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听到了一件当妈以后不能听的事:
在疫情期间,北京一个高三的女孩,跳楼自杀。
这当然是一条旧闻,但由去年当高三班主任老师的大学闺蜜告诉我,心里依然是痛极了。
18岁的花样年纪,选择放弃生命,对父母的打击,无疑是毁灭性的。
她跟我说,其实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是很关心的,女孩儿内向,平时也乖巧。
相比很多考二代,女孩儿一家子是老北京。
父母双方都是独生子女,姥姥姥爷说,给乖孙女备下了一套房;
爷爷奶奶也说,房子车子都轮不到爸妈给准备。
妈妈在家全职照顾孩子,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
“家里也不缺钱,我就想要她认真学习。”

闺蜜还和我说,其实,现在很多北京的在校高中生,他们并不快乐。
他们之中的很多父母,都只需要孩子认真学习,而已。
但,只要认真学习,这个要求对孩子来说低吗?
我们的孩子,为什么要拼命学习?
含着金钥匙出生,还需要靠学习改变命运吗?

在学习这件事上,我和大姐从小其实没有要老爸老妈操过什么心。
姐姐在学习方面是台永动机:
自动查缺补漏,自我要求极高,永远动力满满。
我倒是常常偷奸耍滑,偷偷看电视、看小说都是常有的事。
但其实,自己偷过的懒还是会自己找补回来。
我们从来有一种信念感:学生搞好学习是理所当然的事。
仔细想想,到底为什么会这么拼,发自内心的动力是什么?
是想要逃离小镇妇女的命运?
并不是。
从小父母灌输给我们的人生目标,并不是成为贤妻良母,而是自信自强自立。
是想要获得更好的物质生活?
也不是。
家里虽不富裕,却也小康。
最重要一家子老师和学生,十几年作息生活都整整齐齐,彼此连午饭都会在一起。
真正让我和姐姐拼命加油学习的,是我们看到了父母的努力。
关上房门,他们小声商量要不要用刚存下的一些钱带我们去旅行;
上桌吃饭,一大碗筒子骨汤,他俩都说不喜欢吃骨髓但我们吃完又再反复吸一吸残渣;
年年说累,年年报名当高三班主任的老妈;
早早戒烟又因为工作压力大拧紧了眉毛又开始抽烟的老爸。

摄于东直门,气温零下的北京,这些拼命努力的人也定是宝贝们的父母
当父母竭尽全力的想要给我们更好生活,我俩都看在眼里。
所以,清晨叫醒我们的,不是梦想,也不是欲望,是不舍和不忍让父母失望。

稀缺是幸福感的关键。
但现在什么都不缺的孩子来说,已经不能旗帜鲜明的体会这种感觉了。
那个走上了绝路的孩子,看到生活富足,她是不是在想:
爸爸妈妈的生活里,除了我,都是完美的。
她并不知道,为什么一定要努力学习。
她也大概也没有真正体会到学习本身的乐趣。
当然,除了对父母的回馈,我们也在潜移默化的被读书改变。
学习本身快乐吗?
大部分时候,是枯燥的。
但真的会有快乐,这种快乐并不一定源于考试分数的反馈。
大姐是个吃苦型天才。
她喜欢刷题升级打怪的满足感,用她的话说,分析自己的弱项,然后做完无数题把某个单项补起来,这种成就感真的不要太爽!

相比大姐,我更厉害,属于偷懒奇才。
为了偷懒,我的脑洞总是开的很大。
比如记单词的时候,
peep这个单词有“偷窥”的意思。
仔细看,这个单词的样子p像不像一个单筒望远镜?
俩单筒望远镜中间夹着ee,像不像是两只眼睛?
用望远镜偷瞄,就是偷窥啊?
这样记是不是轻松多了?
记地理的时候,
黑色金属有三种:铁、铬、锰,你怎么记?
使用谐音梗啊!
读快一点,像不像“铁—哥—们”,这么记哪里会忘记啊?
除了学习过程中一些小乐子,对学科的钻研也是其乐无穷的。
大姐研究生学的绘本应用于儿童教育,直到毕业很久,我们聊到绘本,完全停不下来。
当然,你们肯定已经发现……一聊到绘本,大姐的文章长度就严重超标。
我有一位表哥,学的土木工程,在外人看来,性格有些木讷。
但每次聊到自己的专长,简直就是两眼放光。
其实,小时候见识过他眼里的那种光,我才会相信,我也能找到照亮自己生活的灯芯。
北大教授郑也夫说过,厌学是心灵的癌症。
长期的厌学,甚至会导致孩子厌世。
学习里本身的乐趣到哪里去了?
很可能,是孩子在功利性学习里被麻木了,在多次学习效果的挫败感中磨灭了。
孩子真正的学习内驱力,只能源于热爱。
如果,一个家庭正处在生活都很不轻松的阶段:
揭露真相,生活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
相比兴趣而言,欲望、愤怒、绝地反击,这些更激烈和残酷的感受,可能是更好的老师。

《三十而已》剧照
如果,生存本身已经不再成为问题。
那试着让孩子找到一处真正的热爱。
给他多一些对热爱事物的自由。
在那一份自由里,包藏着他对生活和世界的期待。
持续的、自由的热爱,在热爱中自我肯定,让孩子得到正向激励:
喜欢—努力—回报—更喜欢—创新—丰厚的回报。
当然,如果所有的表达都不能在孩子的心里激起水花,那不妨,先停下来。
孩子总会有不想出发的时候,有想要停下来的时候。
这时候最动人的,不是喊加油,而是陪着孩子停下来,想一想为什么要出发。
回想我和大姐小时候,我们特别感谢的,其实是父母的默默付出。
他们总是什么都不说,但是我们都知道。
但周围更多的父母,常常会把自己的付出和牺牲反复说出来:
“我都是为了你好”
“为了你,我都没有了自己的生活!”
请不要低估孩子的观察力和感知力,他们都懂,也别高估刻意感动能带来的情感能量,当付出变成变相的交换,孩子也会知道。
这也是我自己为人母,最慎重的一点——
我们有什么资格,去掌控另一个全新的,充满创造力的,丰盈而美好的生命呢?
我们能做的,也许更多的还是陪伴,尊重,和支持吧!
斯科特·派克在《少有人走的路》一书中写道:
我是个有价值的人——有了这样宝贵的认知,便构成了健全心理的基本前提,也是自律的根基。它直接来源于父母的爱。
我实在不知道,当文章开头的女孩决心离开世界的时候,她心里已经绝望过多少次。
这个吵吵闹闹又空空荡荡的世界对她来说,居然一点没有了一丁点的吸引力。
二姐的碎碎念

球分享
球点赞
球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