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教育那个被妈妈无数次说“你只要...

那个被妈妈无数次说“你只要认真学习就好”的女孩,永远的离开了


那个被妈妈无数次说“你只要认真学习就好”的女孩,永远的离开了


今天听到了一件当妈以后不能听的事:


在疫情期间,北京一个高三的女孩,跳楼自杀。


这当然是一条旧闻,但由去年当高三班主任老师的大学闺蜜告诉我,心里依然是痛极了。


18岁的花样年纪,选择放弃生命,对父母的打击,无疑是毁灭性的。


她跟我说,其实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是很关心的,女孩儿内向,平时也乖巧。


相比很多考二代,女孩儿一家子是老北京。


父母双方都是独生子女,姥姥姥爷说,给乖孙女备下了一套房;


爷爷奶奶也说,房子车子都轮不到爸妈给准备。


妈妈在家全职照顾孩子,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


“家里也不缺钱,我就想要她认真学习。”


那个被妈妈无数次说“你只要认真学习就好”的女孩,永远的离开了


闺蜜还和我说,其实,现在很多北京的在校高中生,他们并不快乐。


他们之中的很多父母,都只需要孩子认真学习,而已。


但,只要认真学习,这个要求对孩子来说低吗?

我们的孩子,为什么要拼命学习?


含着金钥匙出生,还需要靠学习改变命运吗?


那个被妈妈无数次说“你只要认真学习就好”的女孩,永远的离开了


在学习这件事上,我和大姐从小其实没有要老爸老妈操过什么心。


姐姐在学习方面是台永动机:


自动查缺补漏,自我要求极高,永远动力满满。


我倒是常常偷奸耍滑,偷偷看电视、看小说都是常有的事。


但其实,自己偷过的懒还是会自己找补回来。


我们从来有一种信念感:学生搞好学习是理所当然的事。


仔细想想,到底为什么会这么拼,发自内心的动力是什么?


是想要逃离小镇妇女的命运?

并不是。


从小父母灌输给我们的人生目标,并不是成为贤妻良母,而是自信自强自立。


是想要获得更好的物质生活?


也不是。


家里虽不富裕,却也小康。


最重要一家子老师和学生,十几年作息生活都整整齐齐,彼此连午饭都会在一起。


真正让我和姐姐拼命加油学习的,是我们看到了父母的努力。


关上房门,他们小声商量要不要用刚存下的一些钱带我们去旅行;


上桌吃饭,一大碗筒子骨汤,他俩都说不喜欢吃骨髓但我们吃完又再反复吸一吸残渣;


年年说累,年年报名当高三班主任的老妈;


早早戒烟又因为工作压力大拧紧了眉毛又开始抽烟的老爸。


那个被妈妈无数次说“你只要认真学习就好”的女孩,永远的离开了

摄于东直门,气温零下的北京,这些拼命努力的人也定是宝贝们的父母


当父母竭尽全力的想要给我们更好生活,我俩都看在眼里。


所以,清晨叫醒我们的,不是梦想,也不是欲望,是不舍和不忍让父母失望。


那个被妈妈无数次说“你只要认真学习就好”的女孩,永远的离开了


稀缺是幸福感的关键。


但现在什么都不缺的孩子来说,已经不能旗帜鲜明的体会这种感觉了。


那个走上了绝路的孩子,看到生活富足,她是不是在想:


爸爸妈妈的生活里,除了我,都是完美的。


她并不知道,为什么一定要努力学习。


她也大概也没有真正体会到学习本身的乐趣。


当然,除了对父母的回馈,我们也在潜移默化的被读书改变。


学习本身快乐吗?


大部分时候,是枯燥的。


但真的会有快乐,这种快乐并不一定源于考试分数的反馈。


大姐是个吃苦型天才。


她喜欢刷题升级打怪的满足感,用她的话说,分析自己的弱项,然后做完无数题把某个单项补起来,这种成就感真的不要太爽!


那个被妈妈无数次说“你只要认真学习就好”的女孩,永远的离开了


相比大姐,我更厉害,属于偷懒奇才。


为了偷懒,我的脑洞总是开的很大。


比如记单词的时候,


peep这个单词有“偷窥”的意思。


仔细看,这个单词的样子p像不像一个单筒望远镜?


俩单筒望远镜中间夹着ee,像不像是两只眼睛?


用望远镜偷瞄,就是偷窥啊?


这样记是不是轻松多了?


记地理的时候,


黑色金属有三种:铁、铬、锰,你怎么记?


使用谐音梗啊!


读快一点,像不像“铁—哥—们”,这么记哪里会忘记啊?


除了学习过程中一些小乐子,对学科的钻研也是其乐无穷的。


大姐研究生学的绘本应用于儿童教育,直到毕业很久,我们聊到绘本,完全停不下来。


当然,你们肯定已经发现……一聊到绘本,大姐的文章长度就严重超标。


我有一位表哥,学的土木工程,在外人看来,性格有些木讷。


但每次聊到自己的专长,简直就是两眼放光。


其实,小时候见识过他眼里的那种光,我才会相信,我也能找到照亮自己生活的灯芯。


北大教授郑也夫说过,厌学是心灵的癌症。

长期的厌学,甚至会导致孩子厌世。


学习里本身的乐趣到哪里去了?


很可能,是孩子在功利性学习里被麻木了,在多次学习效果的挫败感中磨灭了。


孩子真正的学习内驱力,只能源于热爱。


如果,一个家庭正处在生活都很不轻松的阶段:


揭露真相,生活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


相比兴趣而言,欲望、愤怒、绝地反击,这些更激烈和残酷的感受,可能是更好的老师。


那个被妈妈无数次说“你只要认真学习就好”的女孩,永远的离开了

《三十而已》剧照


如果,生存本身已经不再成为问题。


那试着让孩子找到一处真正的热爱。


给他多一些对热爱事物的自由。


在那一份自由里,包藏着他对生活和世界的期待。


持续的、自由的热爱,在热爱中自我肯定,让孩子得到正向激励:


喜欢—努力—回报—更喜欢—创新—丰厚的回报。


当然,如果所有的表达都不能在孩子的心里激起水花,那不妨,先停下来。


孩子总会有不想出发的时候,有想要停下来的时候。


这时候最动人的,不是喊加油,而是陪着孩子停下来,想一想为什么要出发。


回想我和大姐小时候,我们特别感谢的,其实是父母的默默付出。


他们总是什么都不说,但是我们都知道。


但周围更多的父母,常常会把自己的付出和牺牲反复说出来:


“我都是为了你好”


“为了你,我都没有了自己的生活!”


请不要低估孩子的观察力和感知力,他们都懂,也别高估刻意感动能带来的情感能量,当付出变成变相的交换,孩子也会知道。


这也是我自己为人母,最慎重的一点——


我们有什么资格,去掌控另一个全新的,充满创造力的,丰盈而美好的生命呢?


我们能做的,也许更多的还是陪伴,尊重,和支持吧!


斯科特·派克在《少有人走的路》一书中写道:


我是个有价值的人——有了这样宝贵的认知,便构成了健全心理的基本前提,也是自律的根基。它直接来源于父母的爱。


我实在不知道,当文章开头的女孩决心离开世界的时候,她心里已经绝望过多少次。


这个吵吵闹闹又空空荡荡的世界对她来说,居然一点没有了一丁点的吸引力。


二姐的碎碎念

胖萌明年就要上小学了,我心里忐忑得很。


害怕没做好幼小衔接,她失去自信心;


又害怕提前学,上学以后再学,失去了兴趣。


想来想去,我打算在萌上学前带她做这几件事:


去一次清华和北大,感受学校氛围,看一看这里各种各样的学院和专业;


去见一位长辈(闺蜜老公,献身航天事业的清华博士),让她看看征服了学习,又被学术征服的人会怎么样去描绘学习的魅力;


当然,我并不指望她成为学霸,痴迷学习。


我们的世界本就是很多面的。


但不论哪一种,都会看到美丽的风景,也会伴有前行的动力。


相比任何一种催促着让孩子向前跑,我们真的应该帮他一起找到,他们甘愿欣赏一辈子的美景啊!

那个被妈妈无数次说“你只要认真学习就好”的女孩,永远的离开了

球分享

球点赞

球在看

雷家两姐妹
雷家两姐妹
名校毕业、混迹出版圈多年的互掐亲姐俩,又有了6岁胖萌和2岁憨田小姐俩。加入我们的姐妹趴,把出版圈内人的私藏童书和育儿日常掰开了揉碎了和你分享。我们提供0-12岁有趣有料有温度的教育新知|童书书单,让当妈的生活不慌不忙、有酒有诗。 公号:雷家两姐妹 微信号:Reading_girls
RELATED ARTICLES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