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中第二十二个节气,是冬季第四个节气。
据考证早在春秋时代,中国古人就测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定出的一个,冬至交节时间在每年的阳历12月21日至23日之间,这一天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
冬至意味着一年中最冷时节的开始,为了应对漫长的冬季,从冬至开始,直到春季的八十一天,中国各地有数九的习俗流传,例如消九图,关中一带则有“九九消寒歌”流传:“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和六九,河边看杨柳,七九河冻开,八九雁儿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冬至北方吃饺子食俗是应对严寒的食疗安排
在北方地区,冬至有吃饺子的食俗广为流传。关中一带有“冬至到,吃水饺”的谚语。

北方吃饺子不仅仅是一道美食,更是为了防冻耳朵。例如民间有“冬至不包角角翘,两个耳朵要冻掉”的谚语。

关于饺子的来历有个公认的传说。
相传,东汉时期医圣张仲景,曾任长沙太守,期间,张仲景边做官,边治病施药,在大堂行医,后因不满官场黑暗毅然辞官回到河南老家,为乡邻治病。张仲景返乡之时正是冬季。他看到白河两岸乡亲面黄肌瘦,饥寒交迫,且不少人的耳朵也冻烂了,便让其弟子在南阳东关搭起医棚,支起大锅,在冬至那天施舍“娇耳”医治冻疮。他把羊肉和一些驱寒药材放在锅里熬煮,然后将羊肉、药物捞出来切碎,用面包成耳朵样的“娇耳”,煮熟后,分给来求医的人,每人两只“娇耳”,一大碗肉汤,名曰“祛寒娇耳汤”。人们吃了“娇耳”,喝了“祛寒汤”,浑身暖和,两耳发热,冻伤的耳朵都治好了。后来人们学着“娇耳”的形状,包成食物,也叫“饺子”或“扁食”,并以此来纪念医圣张仲景。
按照张仲景流传的祛寒娇耳汤,饺子馅关键食材是羊肉和一些驱寒的中药材。羊肉是热性,食用后血液受到刺激,耳朵发热,因此具有很好的防冻功效。

张仲景发明娇耳,可谓中国历史上中医药食同源理论创新的一个典范,他改变了传统中药服用的方法和思路,和饮食文化—馄饨充分结合在一起,既解决了人们冬季面临的普遍性冻伤问题,更为中国的饮食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此后历经唐宋元明清,娇耳也经过了扁食、角子、饺子等名称的变化,并成为中国人节日重要的饮食文化之一,在民间广为流传下来,同时也影响到世界其他地区。

素饺子同样具有预防严寒的功能
不过在我的家乡的祛寒饺子却并不靠羊肉,而是白萝卜,因为萝卜本身性寒,因此治疗风寒感冒引发的咳嗽需要搭配大葱和生姜,而如果是风热感冒,则不需要搭配二者。
家乡的白萝卜是圆形的,一般随意撒播种植在大豆或者玉米地里,自然生长,秋季采收,初冬放在菜窖或者农田里用土埋藏储存,可以储存到春季。这种圆形萝卜是家乡的老品种,可以自留种,皮厚且粗糙、水分不大,但是吃起来却有股很强的辛味,历来是家乡冬季必备良药。

家乡的萝卜食用方法有很多,不过最常用的食用方法有三种,一种是腌成老黄菜,作为冬季早餐的配菜,搭配小米稀饭,第二种是作为饺子馅包成萝卜饺子,第三种则是做成萝卜酸汤面,用于驱除寒邪,辅助治疗风寒感冒。
家乡的饺子根据形状不同,共有三种,一种是叫扁食,形状是中间近似球型,外部有边缘,类似飞碟形状,第二种叫角子,包成半月形,可以煮,也可蒸,也可煎,第三种则是圆形,太阳的形状。

常见扁食的形状,图片来自网络

常见角子的形状,图片来自网络
太阳形状的饺子,图片来自网络
家乡素饺子的馅料除了萝卜,还有南瓜,红萝卜,芹菜,包菜等。但是在冬季萝卜馅素水饺则占据主导地位,人们将萝卜擦成细丝,再用开水焯过,葱姜切碎,拌上五香粉,少量食盐,放在一起用刀剁,就成为萝卜馅素饺子。饺子煮熟后要先拿几个供奉祖先,然后人方才可以食用。同样,在过去,萝卜素饺子也是贫困家庭过年时唯一可以享用的跨年夜饭。

萝卜素馅饺子
萝卜馅素饺子因为保留了圆萝卜的解表及增强免疫力功效,以及葱姜的辛辣味道,因此食用时会感觉到一股热流,刺激血液,耳朵发热,同样可以起到防冻耳朵的功效。
中国厨房的食材也是应对风寒感冒的药材
厨房里的常见食材萝卜除了用于预防耳朵冻,更被用来应对风寒感冒。我记得小时候冬天里感冒了,身体觉得很冷,发着高烧,鼻子不通,这时候母亲就会给我做萝卜酸汤面。母亲先将面煮熟,然后放入大量萝卜丝和少量姜丝一起煮,最后用一个小勺放点油、葱,将油烧开,浇到锅里的,最后倒入少量的陈醋和食盐,一锅喷香开胃的萝卜酸汤面就出锅了。这样的面我往往能够一口气吃两大碗,同时也会将含有少许酸辛辣味的热汤喝进肚,然后静静地坐在炕上等待,要不了一会就开始发汗,等汗发过了,身体也就轻松一截,鼻子也通气了不少。等汗稍落,我便戴上帽子,走到卧室,钻进被窝,美美地睡一觉,一般第二天也就好差不多了。

萝卜汤面是祛寒解表的好美食
服用萝卜汤面时,肚子里会有暖暖的感觉,除了萝卜,生姜,葱的辛辣味刺激血液,更有补气的功效,因此会将寒邪驱除出人体皮肤,帮助人体应对风寒。
厨房才是家庭最好的药房
实际上,中国人的家庭医药并不在药箱里,而是在厨房里。自从神农氏尝百草,自古便是药食同源,一些蔬菜,香料和调味品也以食材和药材共同的身份进入中国人的厨房,食谱,并发挥了双重的作用。
以中国人日常炒菜常放的葱和生姜为例,除了能够让食物的味道更丰富,同时更是应对冬季伤寒、风热感冒的良药。
有一年我女儿回到老家,感染风寒,持续高烧不退,吃了一些药也不管用。后来父亲便找了个茶缸,里面放了几片生姜,几个葱白段,一点红糖,放火上熬成生姜葱白红糖汤,大约熬了十几分钟,然后凉凉,女儿一把抓过茶缸灌下,当天晚上就退烧了,第二天已经差不多痊愈了。

生姜葱白汤
这次亲身经历也让我对厨房里这些常见不起眼的食材刮目相看。
更多感受,厨房里应对新冠病毒的经历
这些经历让我在最近应对新冠病毒奥密克戎的感染中再次发挥了明显作用。有症状的第一天我感到浑身乏力,疼痛,下午开始干烧,一度烧到39℃,身体感觉忽冷忽热,且舌苔发白。
由于这些症状和冬季常见的风寒感冒症状类似,于是下午我就熬了家乡的小米粥,小米粥的厚厚米油给我的身体快速补充了能量和元气。然后买了生姜,大葱,因为买不到红糖,只好用蜂蜜替代,服用后晚上开始发汗,第二早晨起来,高烧开始逐渐退去。中午家人又煮了萝卜酸汤面,美美吃了一大碗,身体又感到温暖和通透,到了下午疼痛开始减轻,也有了力气。

家乡的小米粥可以用于快速补充能量,提示免疫力
民间食疗经验虽然有效但需要慎重使用
不过在通过厨房常用食材应对新冠病毒的时候,我也感觉到食材的变化严重影响了其药效的发挥。
例如在超市购买的长条形状的白萝卜,外观和口感虽然更佳,但是和家乡老品种圆萝卜的辛辣味相比却很淡,同样的问题也出现在生姜和葱白上,可能由于种植过程中改变了作物品种,生长环境,且施用了一定的农药化肥,其性味远不好如家乡自己院子和大田里自然生长的食材。
萝卜品种和种植方式的改变,也影响了萝卜的药用价值
另外也需要强调的是,这些民间做法也许并没有经过现代科学验证,带有厚重的地方经验特色,且会随着气候环境,材料的改变发生很大的变化,各地也有各地不用的用法,关键是在中医的范畴里,需要辩证用药,否则对病症无益,因此并不建议大家自行尝试。
但是总体上来看,药食两用的常见食材是安全的,只要不是长期大量单一食用,且遵循地方饮食文化经验习惯,都不会出现大的问题。
挖掘本土食材药用价值,
有助于人们应对新冠病毒和季节气候变化
除了厨房里大葱生姜、蒜、芫荽 、萝卜等常见食材可作为药用,应对不同季节的疾病,我们会发现在厨房还有更多的蔬菜,香料或者材料可以作为药用,如辣椒,蜂蜜,花椒,八角,茴香,薄荷,龙眼,桂皮,枸杞,茶,大枣,花生,芝麻,香油,山药,红糖,白糖,冰糖,豆腐,老陈醋、鸡蛋,食盐等都可入药,宛如一个小型中药房。例如在家乡的饮食文化中,老一辈人会用红小豆的清热解毒功能来治疗结膜炎(俗称红眼病),还会用开水冲鸡蛋加白糖来清热降燥,也会用烧红的煤炭放水里,来降火消炎,治疗腹泻。此外有些地方使用柴火灶,其锅底灶门口的百草霜也是一味很好的中药,具有止血的功效。

老辈人常食用的开水冲鸡蛋,既是一道快速营养汤,更具有清热降燥等药用价值
如果我们能善用这些家庭常见食材/材料应对新冠病毒,那么对于缺医少药的乡村老人,回应当下药物供应危机,减少西药对身体的伤害,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也看到通过食养来应对新冠及冬季感冒症状的思路正在得到官方的重视。以下几个食养方法就摘自国家卫健委的官方公众号《健康中国》的推文,其内容来自中国中医科学研究院的两位专家,依据的正是中医的药食同源理论性,其食材药方价值相对更具有可参考度,现整理如下:

总之,在奥密克戎病毒毒株日益与病毒性感冒症状相近,且广泛大流行的今天,发掘这些厨房中常见食材的药用价值,充实我们的天然的药箱——厨房,具有更重要的意义和价值,继承祖先留给我们宝贵的药食同源文化,可以帮助我们不同地域的百姓以低成本便捷的方法应对奥密克戎变异毒株以及冬季流行的感冒症状,同时也能帮助我们应对季节差异和变化,获得更健康的身体。
但是,厨房常见食材背后的品种、种植方式的改变也不容我们忽视,我们更应该恢复传统的品种资源和相对生态环保的种植方式,例如部分农村仍然存在的庭院种植和小农留种传统,这对于我们保留住这些厨房常见食材的药用价值至关重要。
作者:常竹青,曾于多家本土和国际机构从事农村社区发展、文化反思等工作17年。2009年起专注传统公益文化与农村社区发展的理论和实践。
相关文章,请点击下图
项目合作 | [email protected]
长期投稿邮箱 | [email protected]
DISCUSS THINK SHARE ACT CHANGE

发现 “分享” “赞” “在看” 了吗,喜欢就戳戳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