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故事《鬼子》之后,姜文:让我拍...

《鬼子》之后,姜文:让我拍电影吗?领导:谁说不让你拍了?


《鬼子来了》被禁后,坊间流传,姜文本人也受到了五年内不能担任导演的行政处罚。在那之后,姜文有五六年没当过导演。


转机发生在一个国际电影节上,姜文遇到一位国内管电影的领导,二人进行了一组效率很高的对话:


领导:姜文你怎么不拍东西了?

姜文:让我拍吗?

领导:谁说不让你拍了?谁能拦得住你姜文拍电影啊?你姜文拍电影肯定有市场,应该抓住机遇。


回国后,姜文就拉起队伍,成立了一个叫「不亦乐乎」的工作室。没导戏的这些年,一直有人在给他递小说和剧本。2004年秋天,一个朋友给姜文推荐一个短篇小说,女作家叶弥写的《天鹅绒》。


那阵子,姜文也弄了几个别的剧本,想到一些精彩的东西,但没头绪,一团乱,《天鹅绒》一来,一下就撞顺了,构思都连起来了。


姜文安排人去找叶弥买版权,叶弥表示,姜文要拍,还买什么,他喜欢,我送他。姜文还是执意要按规矩买下版权,叶弥执意不要钱。姜文说那我送你个礼物吧。叶弥说行,我喜欢北京的红心萝卜,你就送我萝卜吧。


据叶后来说,她一根萝卜也没收到。


姜文说他每次拍一个电影之前,都必须在脑子里先把这电影看了,甚至片尾字幕都出了,都想透了,他才敢去拍。看完《天鹅绒》后的一个早晨,一缕阳光隔着窗帘打进来,姜文看到了电影的结尾,然后又看到了整个故事的绽放伸展。


离婚又结婚这一年,姜文开始筹拍《天鹅绒》,电影起名《太阳照常升起》。姜文从《鬼子来了》开始,尝试了编剧组的创作方式,尝到甜头后,《太阳照常升起》继续编剧组。姜文找来过士行和述平跟他一起写。


剧本的雏形,是姜文口述的,但姜文口述的不是文字,是影像。姜文自己说过的一句话,最能贯彻《太阳》的内核:「如果是文字语言能够表达的东西,就没有必要再拍成电影了。」


姜文喜欢召集一群人来开剧本讨论会,他自己主持会议。有参与过的人表示,想真正了解姜文,就得参加他的剧本讨论会,他的天才、自信、意志和标准、世界观和方法论都在里头。一个夏天下来,胜读三十年书。


聊剧本时,姜文还喜欢找人朗读,那年夏天很热,不亦乐乎工作室在劳动人民文化宫,姜文喜欢自称宫里。


宫里有座小假山,一帮人跑到山上,夜里没有灯,打着手电筒,一起读剧本,气氛像剧本一样浪漫。《太阳》由四个故事组成,四个故事既彼此独立,又闪烁交错。剧本一遍遍地改,最终,改了27稿,姜文才心满意足。这次的剧本,姜文没有把所有故事都讲出来:


我觉得好的作品,都是会引起人们想象的,想象得越丰富,越有意思,大家并不期待着说你告诉我,一二三四五六,完了,这不叫作品。


姜文喜欢往电影里藏彩蛋,有的容易找到,有的打死也发现不了。他最爱的一个彩蛋是《红色娘子军》。《太阳》里有,《阳灿》里也有。其他电影里没有是因为年代不对。他自己说,将来他所有(年代合适)电影里,都要有《红色娘子军》。


建组阶段,有一些人哭着喊着要进姜文的组,有一个人是写了一首屈原体的诗发给姜文,才得以成全。


2005年秋天,《太阳照常升起》正式开机,第二年春天在云南拍完了九成戏分。为了等新疆秋天的景,剧组停了几个月。


8月底,姜文和周韵的第一个儿子出生了,取名姜太郎。电影里最后那场小孩儿出生在铁轨的戏,用的就是姜太郎。这也是周韵第一次演姜文的电影。


《鬼子》之后,姜文:让我拍电影吗?领导:谁说不让你拍了?


关机那夜,姜文带着大家高唱《国际歌》,从没这么高兴过。


这次的投资,依然动荡。王朔给姜文介绍了太合影视的董事局主席王伟做投资人,太合投3000万。但后来太合发现,花完1800万,电影才拍了不到三分之一,太合决定撤资。姜文的导演和演员片酬都没要,开始倒往里搭钱,搭光了自己的钱以后又找姜武借了七八百万,周韵也出了400多万。还是不够。


最终,焦雄屏找来英皇的杨受成和利雅博,杨受成愿意投《太阳》。姜文提前告诉他,大哥,这部可能不赚钱,因为这不是个商业片。杨受成说,没事儿,我是一个要脸的人,我不在乎钱。英皇的钱进来以后,一举完成影片。最终全下来,一共花了1000万美金。


钱不够花,是因为姜文更会花了。《太阳》剧组动用了几百只飞禽走兽,姜文觉着其中很多毛色质感都不对,都给改了,重新上色。姜文还从千里之外运来了300多立方米的藏式房屋和数十吨鹅卵石和红土。


任何一个环节,姜文要的都是极致。电影里有一个重要道具,鱼鞋。姜文要求,「拍摄要有透视效果,鱼眼要有神,像活的」。


为了达到姜文的标准,服装组四处辗转奔波,前后用了近一百个人工。鞋底是请云南剑川的能工巧匠纳的,鞋面用了贵州水族的马尾绣,鱼眼是请大理的刺绣师绣的,最终,合众匠之力,打造出了十三双巧夺天工的鱼鞋。


姜文和各工种的合作都能过得去,唯独配乐不行,他自己聊过这事儿:


我脑子里老有音乐,有时候能唱出来,有时候唱不出来,这就是我跟作曲特别难合作的一点,这段儿画面出来,我脑子里已经有一段曲儿了,我等他那个曲儿跟我这个怎么对上,对不上就特别搓火。


姜文拍完画面后,找了久石让来配乐。样片送到日本,很快,久石让做完了一稿,返回北京。姜文不满意,飞到日本和久石让面聊。久石让弹钢琴时习惯抽烟,二人在录音棚里发生争执,僵持不下,久石让怒扔烟头,摔门而去。那天,久石让扔了两次烟头,走了三次。


争执的原因不复杂,送样片前,姜文按自己的感觉,找了几段莫扎特,已经贴到了样片上,让久石让就按这个感觉走,还要比莫扎特更好一点。久石让很不高兴,没这么玩过。中间人一直在劝架,走了三次,劝回来三次。久石让厉声质问:「你告诉我音乐史上有几个莫扎特?」


最终,《太阳》的配乐在扔甩磕绊中完成了,姜文非常满意,觉得真比莫扎特,还好一点。


用你最贵的耳机听


《太阳照常升起》里还有一首大金曲,来自黄秋生。


《鬼子》之后,姜文:让我拍电影吗?领导:谁说不让你拍了?


他自弹自唱了一首《美丽的梭罗河》,这是一首来自印尼的民歌,黄秋生烟嗓一起,你我就都坐到了河边。后来南京市民李先生也翻唱过一版。


什么耳机都行,虽是全损音质,黄秋生依然带你看河


「我因摸了一下女人的屁股而被300人追杀。」黄秋生一般都这样介绍自己在《太阳照常升起》的角色。


最后黄秋生演的梁老师上吊了,姜文没交待原因。这其实只是《太阳》里观众看不懂的五百个情节,其中之一。甚至有人专门建了豆瓣小组。


《鬼子》之后,姜文:让我拍电影吗?领导:谁说不让你拍了?


黄秋生谁也不尿,但他很认姜文。他1985年第一次去北京时就看过姜文在学校演小品的录像。「他是真正的艺术家,他是不喜欢的东西坚决不做。以后你看了《太阳》就知道了,他是在用一己之力构建了一个世界。我认为他很爷们!如果真的拿金庸小说来套,我认为他像《射雕英雄传》里的成吉思汗!」


电影全部做完以后,姜文送了审。这次很顺利。2007年9月,姜文带《太阳》去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参赛前办了个壮行会,姜文意气风发,在台上还引了句辛弃疾,「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这一次,姜文在威尼斯铩羽而归。失落的姜文没再引辛弃疾,自己填了一首《念奴娇》:


云飞风起,莫非是,五柳捎来消息?

一代人来,一代去,太阳照常升起。

浪子佳人,帝王将相,去得全无迹。

青山妩媚,只残留几台剧。

而今我辈狂歌,不要装乖,不要吹牛逼。

敢驾闲云,捉野鹤,携武陵人吹笛。

我恋春光,春光诱我,诱我尝仙色。

风流如是,管他今夕何夕。


10月,《太阳照常升起》公映,铺到全国的拷贝,比同年上映的《变形金刚》都多,但最终票房只有1800万,资方血赔。绚烂的画面和叙述方式带来了两极反馈,喜欢的观众如获至宝,不喜欢的观众,摇头表示看不懂。看不懂的,占多数。姜文遭遇首次口碑票房全面失守。


关于看不懂,姜文丢下两句话,像是气话,但其实不是:「看不懂是件可耻的事」,「看不懂就再看一遍」。


关于影评,姜文多年前就撂下狠话:「评论家就像太监。自己办不了事,净瞧皇上在那儿办事了,回头到处散去,假装懂。」


说到底,放狠话,是因为爱得深。姜文跟人说过:「《太阳照常升起》是上帝送给我的礼物。」


《鬼子》之后,姜文:让我拍电影吗?领导:谁说不让你拍了?


《鬼子》之后,姜文:让我拍电影吗?领导:谁说不让你拍了?
马东 桥下有人
马东 桥下有人
文艺史和故事会。
RELATED ARTICLES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