鸣禽使用一套称为鸣管的专门的发声系统来学习并表演鸣唱。这是其他动物所不具备的独具一格的能力。在世界上10000多种鸟类中,几乎一半的鸟类都成功地进化出了这一能力,包括莺科、鸫科和雀科的鸟类。而其他绝大多数非鸣禽发出的声音都是本能的,而非后天习得。
(鸣管是位于气管和支气管之间分支点上的发音盒,包含唇状的振动组织,能够通过独立的肌肉控制同时发出两种声音)。
对于一只鸟来说,唱歌似乎是非常吃力不讨好的举动。它既耗费体力,又时刻在提醒掠食者,暴露自己。那么为什么鸟儿会唱歌呢?有证据表明,在某种程度上,这是为了宣示和保卫他们的领地。研究还表明,歌曲在吸引和打动潜在伴侣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优美高亢的鸣唱可能预示着歌手的整体健康。和人类一样,唱歌常常是用来炫耀自己。
为什么有些鸟的声音被称为歌唱(songs),而另一些鸟的声音被称为鸣叫(calls)呢?通常来说,歌唱被定义为一种相对结构化的发声,在吸引配偶或保卫领地的同时产生。而鸣叫往往是短促的,节奏较低的声音,用来传达附近的威胁或个人的位置。每一个物种和个体都有各种各样的歌声和叫声,它们在不同的背景下共同构成了自己独特的曲目。虽然鸣叫和歌声之间的区别并不总是很清楚,但这并不妨碍我们竖起耳朵去探索和欣赏大自然这一美妙声音。
红尾水鸲(Rhyacornis fuliginosus)
摄影: 刘建国
当你听到一只鸟在唱歌时,这很可能是一只雄性鸟。在温带地区,大多数雌性鸣禽只能发出较短、较简单的叫声,而雄性则会发出我们认为是歌声的更长、更复杂的叫声。但在热带地区情况却有所不同,那里的雌性通常唱歌,也有许多物种能够表演雌雄二重唱。
鸟类的鸣管功能强大——例如,北美红雀(Cardinalis cardinalis)能够在十分之一秒内扫过比钢琴键盘上更多的音符。因为鸣管的每一个分支都是单独控制的,北美红雀可以从鸣管的一边开始它的扫音,无缝地切换到另一边,而不必停下来换气,这足以让世界各地的人类歌唱家心生嫉妒。
北美红雀(Cardinalis cardinalis)
摄影: 刘建国
与人类不同的是,鸟类使用鸣管发出声音,鸣管是气管分裂成两个支气管的器官。在鸣禽中,鸣管的每一边都是独立控制的,允许鸟类同时发出两个不相关的音高。有些鸟类甚至能够同时唱起上升和下降的音符,比如棕林鸫(hylocichlamustelia)发出的最后的颤音。人类歌唱家对此只能仰望。
棕林鸫(hylocichlamustelia)
摄影: Corey Hayes
有些鸟在雏鸟阶段就知道它们成年后会如何歌唱,但真正的鸣禽必须通过学习才能掌握如何有效地交流。鸣禽在巢中就已开始学习,雏鸟听到成年鸟在它们周围唱歌,这一阶段被称为“关键时期”。成为幼鸟之后,他们尝试复制这些歌曲,直到它们与老师的歌曲相匹配。有些鸣禽,如鸫科和嘲鸫科鸟类,甚至可以学习模仿其他物种如青蛙、猫,甚至汽车报警器的声音。
正如人类有地域口音一样,一些鸟类也会发展出独特的、特定于区域的方言。当同一物种的种群被诸如山脉、水体或不合适的栖息地的延伸等地理特征所隔离时,往往会出现这种唱歌上的变异。然后,这些当地方言被传给下一代雏鸟,它们会听到它们的父亲和其他当地雄鸟正在唱的歌。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一个地区的鸟的声音和另一座山上的鸟会完全不同。
鸟儿常常在破晓时分起床,唱出它们的心声,加入黎明的合唱。但是为什么许多物种在黎明时的歌唱比在一天中的任何其他时间都更强烈呢?许多在黎明时听到的歌被认为是雄性鸟类为了保护自己的领地和配偶而发出的警告。尽管黎明合唱在鸟类生活的任何地方都是一种常见的现象,但实际上人们对鸟类为什么在这么早就集中精力倾力歌唱的原因知之甚少。
莺鹪鹩(Troglodytes aedon)
摄影: Chris Henry
双色树燕(Tachycineta bicolor)
摄影: 刘建国
普通朱雀(Carpodacus erythrinus)
摄影: 刘建国
黄腹山鹪莺(Prinia flaviventris)
摄影: 刘建国
白眉姬鹟(Ficedula zanthopygia)
摄影: 刘建国
红尾水鸲(Rhyacornis fuliginosus)
摄影: 刘建国
东方大苇莺(Acrocephalus orientalis)
摄影: 刘建国
部分资料摘译自康奈尔大学<鸟类学院>
原作者: Mya Thompson & Annalyse Moskel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