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点击顶部蓝色“雷家两姐妹”
2、进到公众号主页后再点击右上角三个点
3、设为星标
感谢您的支持!
“我家最近都开始啃《神奇树屋》了,我看萌萌还在盯绘本,你们阅读的节奏也要跟上啊!”
没错儿,搬来海淀的第一周,即将进入小学一年级的萌小妞被邻居diss了。
原因很简单,从阅读难度来说,她读的内容不够“早”。
但海淀的早,其实是有传统的:
先有“ZP早培”,后有“ZZP早早培”,家有一早,光耀门楣。
读书好像也应该早。
三岁读绘本,
五岁上论语,
八岁就得《三国演义》刷起来,
十岁再不读《哈利波特》就老了……
所以,六岁稚子读文字书是牛,如果还捧着绘本,那就是家有阅读废柴一枚了。
孩子长大,绘本阅读应该被文字阅读所替代吗?
当孩子能早早拿起一本书自己读,是不是远比亲子共读效果好?

咱今天实实在在的说,读好绘本,药不能停。
别说是6岁,就是16、26岁,绘本阅读都应该如喝水一样成为日常,给到孩子们精神的滋养。

绘本是提升孩子语感的绝佳工具
话不多说,上证据!
这本是来自四届凯奖得主尤里·舒利瓦茨的诗意绘本《黎明》:
这本绘本是阿甲老师最喜爱的具有典型东方意蕴的绘本之一。
一字一景,惜字如金。

图文的结合,简直绝配。
绘本受篇幅限制,绘本文字的使用尤其凝练。
文字本身形成的韵律和文字的用词细节,实在是好得很的阅读养分。
常常在这样的文字表达中耳濡目染,孩子文字表达力怎么可能弱?
再来看看这段来自莫言先生绘本中《大风》的场景描写:

这样的文字表达,咱就是说,孩子只要能吸收十之一二,拿下阅读与作文根本就不在话下。
如果你不相信,不妨随意拿起书架上的一本书,看看那些动词,是不是可以替换成其他?
你会发现,大部分绘本都用词精妙,要改换说法,其实难得很。

绘本是提升理解力的直升梯
众所周知,文字量多少和阅读理解的难度从来不是正相关。
要不然,唐诗宋词字少,岂不是最简单易懂啦?
而绘本里的文字,常常有有言外之意,意味深长。
比如,在绘本《苏丹的犀角》里,
故事的结尾说:

其实,故事的言外之意是在说,
希望世界终有一天,人们对于犀牛角不再有买卖,每个犀牛都能带着自己的角,自豪又安然的生活着……
这里的言外之意,孩子们不细细读,反复读,怎么能理解啊?
在《大山的种子》里,
故事的结尾说
大山的种子到底是什么呢?读过的孩子们一定会有自己的理解。
当我们的阅读经历越来越丰厚,我们读过的书都会变成我们去看待、理解世界的一个部分,阅读理解能力自然而然就能不断升级啊!

绘本是提升逻辑力的法宝
有没有发现,绘本读得多了,孩子们会自己猜出情节?
明明翻页还没有完成,但故事的前进方向早就在封面,在前一个对页里用小引子的方式透露了出来,这些小细节啊,被孩子们拿捏得死死的。
比如绘本《吵闹的夜晚》,谁在吵闹呢?封面里早就交代得一清二楚了。

再比如《母鸡萝丝去散步》,这是图画和文字双线结构的故事典型。
光看文字是一个故事,看完图片才能发现故事里的绝妙:

还比如《一个星期一的早上》和《我怎样学习地理》,这些故事里的场景哪些是虚哪些是实,我想只要是读过不少绘本的老朋友们,一眼就能发现了。

《一个星期一的早上》图片里的国王、王后和士兵,真的去了小男孩的家吗?

绘本是孩子的情商提分神器
每个孩子都应该读绘本,且是不间断的阅读。
我常常想,读绘本长大的男孩和女孩们在一起,他们的精神世界会不会宁静祥和很多?
举个例子,我尤其希望更多的男孩子去读宫西达也的恐龙系列。
没错,没有小孩子的眼泪能逃过它的手掌心。
当我们带着喜欢在家舞刀弄剑、哼哼哈黑的小男生读《你看起来很好吃》的时候,孩子们会发现原来,世界上最强大的力量不是成为力量最强者,而是得到爱,而后去爱人。
就像故事里的那只霸王龙一样。
而后,世界上的小孩也会分为两种:
读过的《你看起来很好吃》的,和没读过《你看起来很好吃》的。
我当然也推荐大家读《阿莫的生病日》,故事里流动着阿莫先生和动物园里小动物们的相互照顾的情谊会让孩子们发现:只要有爱和温暖,生病也是好日子。
当我们的孩子们读过很多很多的绘本,你常常会发现他们变成了更温暖更细腻的人。
比如我一个不经意的眼神,常常就会被6岁的孩子萌小妞捕捉到。
她也会更懂得表达爱和善意,时时让我觉得:
她所理解的这个世界的人情世故,都藏在一个个故事里。

孩子的眼界和格局,
藏在他们读过的绘本里
毫无疑问,我们所处的世界是分层的。
格局决定了你看待一件事的高度。
而很多事,只要站得够高,常常就会成为一件小事,或一件好事。
萌萌大概四岁多的时候,我第一次带她去见我的奶奶,很遗憾,是在墓园里。
为了让她不害怕,我提前给她读了《爷爷变成了幽灵》。
她知道了,人即使死亡,也有灵魂,能听到也能看到。
当我们离开墓园的时候,萌萌认真和奶奶的邻居们挥手告别:
你们都住在这里好好的啊,要开开心心的啊。
是的,他没有一点害怕,那些没有被家人遗忘的人们以另一种方式活着。
另一次感动,是来自带萌萌去八大处游玩,途径庙宇,我们进去拜佛。
她看着我,有样学样的虔诚许愿:
事后我问她,你许了哪几个愿望,她大大方方的和我说,有三个:
第一个,他许愿希望门口的神像也有蒲团,因为观音菩萨是坐着的,门口的神像站久了会累。
我知道,这个想法一定是因为我之前给他读了《小石狮》,他才会想到这一点。
第二个,她许愿希望菩萨能有一个电话,这样人们就不用都跑这么远才能和菩萨说心里话了。
因为有些人可能不方便出门,那他们就没办法许愿了。这个想法是不是因为我给他读了《安的种子》或者其他哪本书呢?我并不能知道。
佛讲普渡众生,我们总是祈祷自己的家人康健、事业顺遂,但在孩子的眼里,反而更能忘我而见众生。
多理解,常宽容,这是常读绘本的孩子们共有的特质。
他们在故事里汲取的信与爱,纯与善,就是他们看待世界的格局,也是他们不再被蝇营狗苟的小事所累,成为人间小太阳的重要因素。
说了这么多,我只想说:如果6岁的孩子愿意和父母团做在一起读绘本,简直是应该放鞭炮庆祝的大好事!这说明她对故事里的大千世界还充满了向往和好奇。
我更想站在帝国大厦顶层拿着大喇叭给大家喊出一句话:
陪着孩子读绘本,要读就读一辈子~
直到生命的完结,直到宇宙的尽头,那些我们可以阅读的美,应该要懂得的道理,都藏在大大小小的深深浅浅的这些绘本里。
而在孩子的阅读旅程中,咱们父母退场的时间可以晚一点,再晚一点。
父母和孩子一起读过的每一本书,都会成为双方彼此的精神密码。
让我们更懂得对方,也让我们彼此更相爱,更相像。
大姐碎碎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