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生活乐活小年|祭灶习俗中的食物伦理...

小年|祭灶习俗中的食物伦理

《祭灶词》

宋 范成大

古傅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

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

猪头烂热双鱼鲜,豆沙甘松粉饵团。

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

婢子斗争君莫闻,猫犬角秽君莫嗔;

送君醉饱登天门,杓长杓短勿复云,

乞取利市归来分。


800多年前,南宋诗人范成大写下一首《祭灶词》,为我们详细记录南宋时期中国民间的过小年祭灶的详细情形。


小年|祭灶习俗中的食物伦理



小年祭灶的习俗



中国人在腊月二十三前后过小年的习俗由来已久,据晋代周处所作《风土记》记载:“腊月二十四日夜,祀灶,谓灶神翌日上天,白一岁事,故先一日祀之。”在过去,从皇家到民间百姓,过小年这一天都要举行隆重的祭灶王仪式。


除了祭灶,还要扫尘,过了腊月小年,人们也真正忙碌起来了,开始为准备过大年--春节做各种准备,年味也一天天浓了起来。


在我的家乡,腊月二十三之后,腊月二十四、五,女人们开始磨面,蒸枣馍,男人们杀年猪,小孩子们也要上山砍年柴(松柏树枝,大年初一烧掉),到了腊月二十七八则是写对联,下油锅,腊月二十九、年三十则准备年夜饭,包饺子。


长期以来,由于南北各地风俗不同,被称为“小年”的日子也不尽相同。在清朝中期以前,传统都是以腊月二十四过小年,但到了清朝中后期,帝王家就在腊月二十三举行祭天大典,为了“节省开支”,顺便把灶王爷也给拜了,因此北方地区百姓也提前一天在腊月二十三过小年,但南方不少地方依然保留着腊月二十四过小年的习俗。


小年|祭灶习俗中的食物伦理



灶王爷与中国人的饮食信仰



中国人在小年祭祀灶王爷,在大年祭祀各路大神仙佛,并称小年大年,可见中国人对于灶王及灶房的重视程度。


灶王爷在神界的全衔是“九天东厨司命太乙元皇定福奏善天尊”,但在中国人家庭信仰体系里是和人最密切相关的,除了掌管一家人的饮食健康,更掌管着一家人的人口、功过祸福。在北方的民间,每家灶王爷的神像两侧都会写着一副对联:“上天言好事,回家降吉祥”,横批是“一家之主”。灶王爷在中国人心目中的位置可见一斑。


灶王在中国人家庭中的这种特殊关系,有时候更像是一个天庭派来的“驻家干部”,考虑到灶王爷的孤单,有些地方还有灶王奶奶陪着一起履行职责。灶王工作时间是每年的初一到腊月二十三/四,每年腊月二十三到初一前的这一周时间,灶王需要到天庭述职,重点汇报一家人的表现,因此无论一年里对灶王爷是否重视,但是在腊月二十三晚上也要好好招待好这位天庭派来“干部”。


在我的老家晋东南一带,小年祭灶的时候,全家人必须在家,灶王爷请点人口,人们用又黏又甜的“麦芽糖”做的板状的糖献给灶王,希望能够用糖将灶王的嘴糊住,见到玉帝时能够美言几句,至少不说坏话,甚至连灶王的坐骑也要打点好,将小米拌到草料中。


当然,最终这种特殊的板状的“麦芽糖”最后都是由孩子们吃了。但是我的记忆中这种糖直接吃确实不方便,主要是粘牙,大人们自然不爱吃,人们为了不浪费,就将麦芽糖放锅里融化掉,再拌入炒熟的玉米和豆子,捏成圆球,这样吃起来似乎能好一点。


小年|祭灶习俗中的食物伦理



灶王爷与中国人的饮食信仰



相比其他的文明,像中国人这样对灶王的信仰习俗并不常见,这足以说明中国人独特的食物伦理观。


从习俗起源来看,中国人灶王爷的信仰源于中国人对火的崇拜。燧人氏取火,火给人们带来了温暖和光明,也带了熟食,经过火烤制或者蒸煮的食物,杀掉了大部分寄生虫和病菌,营养和味道也被激发出来,从此大大延长了人的寿命,古人又发明了灶,人们在灶里用火将食物转化而成为美食。后祝融司火,以火德治理天下,祝融为火神,灶神,如《释名》中说:“灶。造也,创食物也。”中国古人将“用火创造美食的神奇过程”神化为灶神,灶神的职责就是执掌灶火,管理饮食,后来又扩大为考察人间善恶,以降福祸。灶神信仰是民间百姓对“民以食为天”的食物观的反映。


在北方不少地方,人们认为火的纯洁,决定了食物的健康与否,也体现了家庭是否有灾祸和隐患。为了体现对火的敬畏,腊月二十三之前都要选个日子,将灶火灭掉,对灶膛进行修缮,重新引火,在这一天人们不能吃熟食,不能用火,待新火在灶里重新燃烧起来后,才能煮饭、进食。


灶王之所以又成为中国家庭功过的主管,是因为火与灾祸的紧密关系。在民间的众多信仰中,火是神圣的,既能够毁灭不好的东西,但也能够带来灾祸,引起火灾,而往往火灾又和否心存敬畏紧密相关,例如在黔东南的苗寨侗寨,那里的少数民族同胞过去住在杉木做的吊脚楼,木质的吊脚楼极容易被火烧着,过去寨老们为了防火,每年在清明节前后,让所有的村民都把火塘的里的火熄灭,然后举行仪式,重新点燃,警告人们要小心用火,但是遗憾的是这些年很多村寨开发旅游,人们在收入提高后,就忘记老人们的警告,疏于对火和电的使用,而引发火灾,导致整个村寨都被大火烧掉。


小年|祭灶习俗中的食物伦理



食物伦理与现代食物体系的重建



在现代的食物体系中,资本为了追逐利益而透支各种自然资源生产食物,食物除了果腹,更多时候则成为显耀财富和地位的符号,因为缺乏对土地、自然的了解和敬畏,浪费食物也成为理所当然。


相比古人因为重视食物,而敬畏大自然、敬畏火的力量,进而祭祀灶神,敬火,感恩火,认为火为人们带来美食和健康,同时也要畏火,火关系着人的道德与行为,而祭灶仪式正体现了人们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和对自我人心的反省。这些正是现代食物体系的里所缺失的。


古人的用仪式建立食物与自然的关系,或许我们从中可以吸取一些智慧。



常竹青,曾于多家本土和国际机构从事农村社区发展、文化反思等工作17年。2009年起专注传统公益文化与农村社区发展的理论和实践。




作者:常竹青
编辑:小妍
图片:均来自网络,侵删



版权声明

凡注明“良食作者”或“原创”来源之作品

(文字、图片、音频、视频)

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 

已经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

 长期投稿邮箱 | [email protected] 




往期阅读



从植物黄油可颂,看食物选择的多重挣扎

小年|祭灶习俗中的食物伦理
全球最大商业屋顶农场,纽约客的十年疯狂实践

小年|祭灶习俗中的食物伦理从作家到纽约农夫,她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幸运的人

小年|祭灶习俗中的食物伦理


微博 | @良食基金

快手、百家号 | 搜索“良食基金”

  视频号 | 良食青年Act4Food

项目合作 | [email protected]


为了人类的明天行动起来

讨论、 思考、 分享、 行动、改变

Discuss, Think, Share, Action, Change

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简称绿发会)

良食基金是绿发会旗下关注食物与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公益基金

旨在推动良食促进人类健康、动物健康、星球健康

2019年4月,良食基金在北京发布了《良食倡议》

作为健康、可持续饮食消费的行动纲领

小年|祭灶习俗中的食物伦理
小年|祭灶习俗中的食物伦理


何以为食
何以为食
在这里,我们共同探寻和分享食物的真相,在选择非暴力生活方式的基础上,创建健康、和平、觉省的人生。 公众号:何以为食 微信号:WFDinner
RELATED ARTICLES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