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妈以后,谁没有经历过孩子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谁没有和孩子对峙的崩溃时刻?
今天和大家分享几个很有启发的小故事,看看这些牛妈们对付小神兽有哪些一招制敌的狠手段。

同事家孩子1岁7个月,每次出发上班之前,孩子都会多声道并行,哭声穿透上下三层楼,堪比一场交响乐。而且听家里的老人告诉她说,妈妈走了以后,孩子还会一直哭很久。每次和我们说都能感觉到她的心揪成麻花。
因为孩子不能接受她上班,最近她甚至都开始考虑干脆全职在家。
她告诉我说:“现在田田还小,趁着她还不太粘妈妈,还能毫无负担的出门。”
话音未落,田田也开始分离焦虑了。
每一个妈妈,都经历过和宝宝分离的场景:
出门前,和娃上演一场肝肠寸断的生离死别琼瑶大戏;

书桓,别走!我不要你走!
回家后,孩子疯狂索要爱的补偿,恨不得挂在妈妈身上不肯下来。
这种时候,妈妈们的心里真的五味杂陈:心疼、生气、自责又崩溃~~
有一位妈妈,却把难熬的这一刻巧妙地化解了:这位妈妈和老公一起出门旅行两周,没有带上三岁的儿子。回来以后发现儿子大卫变了一个人,又焦躁又粘人。
妈妈每周唯一的运动是打一次网球,这天她又拿着网球拍要出发了,大卫立刻抱住妈妈大腿,怎么也不让妈妈走。
妈妈把能想到的道理,各种安抚的话都说尽了,大卫仍是抱腿哭闹。妈妈本想拔腿就走,但她想了想,对大卫说:行,妈妈今天不走了。她抱起大卫来到沙发上,对大卫说:“妈妈困了,要午睡了。”于是妈妈枕在大卫的肚子上,假装睡着了,边睡边打呼噜。
大卫觉得特别好笑,紧张地情绪一下子放松了下来,捂住妈妈的嘴,不让她打呼噜。妈妈假装醒来了,四处看看,说:我的大卫呢?大卫去哪里了?然后接着拿大卫当枕头睡觉打呼噜。

大卫乐得哈哈大笑,主动叫醒了妈妈,说:妈妈,你快去打网球吧,不然要迟到了!等妈妈打完网球回到家,发现大卫给妈妈画了一幅画,画里妈妈拿着一个巨大的网球拍。
这样的结局是不是比转身就走完美很多?这是美国心理学家劳伦斯.科恩在《游戏力》一书中分享的一个真实故事。

每天早晨,叫醒中年人的,不是闹钟或者梦想,而是送孩子去学校的责任和义务。
但任凭你果断迅速起了床,争分夺秒做好饭,等待着的却是一个不想去幼儿园的孩子。

同一个世界,同一种神兽。
有没有教育学会给做个统计,我敢说:每天早上有超过1000万妈妈都在和孩子搞起床上学的拉锯战。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孩子从被窝到学校的距离。

无论你怎么着急上火,他就是纹丝不动,就是不想去学校了,你要怎么回应?大多数爸爸妈妈肯定会告诉孩子“那可不行!”,然后温柔坚定也好,态度强硬也好,只要孩子不是身体不舒服,经过一地鸡毛的折腾和对抗,最终还是会把孩子送到幼儿园。
我家胖萌就是这样,往往是早上不想出门,晚上接她时,又玩得不想回家。
但你看这位妈妈,面对女儿兰兰提出来不想去上学的要求,只是简单的说了一句:“好像不可以吧”,兰兰依然坚持说:“妈妈,我今天真的不想上学了。”
这个时候你是不是已经开始叉腰撸袖子,打算拎起娃就往门口走?

这位妈妈竟然轻而易举地答应了:“嗯……那好吧。”然后呢?
妈妈问兰兰,那你今天想干什么呢?你想做时装模特吗?
兰兰开心地跃跃欲试,顺顺利利起床穿好了衣服。
兰兰走进卫生间,看到浴缸,又问:“今天我可以去潜水吗?”
妈妈果断回答:“可以!”,兰兰一边想象着在大海里潜水的情景一边高兴地刷完了牙。
坐到餐桌上了,兰兰又问:“今天我可以像公主一样慢慢的享用很多很多早点吗?”
妈妈还是毫不犹豫地肯定:“可以!”
“今天我可以像小鸟一样飞到很高很高的天上去吗?”
“可以!”
“哎!”“兰兰,收拾好了吗?我们可以一起走吗?”
“收拾好了,可以一起走了!”

“我去上班了!”
“我去上学了!”
会聊天、接话茬儿绝对是每一个妈妈的必备武功。
故事里的妈妈,非常自然而然的顺应了孩子看似不合理的要求,认同了孩子的想入非非。
通过陪着孩子一起畅想这些代表着孩子梦想的有趣事情,既满足了孩子的心理需求,也向孩子内心传递了完整的爱与接纳。
当妈妈,就要会说一套做一套。
你看,妈妈一边是在愉快地陪兰兰开展着各式各样奇妙的幻想;
另一边现实世界里,兰兰的漱口、洗脸、穿衣服和吃早饭这些上学前的准备工作有序进行着,一样也没耽误。最后,母女俩一起按时、而且是开开心心出门了。
这个故事可不是我编出来的,是来自蒲蒲兰绘本馆的绘本《今天,我可以不上学吗?》

你看最后一页兰兰上学的表情多么开心!



爸爸们的世界是上班和下班。
对妈妈来说,只分白班和夜班。
不愧是新出厂的智能产品,娃们的待机时间真的是一代更比一代强。
到了睡觉时间,还想再玩一会儿,各种耍赖磨蹭不想去睡觉,搞不好还会闹情绪。

辛辛苦苦一整天,好不容易回到家,孩子晚睡着一分钟,就意味着老母亲难得的睡前自由时光少一分钟,怎能甘心作罢?

别人家的队友从来不让人失望,这位爸爸有高招:
到了睡觉时间了,宝宝咕哝着,不愿意去洗澡睡觉,不想给爸爸妈妈晚安吻。
“嘿,发牢骚的小家伙。”爸爸说道,
“去给妈妈一个晚安吻好吗?也吻爸爸一个,然后,乖乖洗澡,上床睡觉吧。”
宝宝才不会这么轻松的乖乖就范,被爸爸打断了眼前正在玩的长颈鹿玩具,正烦躁呢:“才不要呢!”宝宝叫道,“我不要吻爸爸!”
宝宝对给爸爸妈妈晚安吻是抗拒的,深层次的心理原因是,晚安吻是睡觉前的仪式,吻完就意味着要睡觉了。
“哦。”爸爸说着,就把宝宝高高举起来,
“那么,像长颈鹿那样吻爸爸,好不好?”
“长颈鹿宝宝可是会给他爸爸一个长长的,高高的吻哦,像这样……”
“才不要呢!”宝宝叫道,“我不要像长颈鹿宝宝那样吻爸爸!”
细心的爸爸一方面呼应了开头宝宝想接着玩长颈鹿玩具的愿望,这是他还不想睡觉的原因,这样一来,就和宝宝此刻还想玩长颈鹿的心理需求连结上了;
另一方面,举高高也是小朋友都喜欢的游戏,想以此来安抚宝宝的情绪。
宝宝还没有从情绪里走出来,还是拒绝了爸爸,爸爸就主动出击先给宝宝一个吻。
“小家伙,”爸爸一边说着,一边把宝宝驮在肩上,走向浴室,
“那么,像小考拉那样吻爸爸,好不好?”
“考拉宝宝可是会给他爸爸一个痒痒的,粘粘的吻哦,就像这样……”
爸爸又一次吻了宝宝,有什么比爸爸的爱更能安抚宝宝呢!
“才不要呢!”熊宝宝叫道,“我不要像考拉宝宝那样吻爸爸!”
“这也不行,那也不行。”爸爸一边说着,一边把宝宝抱进浴缸,
“那么,像小鳄鱼那样吻爸爸,好不好?”
不知不觉,宝宝都开始洗澡了。
虽然嘴上还在拒绝,但宝宝已经笑了。
他已经接受并进入了爸爸的游戏里:“我要吻你”和“我不要”的游戏。
所以他的注意力被带入游戏里了。
这里的“不要”不再只是宝宝的抗议,而是和爸爸继续循环往复的游戏规则,洗澡自然能顺利进行了。“
爸爸又尝试提出了很多宝宝喜欢的小动物的吻,并一次次地吻了宝宝,而宝宝在一次次的“不要”中,释放了不能继续玩耍的郁闷情绪,获得了掌控的乐趣。
最后爸爸把宝宝抱上床,盖好被子,假装失落地准备离开,宝宝大声喊道:“我要亲亲爸爸——还要给爸爸一个大大的,大大的拥抱!
完美!这是绘本《给爸爸的吻》里的故事,看完是不是深受启发?

卢梭说过,世上最没用的教育方法就是讲道理。
可这种方法恰恰是我们大人最热衷的。
大人总希望通过讲道理的方式,改变孩子的行为和想法。
但越小的孩子,越难讲通道理。
结果就是越是给孩子讲道理,孩子越是想挣脱、想抗拒,各种的不配合,造成大人和孩子对峙的难堪局面。
这些主要是因为我们没有找着和孩子建立心灵连结的有效方式。
要和孩子共情,建立心灵联结,就必须用孩子的语言。
而游戏,正是孩子的语言。
“游戏力(Playful Parenting)是基于游戏的一种亲子沟通方式,是建立亲子间深情联结的桥梁。
游戏中所激发的活力,所产生的亲密感,可以缓解父母的压力,随时随地激活孩子天性中的合作与勇气,让父母以孩子的方式进入他们的内心世界。”
——《游戏力》

游戏是孩子探索世界的方式。
它也能帮助他们更有效的理解和接受外界事物,还能帮他们释放情绪,愈合内心的创伤。
游戏的形式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细心的发现孩子的内心需求,并给予足够的尊重。
这是游戏的前提,通过游戏的方式,最终目的是和孩子建立内心深处的情感联结。
在游戏的过程中,孩子充分感受到父母的接纳与爱,那么僵局自然就化解了。
最后, 如果你有一点点喜欢这篇小文,别忘了星标、在看、点赞三连击哦,你的在看,是我的动力!
大姐的碎碎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