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日荐读:
《不被定义》,高琳著,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博集天卷出品,2023年出版
主编导读

许多年前,在学校门口的租书小店看过一本叫《资本女人》的书,内容无非是复制黏贴各个领域优秀女性的故事,像惠普公司CEO菲奥莉娜,打工女皇吴士宏,至今还记得书中写到的,新闻主播吴小莉在等待朋友时看到酒店前喷泉的感悟:人生就像喷泉,你必须要有不断的动力才能往上喷,不然就会下坠。
许多年过去了,生活有奋斗,但也有更多的“我不敢”的内心退缩,以及外界觉得“我不行”的失落打击,当看到高管教练高琳的这本《不被定义》里,“做个有野心的女人”时,仿佛触碰到了20前年那颗被启蒙的内心。
当内心真正做到不被限制,不被束缚时,是否可以活得更自在,更轻盈,更爱自己?

对于身外之事,我们能张口就来很多道理和劝诫:不要被外界影响啦,不要在意别人的想法,不要为不值得的人和事生气,等等,但在自己身上,要真正做到知行合一,还是有漫长的路要走。
就像书里所说的:我没有自己期望的那么好,但也一定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差,我们每个人,都有寻找自己的路要走。
|路路

做个有野心的人
想象下这样一个场景,当老板和你谈话,希望你成为更高级别的负责人时,你会怎么回答呢?
身为女性的我们,回答方式很可能是:谢谢老板对我的肯定,我也不确定是否有这样的能力,但可以试试看。
此时,我们内心的忐忑很可能要大于对这个职位的渴望:我真的可以吗?
甚至也会觉得,专注于自己的业务就好,涉及与领导打交道,权力之争,都是太过麻烦和累心的事,不如不参与这个游戏。
怀有这样的想法,大都是我们对权力的理解不够。对于这一经常和心机、向上爬等联系起来的词语,书中这样理解道:
权力,是你在别人的故事中扮演的角色。
一旦成为带领团队的角色,就要从关注自己到关注他人,从关注事到关注人,目标就是让自己的团队成为英雄。
这样来思考权力,它是不是没有那么厚黑和复杂了呢?

经常觉得自己不够好
还是以上面的场景为例,当受到领导提拔时,是不是内心会怀疑:自己行不行呢,我要是做得不好怎么办?
要战胜这个心理杂念,首先是把“我行吗”换成“我愿意吗?”

在第一次录公号视频《张幼仪:安之如仪》时,我和合作伙伴本来的计划是我写好文案,她找人来制作,后来她建议我试试自己出镜。当意识到自己也愿意做这件事时,第一个视频就这样出来了。
你看,就是这样的一念之差,改变了我们的行动方向。
所以,今后当面临新的挑战时,可以把“我行吗”换成“我愿意吗?”如果确定自己有意愿,接下来的问题就会变成我将如何去做,而不是质疑自己行不行。
其次,把“这件事我做得不够好”和“我不够好”分开,我做了一件糟糕的“事”,但不代表整个“人”都是错的,丢掉否定自我的羞耻感。

停止内心戏
汇报工作时,领导提出质疑,心里就会打鼓:领导是不是不满意我的工作呢?甚至“浮想联翩”:老板是不是不喜欢我这个人?
而同样在场的同事很可能只是觉得,老板对你的工作有疑问,并没有任何对你的负面评价啊。甚至很有可能,他根本没注意到老板的提问。


你看,在自己心里无比重要的事情,在别人眼里并没有什么。减少内心戏的关键在于,如何正确地看待自我,接纳自我。
首先要克服“以自我为中心”的认知偏差——认为自己的一言一行总会被别人注意到,自己犯了错,别人看自己的眼光都带着鄙夷。
实际上,别人有别人的事,根本不是特别注意你。
其次,拆解内心戏的真实想法,分析问题出在哪里,用自我对话的方式,将消极思维转变为积极思维。
比如同事没有及时回复你的信息,可以问问自己:是不是因为今天同事没回你微信不开心?然后,再像朋友一样安慰自己:哦,是这样的。不过有没有可能是因为他在忙呢?

为他人假设一个善意的动机,可以省掉很多不必要的内心戏。

重视情绪信号
情绪之所以被妖魔化,是因为很多人都认为“情绪”一定是负面的。但每一种负面情绪背后,都有其正面意义。
当出现愤怒、生气等负面情绪时,我们可以先给自己6秒钟时间缓解情绪,而后看到情绪背后的问题,将其化解,也就是管理情绪。
管理情绪,是让情绪的能量朝着你期望的方向流动,并且在这个过程中让自己从低能的状态转换成高能的状态。

情绪问题中,有一个ABC理论,即A是事件,B是想法,C是行为后果。管理情绪的关键是我们如何合理地解读B,有没有绝对化、过分概括B。
和文中一样,曾经有次部门人员的流动,让我感到非常生气和伤心。我为本该同甘共苦时对方的离去感到气愤,但我一直没明白自己的心结在哪里,困在负面情绪里了很长一段时间。
现在我才觉察到,对方的离去是A,在我对B的解读中,这是背叛和耻辱:我不是一个值得追随的领导。这样的想法显然是不客观的,就算你不是对方心中的好领导,那也承认现实,继续努力就好。但当时的我没有明白,产生了不良的情绪结果C。


最深一层,还有工作不易的孤独感,想到这里,我们可以在内心狠狠地抱抱自己:你也真的很不容易,也很棒!
从“生气”到“委屈”到“羞耻”再到“孤独”,最后到“接纳”,从对他人的愤怒和对自己的苛责,到放下怨气,在对情绪的探索中,我们看到自己和他人。
终其一生,我们都在探求自己,寻找自己,想要过一个对得起自己的人生,成为不被外界定义、不被外在限制的自己。
那么,就随心生长,与时间为伴,让这个独一无二的自己更自在,更闪闪发光!

今日主编:路路,热爱阅读,关注女性成长、女性故事。
谢谢阅读。欢迎留言交流你喜欢的女性作家或女性故事,感谢转发分享~
Read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