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查子·元夕
欧阳修 〔北宋〕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元宵节,以吃为媒
藏着中国人骨子里的浪漫

元宵节,是食俗
也是社区重要的文化系统

元宵节,也是中国传统生育文化的映照
不仅是娱乐,对于乡村来说,元宵节还有延续后代,枝繁叶茂的美好寄托。以我家所隶属的“南堂棚底”为例,主要供奉的是送子观音,也是全村观音庙的祖庙,也叫奶奶庙,在观音像的前面摆了数十个泥娃娃,每个泥娃娃分男女性别,大概各占一半,身上还穿了鲜亮的衣服。如果有新婚妇女想生育男孩或女孩,便在正月十五晚上逛灯棚的时候偷一个相应的泥娃娃回家。
据说,接回泥娃娃的女人当年就会怀孕,极为灵验。而一旦怀孕成功的新人,就需要到在第二年元宵节的时候去灯棚还愿,除了要将娃娃还回去,并重新做一个新的泥娃娃,还要将所生子女的姓名日期写在一对灯上和一块布上,将其挂在灯棚里,所挂的每对灯也就代表一个儿童。每个儿童从出生下来一直要挂到十四岁举行成人礼为止,并且每个灯棚以所挂灯笼的数量为荣。
元宵节期间到灯棚祭祀仪式以妇女为主,除了烧香放鞭之外,还要供奉贡品。新生子女的家庭当年供奉的贡品会比较好,以花馍为主,感谢观音的赐子之恩,第二年开始大部分的家庭供奉就是以烧饼为主,主要是让泥娃娃们有吃的,不被饿着了。可见,能否吃饱饭这件事,其重要性已经超出人间的维度。
由此可见,传统的元宵节以社区尤其是女性互助为基础,以手作食物为纽带和表达,将中国人含蓄的浪漫爱情和美好的生育追求蕴含其中,实现了浪漫与现实的结合。
今天,元宵节在爱情及生育文化形而上的一体化功能和象征意义逐渐淡化甚至遗忘,更多的还是作为一种与吃喝玩乐有关的民俗传统,一种维系社区热闹和生机的存在。
相比当下更为流行的现代情人节,则更多被物化和商品化了,爱情、婚姻、生育被简单物化为玫瑰、巧克力、红酒、西餐、钻戒、房子、彩礼……人也被物化为可交易的对象,失去了人们对待爱情、生育美好的本源追求。
传统元宵节中浪漫和现实一体考虑,正是现代节日中所缺少的。
常竹青,曾于多家本土和国际机构从事农村社区发展、文化反思等工作17年。2009年起专注传统公益文化与农村社区发展的理论和实践。
作者:常竹青
编辑:小妍
图片:来自于网络,侵删
版权声明
凡注明“良食作者”或“原创”来源之作品
(文字、图片、音频、视频)
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
已经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
长期投稿邮箱 | [email protected]
往期阅读
从植物黄油可颂,看食物选择的多重挣扎


微博 | @良食基金
快手、百家号 | 搜索“良食基金”
视频号 | 良食青年Act4Food
项目合作 | [email protected]
为了人类的明天行动起来
讨论、 思考、 分享、 行动、改变
Discuss, Think, Share, Action, Change
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简称绿发会)
良食基金是绿发会旗下关注食物与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公益基金
旨在推动良食促进人类健康、动物健康、星球健康
2019年4月,良食基金在北京发布了《良食倡议》
作为健康、可持续饮食消费的行动纲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