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点击顶部蓝色“雷家两姐妹”
2、进到公众号主页后再点击右上角三个点
3、设为星标
感谢您的支持!
最近,云南16岁女孩遭到同学爸爸的性侵,宿舍产子的新闻,令大姐心痛不已。
一个花季女孩的还没展开的大好人生画卷就这样留下了无法挽回的伤痕。
儿童性侵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而是像幽灵一样潜伏在我们身边。
来看一组数据:
由公益组织“女童保护”和北京众一公益基金会共同发布的《2021年性侵儿童案例统计及儿童防性侵教育调查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2021年全年媒体公开报道的性侵儿童(18岁以下)案例共223起,受害人数569人。
这意味着,平均每天都有1.5个孩子被性侵。
《报告》显示,超过80%的受害者年龄在中小学学龄段,其中14岁以下的超过75%,年龄最小的受害者仅为2岁。
而这仅仅是经媒体公开报道而为人所知的案例,还有更多的案例发生在不为人知的隐秘角落里。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王大伟估算世界儿童性侵案公开和未公开比例高达1:7。
且即使按照这个数字,也可能还是严重的低估了。在中国,未公开案件的比例可能更高。
“女童保护”的调研还显示:在两亿多中国儿童里,可能有2500万遭受过猥亵和性侵(包含隐案)。其中超八成受害者为女童,男童也有18.8%。
近年来,受侵害的男童比例明显上升。大约100个男童里就有8个遭遇过猥亵和性侵。
这些数据,大姐真是看一次,心就揪起来一次,紧张又害怕。
无论是男孩还是女孩,性安全教育,关乎到孩子一生的幸福,怎么强调都不为过!

那么回想一下,在性安全教育方面,你给孩子是怎么开展的?
给孩子认真讲解男孩、女孩的身体构造,告诉孩子哪些是身体的隐私部位,是别人绝对不能碰的;
前脚看到相关热点新闻,后脚就赶紧把娃拉过来警告:
“不能让不熟悉的人接近你,陌生人给的东西不能吃,身体隐私不能给别人碰,知道吗?”
做了这些就能管用吗?
答案是,这样的提醒或者警告教育,到关键时刻,很可能什么用都没有。怎么讲?
第一、《报告》显示,八成儿童性侵案件为熟人作案。
第二、就算性侵者是陌生人,他们也不会单刀直入,直接触摸孩子隐私部位招来孩子反抗;而是一开始用小食物、小玩具引诱小孩子,等孩子放松警惕后,再一步步模糊和试探孩子的底线,慢慢达到目的。
上述这些,对于12岁以下心智不成熟的儿童来说,如何分辨,如何拒绝,是非常难拿捏和自控的。
比起时不时给孩子念叨那句“隐私部位不能让人碰”,让孩子弄明白下面一些问题更重要:
什么是好的行为,什么是坏的行为;
什么是正常的亲密接触、什么是绝对不能容忍的接触;
面对坏的不能容忍的行为,我们是否应该反抗?怎么反抗?
如果被坏人侵害,是我们的错吗?我们应该害羞、自责吗?我们是否应该担心自己的名誉受损?
………
孩子的性安全教育,不是一堂枯燥的课程,也不是一段严肃的对话,而是贯穿在孩子生活中的养育细节里。

回想一下你家有没有类似这样的情况发生:
你的亲戚或者好友来家里聚会。他们给孩子带了礼物,礼物给到孩子以后,他们因为喜欢孩子,自然而然想要亲亲孩子。
因为是亲戚或好友啊,你也觉得没问题。
如果是叔叔,你可能也不太会勉强孩子,如果是阿姨呢,你就更觉得没关系,碍于面子,你可能还会对孩子说,某某阿姨都给你礼物了,你就亲阿姨一下吧。
上面逗孩子的情形是不是很平常?
但就是在这样的稀松平常里,暗藏着两个危险因素:
1、让孩子认为收了别人的礼物,就应该满足别人的任何期待;
2、让孩子觉得熟人,尤其是女性熟人更安全。
殊不知,不少儿童性侵案件,针对男童或女童都有,就是女性直接参与实施,或者协助他人实施的。
大姐希望大家在日常的家庭教养中,一定落实和强化下面三点:
① 父母要反复告诉孩子,无论什么时候,无论发生什么事情,我们都无条件的爱你。

不少大人,还有老人带孩子的时候,总是在孩子调皮或者违反大人要求时,有心无心地说“你要好好XXX,如果不好好XXX,我就不喜欢你了”。
大姐非常反对大人不经思索就对孩子说类似的话,因为这相当于给孩子心里埋了一颗雷,父母对我的爱是有条件的。
性侵者在侵犯孩子过程中,往往都会以这种方式威胁孩子:
你不能告诉别人,这是个秘密。
如果你告诉了父母,他们就不爱你了。
如果父母发现了,他们就不要你了。
如果孩子潜意识里正好认为父母对自己的爱是有条件的,那么性侵者的威胁就会引爆孩子心底的雷。
孩子害怕失去父母的爱而不敢跟父母说,父母也很难发现孩子正在遭受侵害。
所以,我们从新闻上总是看到一个令人心痛的细节,孩子被发现遭受性侵的时候,已经长达几年,而家长却一无所知。
只有孩子在潜意识里把父母当作最可信赖的依靠,无论发生多么严重的事情,都毫不犹豫的找父母寻求帮助,这样我们才能真正保护孩子。
而做到这一点的心理基础就是孩子深深地坚信,父母对她的爱是无条件的。
② 家长,尤其是异性家长在跟孩子亲密接触时,要用自己的行为给孩子灌输亲密接触的原则和限度。
心理学研究表明,父母经常亲吻、拥抱孩子能让孩子长大后拥有更为健全、健康的性格。
但在与孩子亲密接触前,最好明确告诉孩子:
爸爸妈妈抱他、亲他,必须先争得他的同意,如果他不愿意,亲爸亲妈也不能强迫。
比如,田爸每次想亲女儿之前,都会问小田:爸爸可以亲亲你吗?
如果小田不同意,田爸就不会亲她了。
如果小田主动要求爸爸亲她,那当然没问题。
有一次小田吃完饭,因为筷子还用的不熟练,经常戳到脸,所以满嘴满脸都是油。
这时候田爸说:爸爸最喜欢亲你的大油脸了,可以吗?
田田特别开心的接受了爸爸的亲亲,从那以后,每次吃完饭,她就会说这句:爸爸最爱亲我的大油脸了,哈哈!
同时,对于小龄宝宝,还可以与孩子商量,除了爸爸妈妈外,还有哪些亲人,比如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孩子可以自主决定是否接受他们的亲吻和拥抱。
但是除了这些亲人之外,只要没有父母当面许可,孩子不能同意其他任何人以任何方式提出的亲密接触请求。
在亲密接触的限度上,父母最好只亲吻孩子的额头、脸颊等非敏感部位,拥抱时千万不要随意触碰孩子的敏感隐私部位。

久而久之,孩子就会意识到,与亲人正常的亲密接触是不包括身体上某些敏感隐私部位的,对别人随意触碰自己身体敏感隐私部位的行为,孩子也会自然而然地产生厌恶和抵触情绪,这就是一种防御机制。
③ 帮助孩子建立辩证的思维方式,避免非黑即白、非好即坏的二极管思维模式。
孩子心智不成熟的表现之一就是总以非黑即白、非好即坏的简单二元对立思维模式看待各种人和事。
就好像我们小时候看电视,总喜欢问父母里面哪个是好人,哪个是坏人。
父母也总是指着电视里相貌英俊漂亮的角色告诉我们这是好人,那些长得歪瓜裂枣的是坏人。

一旦这种思维模式得到不断强化,孩子很有可能就会形成好人做的都是好事,只有坏人才会做坏事的僵化认识。
而事实上,正如前文《报告》里所指出的,八成的儿童性侵案为熟人案件。
其中,教师、教职工(含培训老师)做案比例最高,还有很多施害者是受害者家庭长期往来的亲戚、朋友。有些案件里的施害者一方,甚至有女性参与实施直接性侵或提供间接协助。

这些人在孩子甚至在孩子家长眼里,不仅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坏人,很多反而都是天然被认为是值得信赖的“好人”。
孩子一旦形成好人或者女人不会做坏事的僵化认识,就会丧失应有的性别安全防范意识。
我们应该告诉孩子,好人与坏人没有明确的界限,平常被认为是“好人”的人,也会干“坏事”。
如果有人突然无缘无故地向我们“示好”,他很有可能想对我们干“坏事”。
无论什么人,我们要警惕的是他的行为是不是“坏”。
比如,
什么是可疑?
当大人向小孩“求助”,这就是一个可疑的行为,尤其是当这个大人单独喊你去房间、汽车里帮忙。
当一个人无缘无故地给你零食、玩具,提出要带你去玩,还不让你告诉别人,这也是一个可疑的行为。
一旦遇到这些情况,要第一时间躲开并向父母报告。
大姐的碎碎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