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尚未孵化出壳之前,滨鸟的胚胎有时会对它们的父母发出叫声。最新研究表明,当危险临近时,它们也能安静下来。
By Carolyn Cowan
June 10, 2021
当受到攻击时,人和动物都会表现出一种天生的抗争或逃跑的本能。但在地面上筑巢的鸟类的雏鸟既不能逃跑,也不能自卫;面对危险,它们的反应是蜷缩着身子,抑制自己的叫声。
事实证明,这种与生俱来的行为不仅仅是从孵化出壳开始的。令人惊讶的是,根据5月份公布的最新研究成果,当雏鸟还在蛋中尚未出壳时,这种现象就已经明显出现了。
刊登在《Ibis》杂志上的这项研究,主要研究了澳大利亚东南部的两种滨鸟——红顶鸻(Charadrius Ruficapillus) 和白颈麦鸡(Vanellus miles)。这些鸟的胚胎通常会在孵出前的最后几天从鸟蛋内发出胚胎叫声。为了进行这项研究,研究人员花了很多时间在湿地、盐沼和田野中寻找巢穴,并一直等到蛋在孵出前的两到四天内。然后,他们从巢穴中随机挑选355个蛋,将它们逐一放入隔音容器中,播放3分钟各种的录音:小渡鸦(Corvus mellori)的叫声,这是一种无处不在的偷蛋专家;亲鸟报警叫声;无威胁的本地鸟类的叫声;以及白噪声。
当胚胎听到掠食者的声音时,它们在蛋壳内发出的声音会变小,但对其他声音的反应却不会安静下来。这项研究报告的主要作者,迪肯大学博士生Kristal Kostoglou认为,滨鸟胚胎可以分辨不同的声音,并表现出对抗捕食者行为。她说:“这证明了鸟在卵内的高度发育以及它们的自我保护意识。”
Kostoglou认为,考虑到海岸鸟蛋在沿海筑巢地点的精致伪装,沉默的蛋是相对安全的蛋。胚胎的叫声可能会让附近的捕食者知道蛋的下落,所以它们保持沉默是有意义的。
但胚胎的叫声本身仍然是个谜。佛林德斯大学的生物学家Sonia Kleindorfer虽然没有参与这项研究,但他认为这项研究非常精彩,是更多问题的出发点。第一个问题是为什么胚胎还在蛋内尚未孵出时就会发出声音,而在孵化前保持沉默肯定会更安全。

尽管有报道称,从海鸥、鹈鹕到雀类和鹌鹑等许多鸟类都有胚胎叫声,但Kostoglou直到真正听到蛋内发出的啁啾声,才真正相信这一点。她说:“人们对这些叫声知之甚少,因为目前仅仅对一小部分物种有所研究,而且研究数量有限。然而近年来,正在有越来越多的研究探索这种跨蛋壳的交流。”
最近的研究强调了鸟类在胚胎期学习方面的能力。2012年,Kleindorfer和她在澳大利亚的同事们观察到,新生的壮丽细尾鹩莺(Malurus cyaneus) 能够熟练地模仿孵蛋中的父母的发声,这表明胚胎可以倾听和学习外部声音。最近,西班牙一个研究黄脚银鸥(Larus cachinnans)的小组发现,孵化过程中暴露在父母的警报声中会影响雏鸡的生长和孵化行为,这表明声音环境对胚胎发育有着深远的影响。
专家们有几种理论来解释为什么鸟类胚胎会在卵内发出叫声。Kleindorfer认为,它们有可能会呼叫同步孵化日期,这对于地面筑巢的物种来说尤其重要,因为它们在孵化时发育良好,希望很快就能同时离开巢穴独立觅食。另一方面,他们可能要求继续孵化,胚胎可能在向父母发出信号‘不要离开我们,继续孵化我们,我们还活着!’这可能有助于解释新的研究成果,即胚胎在很大程度上是对父母在场或不在场的信号作出反应,而不是对捕食者本身。
Kostoglou希望进一步研究更广泛的滨鸟和其他外部线索,将揭示胚胎发声背后的确切机制,并有助于为这一相对被忽视的研究领域带来新的见解。她说,了解更多在地面筑巢的滨鸟如何学会与掠食者打交道也很重要:“鸻鹬的蛋很有可能被狐狸和渡鸦掠夺。如果没有捕食者隔离笼的帮助,它们通常无法存活超过几个星期。”她希望,进一步的了解将为自然保护主义者提供如何更好地保护它们的有用信息。
编译自Audubon网站 新闻专栏
原文作者: Carolyn Cow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