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亲子今天我想和大家好好聊一聊孩...

今天我想和大家好好聊一聊孩子“认生”这件事


今天,和大家聊聊我最近有点烦心和焦虑的事儿。


都说小婴儿认生期在7个月左右,之后随着孩子慢慢长大,就会好很多。


但是田田却是越来越厉害。


01

不让他人靠近


在她的世界里,只认我、她爸爸和带她的阿姨三个人,其他人一律不能靠近。


如果察觉有生人在附近,她会立刻抱紧我的脖子,生怕我把她交给别人抱。


如果这个人越靠越近,近到田田能看清对方的五官,她立刻就会崩溃大哭。


今天我想和大家好好聊一聊孩子“认生”这件事

拍全家福照时,在姥姥和萌萌姐姐温暖怀抱里崩溃大哭的田田


02

在新环境里害怕大哭


只要一进入陌生环境,她就开始局促不安。


无论是去医院打疫苗还是去餐厅吃饭,哪怕是只有家里人的单独包房,她还是能不出我们意料的,泪眼婆娑。


03

喜欢独处


为了让田田克服认生这件事,从她三个月开始,我每天都抱着她下楼在小区里见见别的小朋友。


夏天里一天2次,冬天里一天1次,风雨无阻。


这么长时间了,她仍然和刚刚下楼时一样,不喜欢我停下来和别的宝妈聊天。


她想去干嘛呢?她喜欢看小区里的各种告示牌,各种树叶。


总之,就是喜欢安静地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观察周围的一切。


04

不喜欢对外人笑,不跟人打招呼、说再见


大概到10个月以后,身边的同月龄小宝宝都会招手再见了。


我一直以为田田不会,直到一次我去上班前对她说:“妈妈上班了,跟妈妈再见好不好?”


田田破天荒地挥动了小手。


原来,她一直都会,只是从不在外人面前展露。


05

在家和在外两个样


其实田田在家里,是个很爱笑,很少哭闹、内心世界非常丰富的宝宝。


吃到好吃的东西,读到喜欢的绘本,她都会激动得手舞足蹈,笑出声来;


今天我想和大家好好聊一聊孩子“认生”这件事


读《画了一匹蓝马的画家》最后一页,小男孩说:“我画的真好!”时,她会马上开始鼓掌;


有时候,睡觉醒来,一个人呆在小床上,不哭不闹,自己玩玩具,等我发现了推门出现时,她立刻绽放出灿烂的笑容。


可是一出门,她立马变得谨慎又严肃。


田田的社恐、邻居们的点评,让我这个当妈的一点都不在意是不可能的。


我生怕周围的人看不到田田的好,田田以后会吃亏。


我也想过,要不要“扭转”一下小田同学,改变一下现状。


虽然焦虑,但我专业是学儿童文学的,我们的课程里也会涉及到很多儿童心理学的部分。我知道,其实,孩子3岁前的绝大部分表现都不足以成为判断性格的依据,虽说,田田现在很多表现都偏向是内向型性格,但我依旧不建议大家过早给和田田一样的宝贝们,贴上“内向”“外向”的标签。


我知道作为妈妈,不管知道再多的道理,也还是会因为孩子认生、哭闹、和别的开朗的小孩儿不一样而焦虑烦恼(就和我一样),所以,我特别去做了一番有针对性的研究,和大家讨论三个问题,来缓解一下自己和大家的焦虑。


这三个问题是:


1、孩子的内向性格从哪里来?


2、如何判断孩子就是内向性格?


3、内向性格的孩子需要家长干预吗?


首先,我翻到了BBC一部经典纪录片《baby的异想世界》,给了我一些答案。


今天我想和大家好好聊一聊孩子“认生”这件事

宝宝的性格由什么决定?


在这部纪录片中,研究者对259位6个月大的英国宝宝做了一个实验——记录他们第一次见到一个会突然向前跳动的玩具狗的应急反应。


面对突然冲向眼前的小狗,有的孩子表现的很平静


今天我想和大家好好聊一聊孩子“认生”这件事


有的宝宝很谨慎、甚至不安和害怕


今天我想和大家好好聊一聊孩子“认生”这件事


有的宝宝很激动很开心


今天我想和大家好好聊一聊孩子“认生”这件事


平静、谨慎和激动是宝宝们大致会出现的三类反应,这点和成年人高度相似。


这么小的宝宝就有某种倾向,说明这些基本气质很可能来源于遗传,是天生的。


我还翻到一个研究报告,是来自美国的发展心理学家杰罗姆.凯根对462位美国4月龄婴儿做的类似的测试。


同样,这些接受测试的孩子反应分为三种:平静、激烈和极度不安。


他当时预测,那些反应安静的孩子长大后的性格会偏于外向,而那些谨慎不安甚至哭闹的孩子,则更有可能具有内向型人格。此后长达十几年的追踪,也印证了他的预测。


虽然后天的成长环境,家庭氛围,对我们的性格养成也会有影响,但先天自带的气质是我们每个人性格的起点。


今天我想和大家好好聊一聊孩子“认生”这件事

内向和外向,哪种性格更好?


没有好坏之分!


外向的孩子嘴巴甜,容易展现自己的优点,容易和人打交道,总给人自信开朗的感觉。


而内向的孩子看起来比较沉闷,不喜欢叫人,很难融入周围的环境和朋友。


于是,不懂礼貌、自卑、表达能力差等等这些不好的形容就和内向的性格划等号了。


其实,这完全是我们对内向性格的一种偏见。


心理学家卡尔·荣格在报告《心理类型学》中明确表示:内向和外向两种性格无优劣之分,区别只在于获取能量的方向不同。


今天我想和大家好好聊一聊孩子“认生”这件事


外向的人通过社交来获取能量,他们热情、喜欢社交,给自己“充电”的方式就是置身在热闹的群体中。


我家胖萌姐姐就是典型。温暖的胖萌在游乐场会因为一个不认识的小男孩在哭,而放弃自己的玩耍时间,一直在旁边安抚人家,根据人家的反馈来决定自己的行为。


小男孩最后终于不哭了,胖萌会感到很开心,很有成就感。


内向的人则恰恰相反,社交不仅不能给他们补充能量,还会让他们感到是对自己极大的消耗。


内向的人给自己“充电”的方式是独处,在独处中思考、充电、成长。


就连罗永浩那么能侃的人都曾说自己其实是很内向的人:参加超过5个人的饭局就会全身不舒服,每次饭局后回家都要一个人狠狠读一天书才能缓过来。


这点我太有体会了。


这些年工作的要求和打磨,我尽量让自己变成一个看似外向的人:采访各种出版圈大咖、知名作家;


主持各种出版圈的颁奖典礼、做论坛发言,去国际书展上向老外推荐中国优秀出版物,介绍中国图书市场的情况等等。

今天我想和大家好好聊一聊孩子“认生”这件事

事实上,工作之外的个人时间,我更喜欢独处。


要么喜欢呆在家里,看书、缝纫、下厨,即使在厨房站一天,也乐此不疲;


今天我想和大家好好聊一聊孩子“认生”这件事

做饭和摆盘带给我无限乐趣


要么就是一个人出门旅行,于我是极大的疗愈。


今天我想和大家好好聊一聊孩子“认生”这件事

在日本旅行时,我每到一地必去逛当地菜市场和海鲜市场,买来新鲜食材自己在酒店房间做晚饭。唯一的厨具是一个煎煮一体小锅,也丝毫不影响我用各种淘来的日式小碟摆盘的乐趣。


总之就是:我的爱好都是需要独处完成的。


反思这些,我觉得小田的性格很有可能是随了我。


今天我想和大家好好聊一聊孩子“认生”这件事

内向的孩子需要干预吗?


完全不需要!


美国西雅图,曾经有一个7岁的小男孩。


他不爱交朋友,不爱说话,经常反复阅读一本书,就连妈妈叫他吃饭,他都不搭理。


这位男孩还经常陷入沉思,他与周围世界沟通的方式是常常写日记。


他妈妈觉得自己的孩子可能患上了心理疾病,而心理医生却建议:“你最好不要干涉他。”


他就是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


再看看我最喜欢的建筑大师安东尼高迪。


他100多年前的建筑作品至今还犹如天外来物一样前卫和梦幻。


可是你知道他小时候怎么度过的吗?


成天就对着家乡特有的巨石发呆,观察这些巨石和一天中光影的变化。


长大以后,他的建筑作品多是利用家乡的巨石,对于建筑物里面的光影变化把握得出神入化。


大家认为内向的孩子慢热,认生,不容易相处。


但其实内向的孩子更专注,更容易展开深度思考,情感更敏锐丰富,更加善于倾听和观察。


内向孩子由于生理结构是由副交感神经系统占主导,这让他们的能量是收敛的。


所以喧闹的环境和社交活动只会让内向的孩子感到不安和被消耗,长期处于这种环境中,更是会疲惫不堪。


所以,和我一起看完这些专业人士的研究,还有成功人士的例子,大家有放松一些嘛?起码我是没有那么焦虑了。


养育一个孩子,其实不是改变和塑造她,我觉得是深刻改变了我们对世界的看法。虽然,田田现在依然是个大家眼中高冷的孩子,连她小姨、你们的二姐都这么说,哈哈!我却能尽量在心里接受,孩子的性格气质很大一部分是天生的,她是另一个独立的个体和生命,为什么一定要长成我们期待的模样呢?爱他们,就先爱他们本来的样子吧!


大姐的碎碎念

今天写这篇文章,其实我是在警惕我自己:不要试图去改变孩子。


孩子小,觉得孩子性格内向,不喜欢和外界打交道,我们担心孩子社交能力弱,希望改变TA;


等孩子大了,又可能觉得TA性格外向,专注力不够,我们又担心孩子不能好好读书,也希望改变TA。


有时候,我经常自省:我们会不会就是见不得孩子快乐的活成自己?


我也希望,所有大人都不要再把孩子的内向性格当成一个缺点了。


更不要试图扭转和改变。


我们真正要去做的,是观察和发现孩子内心真正的需求,满足他们,肯定他们。


这一点,我也在一直努力中。

今天我想和大家好好聊一聊孩子“认生”这件事

球分享

球点赞

球在看

雷家两姐妹
雷家两姐妹
名校毕业、混迹出版圈多年的互掐亲姐俩,又有了6岁胖萌和2岁憨田小姐俩。加入我们的姐妹趴,把出版圈内人的私藏童书和育儿日常掰开了揉碎了和你分享。我们提供0-12岁有趣有料有温度的教育新知|童书书单,让当妈的生活不慌不忙、有酒有诗。 公号:雷家两姐妹 微信号:Reading_girls
RELATED ARTICLES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