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读书2021第一个月,很高兴读...

2021第一个月,很高兴读到你们


2021第一个月,很高兴读到你们


作者   | 小乐


每到年底,心里就压了个石头,上刻 “年度读书总结”。19年的总结是20年3月份才写完的。21年一月已经过完了,还没力气开始写去年的总结。所以今年、打算养成一个写月度总结的习惯,让自己年底好过点!


月度总结不写所有读过的书,只记录我个人觉得4星以上的好书。在我的定义里,4星是很好看,有收获,5星是我的天,太好看了, 学到了太多。 


想看更多书单的,我的豆瓣ID是untamedheart。



2021第一个月,很高兴读到你们


The Upswing 

 Robert Putnam, Shaylyn Romney Garrett, 2020

 🌟🌟🌟🌟


大多数对今天分裂的美国的历史视角的研究回顾的是过去大半个世纪,而当今美国重量级政治学这,哈佛大学的Robert Putnam教授认为这有很大的局限,因为从他收集的数据能清晰的看到从1900年左右开始到今天, 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四个方面,都经历了一个高度重合的pattern,那就是从我到我们又到我的过程。所以他用了宏观历史的叙事框架,对过去的125年进行了拆解分析。 


 从19世纪末到今天,美国经历了一个I-We-I的转折,也就是一个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之间的倒U型摇摆。简单说就是从腐败,不平等,个人主义,巨大贫富差距的镀金时代, 到民权运动,追求平等,反战,“我们共同度过” 的两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再到很多指标发展放缓,停滞甚至倒退,强调个人自由大于公共利益,贫富差异拉大,民族主义抬头,流行文化一边倒的强调self的今天。 


Putnam也单独分析了种族和性别在We中的角色变化,所谓“我们”并不是天生就包含了少数足以和妇女,而是在这些人群的已在抗争和奋斗之下被一步步并入。 


在回答为什么60年代会成为转折点的问题时,Putnam反驳了用个别单一原因去解释转折的发生,而是认为这是多种因素共同(相互)作用的复杂过程。


整本书的叙述非常工整,以至于有时让我觉得有一点无聊,因为太过有规律,可预期。但是Putnam开头就强调,这会是一个基于大量数据和研究的实证支撑的故事叙述。也在致谢中一一感谢了参与研究和提供资料的N多研究者也研究机构。对浩瀚史料的翻阅和分析确实让人觉得震撼。


他曾经答应妻子, our kids就是他人生的最后一本书,然而又因为被这个i-we-i 的发现吸引,也因为一个关注了一辈子美国社会的顶级政治学者对今天美国乱象的责任 (这是我猜的),在他曾经的学生,Shaylan Romney Garrett的合作下,又耗费三年写作了这本书。


虽然写作工整,但其中确实有很多有趣的判断, 比如黑人在民权运动之后,虽然受教育程度和经济地位都有了显著进步,但是依然是很脆弱的群体,因为种族隔离的中学体系中,黑人孩子所在的中学没有liberal arts的课程,只有类似技工的培训, 而白人孩子的学校则有liberal arts课程。所以黑人毕业之后也只能找到体力工种,一旦科技进步,经济动荡,就容易失业,是非常脆弱的群体。 


也比如在分析文化维度是,其中一个是不同时代的父母给自己孩子取的名字。越是普普通通的大众名字, 不如约翰,玛丽,占多的年代,就越是we的年代,而越是个性化的名字大量出现的年代,也是越强调个人主义的年代。


还比如他们分析了过去这些年的流行歌曲和文学中的叙事主语,也明显看到从I-We-I的变化。 


虽然这本书的分析框架似乎将个人和公共放在了对立面,但整本书以托克维尔当年对美国的赞叹开头,他认为美国是他见过的个人主义和公共民主都被尊重,都繁荣的新世界。Putnam又在结尾表达了个人和公共并不是二元对立,而是相互促进的,正如罗斯福说过的 :“The fundamental rule of our national life – the rule which underlies all other- is that, on the whole, and in the long run, we shall go up or down together. ” 


2021第一个月,很高兴读到你们


Is Rape a Crime? A Memoir, an Investigation, and a Manifesto

Michelle Bowdler, 2020

 🌟🌟🌟🌟


因为Michelle的学术职业背景加上个人经历,买的时候以为会是结合自己经历和深度调查之后的制度或者文化分析,但其实回忆录占据了一大半篇幅。所以一开始看非常好,但是看到越来越往后还在描写个人状态的时候就有些失望, 虽然这么讲有些残忍。


文化批判中聚焦在强奸并没有被政策,司法体系和社会文化真的认为是一种犯罪,原因众多:强奸是少有的报案人需要自证真的是被侵害了,并且这是一个极羞辱的过程,有一万种质疑受害人的理由,所以大约只有90%的受害者报案,而在报案者中,又是小于10%的定罪率,而且全美各城市普遍存在大量搁置强奸案宗不去调查的情况,哪怕在基因检测技术已经非常成熟的今天,导致放任强奸犯成为惯犯,受害者也无力去追责。对于男权社会中受害者几乎全为女性的犯罪类型,要获得正义依然道阻且长。


2021第一个月,很高兴读到你们


Care Work: Dreaming Disability Justice

Leah Lakshmi Piepzna-Samarasinha , 2018


我看的专注残疾人公正的第一本书, 非常开眼。作者是残疾+少数族裔+queer,带来的视角是我所无知的。第一次听说Ableism。无论是偏见,歧视,猎奇还是同情,援助,本质都一样,都是基于认为残疾人就是不健全,不完整,需要被治疗,被改变的能力主义。


而社会对残疾人的容纳也并非应该是俯视的姿态,而是理所当然,社会本就有义务承托起所有人群,让老弱病残过的有尊严本就不是可有可无的福利,而是基本责任。没有做到inclusion的,本质上因为资本主义和殖民主义。


诗人出身的作者文字非常精彩有力,嬉笑怒骂情绪饱满,尤其听她自己读的audible特别带劲儿。


2021第一个月,很高兴读到你们


当我再次是个孩子:波兰儿童人权之父选集

雅努什.科扎克  2019

 🌟🌟🌟🌟


著名的儿童权利倡导者科扎克的fiction, 虽然是虚构,但是很明确是为了用这样的形式更好的阐释儿童权利而写的故事,所以故事本身其实并没有很精彩,因为其实就是包裹在故事外衣里来讲好多道理。但确实也激发思考,我们的儿童观是怎样的,儿童作为一个完整的并不比“成人” 缺乏的人有没有被当做这样一个独立的个体而尊重。能做到真正的尊重孩子并非易事。 


末尾几段值得记下“孩子是未来的大人。所以他们长大才会成人,他们现在还不算是人。但我们明明就在阿:我们活着,感觉,痛苦。我们的童年时光,也是真正的人生。为什么他们要我们等?还有什么要等?大人们也会为变老做准备么?他们不是也会轻率的浪费力气么?他们难道就比我们更愿意听老人的么?”


2021第一个月,很高兴读到你们


The Body: A Guide for Occupants 

作者:Bill Bryson,2019

 🌟🌟🌟🌟🌟

预售时就买的书。Bill Bryson的书一如既往的好看。有用,有趣,也促人思考。像是做了一次从头到脚的身体扫描,重新认识了身体,惊叹身体的生命之伟大之脆弱。看到哪儿哪儿疼。要好好吃,规律锻炼, 保证睡眠,保持学习,正如最后一章的标题:选择生活方式,就是选择死亡方式。


Bill Bryson被记者采访的时候说到自己写这本书的起因,一是因为他到挺大了才发现自己先天就只有一个肾,但却一直活的挺好,这让他意识到自己的肉身了解甚少。二是因为他的儿子是医生,他总看到儿子在聊起人身体的激情四射。他被儿子的热爱和好奇感染,于是开始做功课。科普作家不做功课则以,一做就做出本百科全书啊。


这本应该被当做参考书,隔三差五拿出来读,提醒自己善待肉身。


2021第一个月,很高兴读到你们


人类大瘟疫:一个世纪以来的全球性流行病

作者:马克·霍尼斯鲍姆(Mark Honigsbaum)

 🌟🌟🌟🌟🌟

去年没敢读关于传染病的非虚构,好像已经深陷其中了,只想着让自己的脑字尽量和这个词保持点距离。上周看了这本,写的是1918年西班牙流感至今100年中的10场重要疫情。每一次战役,与其说是微生物向我们发起进攻,不如说是给我们发出警告。每一次疫情的结束也并非人类的胜利,只是被病毒暂时放过,苟延残喘而已。


人类中心主义不受遏制的蔓延,政治经济文化中的种种顽疾,在和微生物的较量中,把我们带向了一年多还不见希望的新冠疫情。正如马克提出的 “大瘟疫的定期降临,是人类为自己的’傲慢’付出的代价,持这种‘傲慢’态度的甚至包括一并的狙击手-科学家。”


2021第一个月,很高兴读到你们

How to如何不切实际地解决实际问题

兰道尔·门罗/2020

 🌟🌟🌟🌟

一本自带矛盾体质的书:大开脑洞也严肃认真,语言轻松也内容硬核。Ent翻译的,可以放心看中文版。作者肯定是个特好玩儿又厉害的人。


也许和最近看到的想到的相关,整本科普书刻在我脑子里的是「在特里·普拉切特的小说《扼住咽喉》(Carpe Jugulum)里,有个人物叫威泽韦克斯奶奶,她曾用更简洁的方式表述过这一原则。有个年轻人想告诉奶奶,罪恶的本质非常复杂。她说,不,其实很简单。“罪恶,就是把人当成东西来对待。”」


2021第一个月,很高兴读到你们


Country Driving: A Journey Through China from Farm to Factory 

Peter Hessler, 2010

 🌟🌟🌟🌟🌟

何伟和扶霞可能是今天我们最喜欢的向世界讲述中国的英语写作者,因为心态开放躬身入局,少意识形态多人类学家做田野的客观平和,有研究能力看到宏观和历史,更难得也关键的是看见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在今天的国际局势中,这样的“信使”尤为珍贵,看何伟去年在纽约客上几篇写疫情的长文甚至都让我有了感恩的心情。好像终于有人不带偏见又有能力的把故事的另一面说出来,给更多的人听。


从局内人的角度来看,何伟的这本书既让我我看到我不曾了解的完全未知的中国,也用新的眼光重新看那些因为过于熟悉而麻木的人和事。前者比如私家车市场刚起步时的汽车制造,租赁行业;比如长城这么“民族”标签的东西竟然掉进了学科研究的真空地带。后者比如他对道路上不同车型的司机好不好惹的分门别类,或者魏嘉爹妈以及陶家父亲和两个女儿女关系中都透着浓重的父权色彩。 


从离家多年住在大洋另一边的观看者的角度来说,书里对社会变迁,群体心理和事件,环境保护等话题的论述也既有学者的洞见,也有散文作者的情感和画面感。他写丽水附近修建水坝补偿不到位从而引起环境抗争的部分让我仿佛看到当年收集保存下来的那些调查报道。


同作为曾做田野调查和写作的人,他的细节和框架的平衡,写作的精准清晰真让人喜欢啊。做过田野的人会知道,在田野里最不缺的是新鲜的大量的信息,当我们带上观察者的眼镜,哪怕看再熟悉的场景都会充满新鲜信息。


但对海量信息的整理归纳,有计划有条理的展开叙述,修改再修改这个过程才是折磨人的。在田野里有多兴奋,写作的时候就有多消耗。但何伟的文字从头到尾都不疾不徐,丰富考究。想到他在回到书桌前端坐的那么长的时间,投入的那么多的思考,纠结、键盘敲击,是佩服又感动的。


还有一个有趣的地方在于他对自己“外国人”身份的感受和运用。整本书是以何伟的第一人称来叙述的。虽然如此,他的姿势却不是昂头站着的, 而是尽量下蹲,后退的。他很少表达自己的主观想法,也不太释放自己的真实情感,他只是一个观察和叙述者,极度平和谦虚甚至带着禅意。


不光在文字中尽量隐去自己,在和人们的相处中也是如此。在数次遇到警察找他麻烦的时候,他都很谦恭的道歉,保证不找麻烦。


但他也清楚地意识到,他的身份常常会给他办事情带来便利。而也许正是因为这样的惯性,和赵医生的碰撞才成了全书他最“高调” 的一次。


这里是书里少有的他袒露出对自己“外国人” 身份, 中国人如何看到他这种身份的剖析,也是他在书里仅有的表达愤怒的场景。因为他关心的农村房东的生病孩子,他在一天内开车往返医院和村里四次让孩子顺利看上病也有人陪床。在这期间他陪着房东经历了京城医院城里人对农村人的种种白眼,在通过朋友找关系到了北大医院以后,被医生傲慢粗暴的对待。


一方面,孩子病情严重,他自己联系多位在美国的医生咨询病情,一方面,赵医生就是拒绝对他的问题给出解答,也不做进一步检测,对他自己找关系给孩子寻到安全的血液拒绝使用,何伟“气的发抖”。同时,站在气得发抖的他身后的,是平静的,没有流泪没有惊慌的孩子父母。他们不是不怕,而是真的不懂,没办法,只能完全信任他,任他想办法。 


在这里,何伟罕见的愤怒和孩子父母的绝望带来的麻木形成的对比成了书里少有的充满情感张力的画面。这时,他对自己和赵医生的心态分析很有趣 :“ 在中国,我已经习惯了别人对我更多一些耐心;一般而言,他们只要看见说汉语的外国人,就会倾向于表现出一种夸张的尊重。通常,这样的敬重会给生活带来不少便利。因此,跟所有长住的外国人一样, 我也学会了利用这种优势。不过,对于敬重的真正含义,我倒是从没报过幻想。在哪层敬重的深处,是一种局促不安;从内心深处来说,很多中国人–尤其是那些受过教育的中国人–对与自己的国人在外来者面前的表现还是感到有一丝耻辱的。找医生没有把握当成是一个关心病孩的人;在她的眼里,我只不过是个外国人,一个不信任她的专业能力的外国人。” 


另一处何伟让我们看到他的情感的地方是在浙江。打工者聚集的小城来了一个杂技团。这个家庭杂技团通过粗俗的表演吸引出门在外的打工人,尤其是男人。在何伟慢慢了解了他们的辛酸和尊严后,他说:“刘长富说的对:那样的表演,是不会有人在看第二遍的。我已经慢慢地喜欢上了这个杂技团,怎么也无法再看一次他们的表演。” 看到这里,我的眼泪一下子就冲了出来。 


让这个美国人可以跨越重重阻碍如此这般的理解和书写中国人的,是技巧,更是充满人性的眼睛。


2021第一个月,很高兴读到你们
2021第一个月,很高兴读到你们


公正, The Tyranny of Meritocracy 

迈克尔.桑德尔, 2012, 2020

 🌟🌟🌟🌟🌟


这两本是都是在最近读的,前一本是桑德尔著名的哈佛公开课的书籍版。系统的叙述了哲学家们关于“正义”的的讨论和争论。使用的案例也都很经典,比如最近郑爽的代孕引起的争议在这本书里桑德尔也有从道德角度的展开。我一边看一边和在在爹热烈的讨论了好几个晚上。


正好刚听完了得到上刘擎老师的现代四方思想课,也有关于桑德尔以及和桑德尔知识体系重合的内容。更加有助于理解消化。


另一本是桑德尔去年出版的新书,很多论述都可以在《公正》中看到基础,所以关联起来读很有效。这本新书抽丝剥茧的批判了meritocracy。也分析了了民主党这十几年以来为什么跑偏了方向,失去传统阵营,成了精英们的代言人的。是故土的陌生人以来最让人信服的让我理解trumpism 的一本。应该会再读。 



2021第一个月,很高兴读到你们


Best American Travel Writing 2020

Jason Wilson, Robert Macfarlane, 

 🌟🌟🌟🌟🌟

这本写了比较长的笔记,过几天发吧。就不在这里展开了。 


2021第一个月,很高兴读到你们


What to Do When I’m Gone

Suzy Hopkins, 2018

 🌟🌟🌟🌟

妈妈写给女儿在自己死后如何继续生活的短信。不要害怕和抗拒死亡主题,这并不会保护我们。接近,讨论,戏谑,演练死亡的到来,让我们更好的活。

2021第一个月,很高兴读到你们


Stitches

David Small,  2009

 🌟🌟🌟🌟🌟

图画小说式的回忆录,非常压抑,让人心碎。家庭中的冷酷,身体的痛苦,精神的摧残,以及结尾接连而至的真相大白。画的太好了,紧紧攥住我的心,读的喘不过气。

2021第一个月,很高兴读到你们


Uncle Shelby’s ABZ Book

Shel Silverstein, 1985

 🌟🌟🌟🌟🌟

Shelby身上那股子对陈旧观念不服和对孩子作为一个完整的个体的平等相待在这本书里展露无疑。不适合把孩子看成傻白甜般存在的成年人。 


很好奇,2021年的一月,你看了什么好书呢?


-如果你喜欢这篇, 那么你可能也想看-


小乐的2019读书总结


”世界上没有陌生人, 有的只是你还未遇见的朋友“


关于我

2021第一个月,很高兴读到你们


– 版权声明 –

文章版权归成长合作社所有 欢迎转发朋友圈

转载方法请见下拉菜单


关注我们


成长合作社
成长合作社
孩子最需要的,是和他们共同成长的父母。本号不接商务推广,更新慢,文章长,内容硬。 --------------------------- 公号:成长合作社 微信号:TrulyJustKids
RELATED ARTICLES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