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教育带了一辈子毕业班,这位老教...

带了一辈子毕业班,这位老教师说“高考发挥好都是因为这个”


嗯,这位老教师就是我老妈,胖萌和小田的亲姥姥。


今天的高考出分了,分数一出,尘埃落定。


熟悉我们姐俩的老朋友们都知道,雷家爸爸和妈妈都是一线教育工作者。


老爸是中学物理老师,后来大概因为书教的不错,成为了校长;


老妈是高中语文教师,一连带了好多年毕业班,也目送了不少孩子走进了清北名校。


日升月落,带了这么多年的毕业班、看着这么多孩子经历高考的洗礼,我忍不住问老妈,


作为人生第一次大考,那些跑赢了孩子会不会有一些共性?


母上大人总结的这几个特点,倒让我有点意外:


带了一辈子毕业班,这位老教师说“高考发挥好都是因为这个”

不是会做的难题越多的孩子,

高考分数就越高


不少家长觉得,孩子的学习是越深越好,越难越好。


内卷严重的大环境下,不管孩子适不适合、喜不喜欢,奥数居然都成了标配课目。


可是,就算学了奥数,孩子就能高考无忧了吗?

完全不会!


带了一辈子毕业班,这位老教师说“高考发挥好都是因为这个”


而高考胜者中的大多数也往往不一定是什么奥数之星、竞赛大满贯,而是基本功扎实、学习踏实的普!通!娃!


其实高考,80%以上的试题都是对各科基础知识点的测试。


而学好基础知识,智力门槛并不高,是只要花时间去认真学习复习,大多数孩子都能掌握。


把各科基础知识稳扎稳打,该拿到的分一分不丢,总分就低不到哪里去了。


至于后面20%的爬坡题,发挥得好,能做出来的是锦上添花。


就算做不出来,分值有限,大概率也能上岸985和211。


如果为了刷更多的难题,去荒废基础知识面的掌握,无异于丢了西瓜、捡了芝麻。


记得《小舍得》里的剧情吗?


田雨岚为了让儿子阎子悠学奥数,进到所谓的金牌班,那真是不遗余力。


班主任老师好几次提醒田雨岚,子悠的基础知识掌握并不扎实。


田雨岚觉得学校学得太简单,根本听不进去。


带了一辈子毕业班,这位老教师说“高考发挥好都是因为这个”


最后导致问题越来越严重,子悠的考试成绩一落千丈。


这个剧情真的是人间真实了!


老妈说,


很多成绩稳定的好孩子,都“毁”在了强行拔高上。


一味拔高学习的难度,只会让孩子产生自我怀疑,甚至否定自己!


不瞒你们说,奥数的坑我也跌过。


上小学时,随大溜报了大火的奥数班。


什么鸡兔同笼、抽屉原理还能接受,可越是往深了学,越觉得奥数这条赛道并不适合自己。


尤其我这凡事争强好胜的一提到数学我急性子,发现自己做不好,甚至严重厌学。


后来,妈妈请来在大学任数学教授的外公给我辅导。


外公并没有马上给我讲解奥数。


而是从数学课本里的基础知识开始给我讲解、复习、陪我做题。


外公告诉我,奥数并不代表数学,如果不想学奥数,完全可以不学,把教材里的知识掌握好就可以了。


外公帮我一点一点找回了学习数学的自信和乐趣。


后来,我的数学成绩一直还不错,高考数学也算没拖后腿。


现在回想起来,我爱上数学,反而是从放弃奥数的那一刻开始的。


带了一辈子毕业班,这位老教师说“高考发挥好都是因为这个”

 并不是学得越超前的孩子,

高考就分数越高


学习超前抢跑,是我们这个时代家长焦虑与学生内卷最生动的画像。


幼儿园提前学小学课程,小学课堂学拔高内容,一到假期就想着“弯道超车”……


我们和孩子都成为了献祭恶性竞争的工具人。


带了一辈子毕业班,这位老教师说“高考发挥好都是因为这个”


然而,不管你怎么抢跑,人生从来不会提前。


二姐的同学在北京重点高中当班主任,她跟我们说:


在我们学校,孩子早就提前学了老师还没教的内容,孩子们上课的时候都忍不住跑神、睡觉,老师见状也变得无精打采。


原本充满未知的学习旅程,因为“剧透”,变得索然无味。


大量的超前学习真的让孩子们信心满满了吗?


不!他们因此被透支了学习的动力和热情且毫不自知。


温故而知新的快乐,学而时习之的快乐,三人行必有我师的快乐,统统被超前学习剥夺了。


带了一辈子毕业班,这位老教师说“高考发挥好都是因为这个”


从小,家里守着一文一理两个老师的我们姐俩,却并没有得到父母的提前辅导。


反倒是爸妈给我养成的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习惯让我学习省了不少力。


每年寒暑假,老爸都把新学期要学的教材给我,让我自己看书预习,除此之外,还要求我每天要向他提出至少三个问题:提问的过程,就是主动学习和思考的过程。


预习的过程,不是提前学一遍,而是树立学习的靶子。


等开学了挺老师讲就像是带着问题找答案,那感觉,真的是势如破竹。


这种主动学习和被动灌输,效果完全不一样,因为自学的过程自己调动已掌握的知识去主动思考和连结新知识的过程。


其实,想要孩子们早点学,一点也不难理解。


我们总是相信“努力”就能改变一切,觉得笨鸟要先飞,觉得凡事只要多预演练习几次,就能变得更好。


可是人生和高考都没有预演,


我们不可能把所有的知识都给孩子提前灌输完。学习就像恋爱,新鲜感也很重要啊!


老妈说:


习惯于抢跑、预演的娃,往往最容易成为高考的“意外者”。


反而按部就班学习的娃,遇到一些平日里不熟悉的题型或者知识盲区。


更不会慌,更能沉着冷静,灵活多变、解决问题。


带了一辈子毕业班,这位老教师说“高考发挥好都是因为这个”

高考的黑马不是少数人超常发挥,

而是大多数人的临时掉链子


有没有发现,每年的高考总会杀出一些黑马?


平日里一直成绩平平,结果高考考出了史上最好,让人意想不到。


我身边就有一个典型例子:


看她平时的成绩,发挥的好,上一本线就不错了。


结果高考,考上了武汉大学。


问她时,她倒是说的云淡风轻:


不是我超常发挥吧?感觉我也就正常水平啊。


这不是你们这些学霸们紧张又谦让,一到大考反而后退一步,我这不相对而言靠前了嘛?


没错,相比日常学习成绩稳定,更可贵的,是心理稳定。


心态稳的人,才能在关键时刻抓住命运抛出的救生圈啊!


说到这里,老妈不由感叹:老大啊,你就是吃了心理素质不够好的亏。


没错,大姐本人,就是一个反面典型:


那时候,我太在意成绩,总以得第一为目标。


得不到,就会对自己很失望,得到了,又开始担心下一次会不会被超越。


高考之前的最后一次全省模考,我考了年级第一,数学接近满分。


在老师们和爸妈的一片鼓励声里,只有我自己知道,心情糟透了。


原因是,我高三以来的所有模考,都是好一次坏一次。


这次模考这么好,就该轮到高考考不好了。


这种消极的心理暗示,变成了我最后两个月复习的魔咒。


不出意料,高考成绩成了我高三几次模考中成绩最差的一次,最后抱着遗憾的心情读了家门口的武大。越想得到什么,就得要越轻视什么。这世上大部分的事,都是这样。


得之我幸,失之我命。


大姐曾听说一个均值回归理论,大概意思是说:

我们的人生可能会因为少数选择而低于预期,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最后的成就、幸福感会被拉回平均值。


也就是说,如果你的综合实力不错,即使高考失利“冤枉”了自己的好成绩,但人生总有其他的出路帮助你得到属于自己的东西。


相反,对一件事的得失心太重,往往就已经开始失去了。


这点,你们的二姐就好很多。


相比我来说,但凡大考,她总有低空过线的锦鲤神运。


平时就是没心没肺的乐观派,对待考试,从不过多计较结果,给自己没必要的压力。


最后,“学渣”老妹,超常发挥,撞进北师大。


哈哈!


大姐的碎碎念

我们这一代,很多人因为高考改变了人生和命运。


于是我们信誓旦旦的认为,孩子们的未来也捏在高考的命运轮盘中。


但其实,把高考看得过于重要,大可不必。


作为一种广泛的人才筛选和阶层划分工具,高考的内在标准可能是:


为社会挑选情绪稳定、知识储备充足、懂得发现方法和规律的人。


而不是挑选天才、盲目的努力者或者试图走捷径的投机分子!


我们常常说:


某个人运气真好,关键时刻总能抓得住机会!


殊不知,其实运气是能力的谦称。


当我们奋力托举孩子埋头苦学,上岸一流高校前,我们是不是该看一看, 我们是不是已经具备了拥有好运的能力?


*本文部分图片引自网络


雷家两姐妹
雷家两姐妹
名校毕业、混迹出版圈多年的互掐亲姐俩,又有了6岁胖萌和2岁憨田小姐俩。加入我们的姐妹趴,把出版圈内人的私藏童书和育儿日常掰开了揉碎了和你分享。我们提供0-12岁有趣有料有温度的教育新知|童书书单,让当妈的生活不慌不忙、有酒有诗。 公号:雷家两姐妹 微信号:Reading_girls
RELATED ARTICLES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