人生就没有悲伤和压力,只不过把治愈的瞬间记录下来,可以存在的更长久。同时记录的行为也会让自己更善于去发现那些疗愈的瞬间。

看久了她的微博,最大的感悟是,家里一定至少要有一个脚落是精心布置过,自己很喜欢的脚落,是那种一眼看过去就会让自己很舒服的地方。

于是每天在两个男娃的摧残下,我还是布置了我的书桌,搬回了一张非常喜欢的沙发(虽然经常被霸占)。每天看着这两个脚落心情就会很好。

欧美妈妈疫区记录11:   很多问题还没有答案

·让自己作息规律

在家久了,大家都会发现的另外一个问题就是作息越来越晚。成年人因为白日和娃的牵绊,于是便把很多工作挪到了晚上。一整天不是在带娃就是在工作,感觉一直都没有休息过,临睡之前更舍不得睡了。第二天因为睡眠不足,越发没有精力,恶性循环。

稳定规律的时间安排是第一步。兄弟俩的日程安排相当稳定,早起吃饭之后看动画片,之后练琴。一个上午跟弟弟在后院玩玩,在家里玩玩。最近上午增加了弟弟的幼儿园网课时间。中午吃完饭,哥哥收拾好客厅的玩具,拖地。

拖地之后就是screen time,raz kids,可汗,火花,嘟嘟数学,洪恩识字,时空之旅,看小主心情点牌子。三点是哥哥的幼儿园网课时间。网课结束弟弟也醒了,要么两个人一起和我运动,要么屋里屋外奔跑。

稳定的时间安排的好处是三餐规律,作息规律。几点睡觉几点起床几点吃饭,他们一直都很规律。他们入睡时间的规律也留给了我们大量处理自己事情的时间。

调整作息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步骤。已经发生了昼夜颠倒的情况,务必还是要调回来才好。利用几天时间,早点入睡,早点起床。睡眠充足会让整个人心情都不一样。

·让自己重启一下

然而信息的爆炸性的冲击还是在让大脑每天每天都在高负荷运转,工作信息,琐碎的生活信息,各种新闻片段(包括同时带娃工作,所需要处理的碎片信息更多),在信息过于饱和的状态下,入睡也变得困难。适当让大脑放空,给大脑一个重启的机会。

运动是非常好的选择。无论是有氧还是力量训练。把自己和周遭世界隔离开,让心跳加速,血液循环起来,大量呼吸给身体带来更多的氧气,输送到大脑和全身。同时高强度的运动让你不得不把注意力放在自身,更好的隔离其他信息。

当全心全意运动30分钟以后,身体虽然疲劳,但是大脑会觉得轻松起来。

欧美妈妈疫区记录11:   很多问题还没有答案

让自己专注在自己喜欢的事物上也是一样的效果~能够坐下来修图,也是我最enjoy的时刻。但是一想到还有超多没有修的图,焦虑值又上升了。。。

最近在爱的镜头小妍老师的组织下,参加了#IAMHERE Project。每天十五分钟的时间,五分钟冥想,五分钟拍照,五分钟记录当下脑海里想写下的话。

冥想可以非常有效的帮助大脑进行重启这个环节。这也是我一直想聊的一个话题。冥想并没有听起来那么玄幻,可以简单的只是看做给自己一个break time。

同样把思绪关注在拍照,记录上,也是给自己创造一个暂停的环境,把自己的思绪写下来也有助于帮助缓解信息过载的状况。

随着疫情的发展,新闻信息爆炸性的刷屏,在各种主动和被动的聊天中发现,虽然现在信息爆炸性涌出,触手可及,但是对于信息接收的方式片面性,反而导致了理解误差加大。从“反转”这个词流行开始,媒体们为了搏热点,而进行的片面报道,到现在自媒体时代,人们因为自己的喜好去主动选择看别人二手新闻而不是真正的新闻原文。

从以前信息渠道有限的时候,我们就习惯于听到“听别人说”这样的消息来源,然而到现在,即使新闻内容触手可及,但是仍然会有很多人习惯去看别人是怎么说,而不是真正地去看原内容得到自己的判断。别人的评论永远都是别人的思想,没有办法代替我们自己去思考。

我爸妈真的是会享受的人。最近国内情况好多了以后,他们每天吃完的饭,会开车到江边大桥下的公园,溜达一圈以后,伴随着江水和阳光的温暖,在车里睡个暖洋洋的午觉。真是无比羡慕。

有一天晚上,我男人忽然想到,可能电影院不太能撑下去了,以后可能没有电影院能看电影了呢。虽然我并不觉得会一家都不剩,但是立刻问了一句“我们最后一次看的电影是什么?”“Jumangji: The NEXT LEVEL”。。。两个人不禁哈哈大笑

记录4 4/15/2020

坐标:Boston, Massachusetts 麻省波士顿

州确诊人数(截至发稿):29918

记录人:李琴,管理学博士,两个儿子,7岁和3岁

今天星期三,春光明媚,后院的樱花开得正艳

欧美妈妈疫区记录11:   很多问题还没有答案

往年种菜算是消遣,今年似乎成为必须,特别是现在挣扎于各个买菜软件之间,每天看到无数遍“No delivery windows available”。

历经每天数次,连续三十多天的尝试,前天Amazon上的Whole Foods竟然有快递窗口,当时感觉是中了头彩,买到了大米、鸡蛋和三文鱼,而之后的这两天心存侥幸,每天选一大批放进购物车,然后更加频繁地刷机,可只见购物车慢慢变少,而快递窗口再也没出现。幸好还有其他几个软件,东边不亮西边亮,只是种菜的心思一天比一天更强烈,窗台上的番茄冒出芽咯。

欧美妈妈疫区记录11:   很多问题还没有答案

我们475人签名的联名信已经寄到州长办公室了,包括麻省总医院的医护、州众议员候选人、Revere的市议员、教会、商户、基金会、近乎所有的非盈利组织、Revere公立学校教师联合会和普通居民。而募集这些签名仅一天时间!

今天下午4点Revere 市长Brian Arrigo 和Chelsea的 City Manager Tom Ambrosino在Revere的The Quality Inn Boston-Revere正式宣布这个酒店作为居民的隔离点,这也是昨天日记提到的州政府应对Chelsea严重疫情的举措之一。

这个“The Quality Inn”酒店隔离点将从明天(4月16日)开始提供给不需要医院治疗的轻度患者,以解决Chelsea 和Revere的确诊者想隔离但无处可去的困境。Partners HealthCare将会进入酒店,提供入室医疗服务(in-room health care services),以避免入住者交叉感染,也避免患者去医院增加风险。另外一个管理公司将承担所有的非医疗服务,包括送食物、清洁消毒、换洗衣服等。

在之前的日记里曾抱怨道:New England Patriots的老板用私人飞机4月2日从中国运回口罩,也不知这120万个N95口罩怎么分配了,其中30万运去支援纽约和罗德岛,那剩下的90万呢?

欧美妈妈疫区记录11:   很多问题还没有答案

今天看到一篇报道,说这120万口罩中有一部分不是N95防毒口罩,而是中文版本的KN95。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U.S.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FDA)并未将KN95口罩列在其发布的紧急使用授权(EUA)中,因为KN95不如N95口罩有效。

然而《纽约时报》却说,KN95口罩与N95口罩几乎相同,仅有一些细微差别。麻省总医院院长Dr. Peter Slavin也说,“精心制作的KN95与N95一样有效。KN95和N95是相似的产品,必须满足相同的高过滤标准,它们功能相同。”

但《波士顿环球报》引用一些专家意见,说这些口罩如未正确佩戴,不能提供足够的保护。虽可个人使用,但不能用于急诊室~,看得人五味杂陈。

– 往期文章 –

好文章太多,随便往前翻翻你就知道le

别忘了看看英美妈妈疫区记录的前几期

疫区记录10: 当生活被疫情重置

疫区记录9: 头顶乌云眼望金边

疫区记录8: 在谨慎和神经质之间,我们匍匐前进

疫区记录7: 如何应对一场持久战

疫区记录6: 疫情下的新常态

疫区记录5: 这一次的史无前例

疫区记录4: 隔离/空城/种族/性别, 都来当人类学家吧!

疫区记录3 -牛奶面包不会缺,科学,善意和爱更不能缺

疫区记录2: 2020别的不想了,活着就好

疫区记录1: 美国人终于回过味儿来了

– 版权声明 –

文章版权归成长合作社所有 欢迎转发朋友圈

转载请联系我们

– 关注我们 –

成长合作社
成长合作社
孩子最需要的,是和他们共同成长的父母。本号不接商务推广,更新慢,文章长,内容硬。 --------------------------- 公号:成长合作社 微信号:TrulyJustKids
RELATED ARTICLES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