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和大家聊聊我最近有点烦心和焦虑的事儿。
都说小婴儿认生期在7个月左右,之后随着孩子慢慢长大,就会好很多。
但是田田却是越来越厉害。
01
不让他人靠近
在她的世界里,只认我、她爸爸和带她的阿姨三个人,其他人一律不能靠近。
如果察觉有生人在附近,她会立刻抱紧我的脖子,生怕我把她交给别人抱。
如果这个人越靠越近,近到田田能看清对方的五官,她立刻就会崩溃大哭。

拍全家福照时,在姥姥和萌萌姐姐温暖怀抱里崩溃大哭的田田
02
在新环境里害怕大哭
只要一进入陌生环境,她就开始局促不安。
无论是去医院打疫苗还是去餐厅吃饭,哪怕是只有家里人的单独包房,她还是能不出我们意料的,泪眼婆娑。
03
喜欢独处
为了让田田克服认生这件事,从她三个月开始,我每天都抱着她下楼在小区里见见别的小朋友。
夏天里一天2次,冬天里一天1次,风雨无阻。
这么长时间了,她仍然和刚刚下楼时一样,不喜欢我停下来和别的宝妈聊天。
她想去干嘛呢?她喜欢看小区里的各种告示牌,各种树叶。
总之,就是喜欢安静地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观察周围的一切。
04
不喜欢对外人笑,不跟人打招呼、说再见
大概到10个月以后,身边的同月龄小宝宝都会招手再见了。
我一直以为田田不会,直到一次我去上班前对她说:“妈妈上班了,跟妈妈再见好不好?”
田田破天荒地挥动了小手。
原来,她一直都会,只是从不在外人面前展露。
05
在家和在外两个样
其实田田在家里,是个很爱笑,很少哭闹、内心世界非常丰富的宝宝。
吃到好吃的东西,读到喜欢的绘本,她都会激动得手舞足蹈,笑出声来;

读《画了一匹蓝马的画家》最后一页,小男孩说:“我画的真好!”时,她会马上开始鼓掌;
有时候,睡觉醒来,一个人呆在小床上,不哭不闹,自己玩玩具,等我发现了推门出现时,她立刻绽放出灿烂的笑容。
可是一出门,她立马变得谨慎又严肃。
田田的社恐、邻居们的点评,让我这个当妈的一点都不在意是不可能的。
我生怕周围的人看不到田田的好,田田以后会吃亏。
我也想过,要不要“扭转”一下小田同学,改变一下现状。
虽然焦虑,但我专业是学儿童文学的,我们的课程里也会涉及到很多儿童心理学的部分。我知道,其实,孩子3岁前的绝大部分表现都不足以成为判断性格的依据,虽说,田田现在很多表现都偏向是内向型性格,但我依旧不建议大家过早给和田田一样的宝贝们,贴上“内向”“外向”的标签。
我知道作为妈妈,不管知道再多的道理,也还是会因为孩子认生、哭闹、和别的开朗的小孩儿不一样而焦虑烦恼(就和我一样),所以,我特别去做了一番有针对性的研究,和大家讨论三个问题,来缓解一下自己和大家的焦虑。
这三个问题是:
1、孩子的内向性格从哪里来?
2、如何判断孩子就是内向性格?
3、内向性格的孩子需要家长干预吗?
首先,我翻到了BBC一部经典纪录片《baby的异想世界》,给了我一些答案。

宝宝的性格由什么决定?
在这部纪录片中,研究者对259位6个月大的英国宝宝做了一个实验——记录他们第一次见到一个会突然向前跳动的玩具狗的应急反应。
面对突然冲向眼前的小狗,有的孩子表现的很平静

有的宝宝很谨慎、甚至不安和害怕

有的宝宝很激动很开心

平静、谨慎和激动是宝宝们大致会出现的三类反应,这点和成年人高度相似。
这么小的宝宝就有某种倾向,说明这些基本气质很可能来源于遗传,是天生的。
我还翻到一个研究报告,是来自美国的发展心理学家杰罗姆.凯根对462位美国4月龄婴儿做的类似的测试。
同样,这些接受测试的孩子反应分为三种:平静、激烈和极度不安。
他当时预测,那些反应安静的孩子长大后的性格会偏于外向,而那些谨慎不安甚至哭闹的孩子,则更有可能具有内向型人格。此后长达十几年的追踪,也印证了他的预测。
虽然后天的成长环境,家庭氛围,对我们的性格养成也会有影响,但先天自带的气质是我们每个人性格的起点。

内向和外向,哪种性格更好?
没有好坏之分!
外向的孩子嘴巴甜,容易展现自己的优点,容易和人打交道,总给人自信开朗的感觉。
而内向的孩子看起来比较沉闷,不喜欢叫人,很难融入周围的环境和朋友。
于是,不懂礼貌、自卑、表达能力差等等这些不好的形容就和内向的性格划等号了。
其实,这完全是我们对内向性格的一种偏见。
心理学家卡尔·荣格在报告《心理类型学》中明确表示:内向和外向两种性格无优劣之分,区别只在于获取能量的方向不同。

外向的人通过社交来获取能量,他们热情、喜欢社交,给自己“充电”的方式就是置身在热闹的群体中。
我家胖萌姐姐就是典型。温暖的胖萌在游乐场会因为一个不认识的小男孩在哭,而放弃自己的玩耍时间,一直在旁边安抚人家,根据人家的反馈来决定自己的行为。
小男孩最后终于不哭了,胖萌会感到很开心,很有成就感。
内向的人则恰恰相反,社交不仅不能给他们补充能量,还会让他们感到是对自己极大的消耗。
内向的人给自己“充电”的方式是独处,在独处中思考、充电、成长。
就连罗永浩那么能侃的人都曾说自己其实是很内向的人:参加超过5个人的饭局就会全身不舒服,每次饭局后回家都要一个人狠狠读一天书才能缓过来。
这点我太有体会了。
这些年工作的要求和打磨,我尽量让自己变成一个看似外向的人:采访各种出版圈大咖、知名作家;
主持各种出版圈的颁奖典礼、做论坛发言,去国际书展上向老外推荐中国优秀出版物,介绍中国图书市场的情况等等。

事实上,工作之外的个人时间,我更喜欢独处。
要么喜欢呆在家里,看书、缝纫、下厨,即使在厨房站一天,也乐此不疲;

做饭和摆盘带给我无限乐趣
要么就是一个人出门旅行,于我是极大的疗愈。

在日本旅行时,我每到一地必去逛当地菜市场和海鲜市场,买来新鲜食材自己在酒店房间做晚饭。唯一的厨具是一个煎煮一体小锅,也丝毫不影响我用各种淘来的日式小碟摆盘的乐趣。
总之就是:我的爱好都是需要独处完成的。
反思这些,我觉得小田的性格很有可能是随了我。

内向的孩子需要干预吗?
完全不需要!
美国西雅图,曾经有一个7岁的小男孩。
他不爱交朋友,不爱说话,经常反复阅读一本书,就连妈妈叫他吃饭,他都不搭理。
这位男孩还经常陷入沉思,他与周围世界沟通的方式是常常写日记。
他妈妈觉得自己的孩子可能患上了心理疾病,而心理医生却建议:“你最好不要干涉他。”
他就是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
再看看我最喜欢的建筑大师安东尼高迪。
他100多年前的建筑作品至今还犹如天外来物一样前卫和梦幻。
可是你知道他小时候怎么度过的吗?
成天就对着家乡特有的巨石发呆,观察这些巨石和一天中光影的变化。
长大以后,他的建筑作品多是利用家乡的巨石,对于建筑物里面的光影变化把握得出神入化。
大家认为内向的孩子慢热,认生,不容易相处。
但其实内向的孩子更专注,更容易展开深度思考,情感更敏锐丰富,更加善于倾听和观察。
内向孩子由于生理结构是由副交感神经系统占主导,这让他们的能量是收敛的。
所以喧闹的环境和社交活动只会让内向的孩子感到不安和被消耗,长期处于这种环境中,更是会疲惫不堪。
所以,和我一起看完这些专业人士的研究,还有成功人士的例子,大家有放松一些嘛?起码我是没有那么焦虑了。
养育一个孩子,其实不是改变和塑造她,我觉得是深刻改变了我们对世界的看法。虽然,田田现在依然是个大家眼中高冷的孩子,连她小姨、你们的二姐都这么说,哈哈!我却能尽量在心里接受,孩子的性格气质很大一部分是天生的,她是另一个独立的个体和生命,为什么一定要长成我们期待的模样呢?爱他们,就先爱他们本来的样子吧!
大姐的碎碎念

球分享
球点赞
球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