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蕾司令
最近听了财务自由博主“也谈钱”的一期访谈,非常想把他推荐给不想上班的大家。
也谈钱(简称“也大”)是一位人在德国的公号博主,2017年他制定了“存下500万本金”的不上班计划,便开始频繁更新公众号“也谈钱”。在公号里,他实时公布500万本金累积的进度,也记录了朝目标行进中,他如何做财务、心理、生活、家庭关系各方面的筹备工作。
▲也谈钱在2021年底公布了500万本金计划的最新进度
也大的本职是一位码农,2020年因为工作变动,他提前辞职进入不上班状态,现在他的博主事业蒸蒸日上,赚到500万本金的目标进度(99.8%)也几乎完成。
严格说他不算财务自由博主,更像是“追求财务自由”过程的记录者。
我很早就关注到了他,除了很认同他“早攒钱早做退休计划”的前瞻性,也非常喜欢他自省、理性又享受当下的生活态度。
当我经历了大半年不上班的日子,对他的一些财务、生活理念,有了更感同身受的体悟。上班的时候薪资高,欲望也高涨,很容易焦虑。不上班后我逐渐平和下来,变得更节俭、更平静,也更幸福。
希望以下4个理念,对你也有所启发。
关注那些买了以后不用告诉任何人,
也能感到幸福的开支,那才是你真正想要的东西
我在刚工作的那几年,受到了同事的影响,非常喜欢看包包,偶尔发奖金了也会买包包。但这事儿带来的快乐真的太短暂了,每当发现认识的女生又买了新上市的包,手里的旧包它就不香了(嫉妒和攀比真真是过度消费之源)。
包是一个极端外露的优越感信号,包能帮主人向外释放“我过得不错,我收入很好,我家境很好,我很有品位”的信息。
而外在持续的信号刺激,会挑起消费军备竞赛,让人不停地想买新款,然后就进一步关注:美妆、首饰、丝巾、手表、皮鞋……消费的军备竞赛永远没有尽头,没有最高级只有更高级。
还好我离职后,离开了那种军备竞赛式的环境,及时收手了。
追求早日退休的也大严格控制开支,也专门就消费心理做了很多研究。他的消费准则之一是:“一件事儿我做了以后,我和他人的焦虑总和到底是上升了,还是下降了?如果下降了,这件事儿就经常做;如果上升了,那以后就少做。”
显然,买包只会加剧我的焦虑,也会加剧他人的焦虑,里外相加是负负更负。当然,很多人会说自己有这个经济实力,喜欢为啥不买?
考虑到我们大多数人的钱都是搬砖打工赚到的血汗钱,还是请你在消费前问一个问题:如果这个包买后,只有你自己可见,对他人隐身,你还会买它吗?
我的答案是:不会,除非它是30元以内很好背的布袋子,或者300元以内很好背的双肩包。
在我感到舒适的消费范围内,为自己购买一个喜欢的物品,就是带来幸福的开支。
再举个例子,很多女明星带火了上大器械的普拉提课程,因为需要在特定的辅助器械上做一些提拉动作,看起来“很高级”(尤其是拍照好看),最近很火。大器械私教课一节在250到400元,年卡动辄两三万。
我采访了一位专业的普拉提教练,她解释说这种器械其实是二战后为了帮残疾的伤员做复健才诞生的,平时练习,只需要一张普通的瑜伽垫,也是可以练好普拉提的。
所以运动本身其实没那么费钱,学会一些自重训练的动作,把动作练对、坚持下去,就会很有成效。
▲跟着Keep软件里的课程健身,推荐帕梅拉的拉伸课
我不再需要告诉别人我最近报了什么课,去了什么健身房,穿什么品牌的运动内衣或者瑜伽裤,这些的快乐都抵不上坚持运动本身的幸福感。
渐渐地,我知道怎么让腰腹的核心收紧,知道如何调动大腿后侧的肌肉,知道怎么让背部松弛、不再耸肩。只要坚持动起来,这一切都是免费的!
还有买到新鲜的蔬果,用起来不错的护肤品,舒适的家居用品,都是带来幸福的开支。
我很喜欢这种状态,消费的幸福不依附于他人的眼光,也不需要和别人竞赛,它是只属于我的情感体验。
财务自由后,从“消费心态”变成“创造心态”
不上班以后,收入自然会下降,我也经历了类似的心态转变。渐渐地,我会下意识思考:一件事能不能自己去创造或者完成。
也大说他有一阵子睡眠不好,他的第一反应是研究睡眠原理,强化能让自己睡好的小动作,而不是直接买褪黑素来催眠。
当我发现伏案久了,身上不舒服的时候,不会想着要去做个大保健或者SPA,而会打开瑜伽垫,开始做各个部位的拉伸和运动。自己给自己的按摩,免费又舒适。如果工作累了,我也会去公园散步、去附近爬山,来替代用消费来解压。看到好吃的,第一反应是:我也学着做做看?
▲一日三餐、冲咖啡、烤面包,都可以在家完成
总之,日常的大部分事情,除了要购买蔬果原料、水电、生活必需品,都可以由自己完成。如果有一天我能亲手酿酒、在阳台种菜,那就更好不过了。
消费的快乐,远远不如创造持久。消费会给人肾上腺素,而创造给人力量。
用文字创造也是我的力量源泉。这个时代,文字显得太朴素了,它远没有画面和视频有魅惑力,有时候让人觉得写字是个苦力活。但我并不觉得辛苦,它能带来自由。文字是最轻盈的“器具”,它不需要我掌握额外的技能,不用假借它物,就可以创造出新的观点、事实、情绪和判断,并触达到更多的人,让我感到同行者、共同体的存在。
财富不会改变一个人,只会让他更像自己
不上班两年后,也大说他的生活极其有规律,和上班时的作息没有什么区别,每天起来吃早餐、上午看看投资资讯、写东西、看书,下午打游戏、和老婆出去逛逛,晚上到点睡觉……每一天都很相似,但并不乏味。
这也是我不上班大半年后的感受:我越来越喜欢有规律的生活了,还是熟悉的配方熟悉的我。
上班的时候,每天到岗我都会更新当日的To do list。不上班以后,我还是会写每天的To do list,不过执行标准放宽了很多。我还是很需要对生活的自我掌控感,职场书里会称之为“自我效能感”(一个人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为所进行的推测与判断)。
每天早上都想喝黑咖啡,都想一日三顿好好吃饭,都会抽点时间看喜欢的剧或者书,不累的时候就运动1小时,然后还有余裕学一点新东西,保持写文章的频率。还要保持房屋的清洁,要保持猫咪的健康,要和伴侣多一些共处的互动,还想多爬爬山……
这些都和上班时没有太大差异,只是把上班后的闲暇时间放大了2-3倍。我并没有因为不上班,就想去周游世界,想去体验一把刺激的事情,过不一样的嬉皮人生。
一点都没有,我变得更宅了,更愿意把时间花在家里。出远门太费力了,需要通勤、规划行程、应对突发情况、和人打交道,现在除了想做的事,一点额外的精力都不想浪费。
▲李银河说:“一动不如一静”。
也大说:“自由不一定是让你把所有东西全部推倒重新建,也有可能是让你重新接受和认识你之前生活状态的感觉。”
在拥有时间自由以后,我发现我所求的东西并不多,干净整洁的居所、情绪稳定的伴侣、健康有规律的生活,有书影音的精神世界,也有一点点社交(啊,真想把以前买的包卖了换成钱,但大部分品牌包的折价都挺严重的,所谓能涨价赚钱的包少之又少)。
这一切都不需要推倒重建,只是以往上班生活的延续,我不再等待更好的明天。没有更好的明天,只有我能把握的每一个今天。
前几天看到俄罗斯启动核警戒的新闻,我突然很感激:谢谢你在过你想过的生活,这样哪怕世界毁灭,也不会有遗憾了。
当然,如果能够让我拥有更多的晴天,更干净的空气,没有建筑工地噪音的安静环境,我会更感激的。
我们不应该困在“等我自由了,就读书、写作、休假”这样的假设里。不是自由了才能怎么样,而是你做完了什么然后发现,自己离自由更近了一步。
这也是我追随也大两年的重要原因。重要的是,他一步步去做了他想做的事情,而不在于“他能否真正实现财务自由”。我欣赏他的实践本身,也敬佩他将一个非主流的计划,公之于众的勇气。
很多人都觉得财务自由是个伪命题,我的看法是:信则有,不信则无。我选择不纠结,主动向“财务自由式”的生活方式靠近。去更理性的消费,更放松的攒钱,更专注当下的生活,做时间的朋友。
香奈儿会过气,健身卡会过期,容颜会衰老,婚姻也可能破裂。但总有些东西,是被时间加成的,比如增益的智慧,比如对自我的掌控和接纳。
就多多关注会被岁月加成的那一面,过好每一天吧。
最后附上也谈钱采访的播客地址,扫码即可收听:
看见女性的力量,看见不一样的人生
作者|祁十一;Riesling 豆瓣·小红书|祁十一;Riesling 合作微信号|eleven2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