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点击顶部蓝色“雷家两姐妹”
2、进到公众号主页后再点击右上角三个点
3、设为星标
感谢您的支持!
昨天早上,收到闺蜜消息,他们隔壁小区好几栋楼的居民要被安排到张家口集中隔离了!
因为隔壁小区停不下,一辆辆转运的大巴车排成长队就停在她家楼下,特别显眼。

她已经开始收拾行李,以防万一。而她家离我家也就只有5公里了。
虽然YQ已经3年了,但我第一次感受到,它离我这么近了。
小田每天都有很多为什么:
1. 全家大人为什么每天早上都要出门去做核酸检查?
2. 说好的五一以后去上幼儿园,为什么上不了了?
3. 为什么出门就一定要戴口罩呢?
4. 快递叔叔为什么不能来送快递了,为什么要在小区门口等呢?
小田是疫情以后出生的宝宝,为了保护她对童年的美好记忆,我和田爸一直在通过自己的努力,尽可能营造一个让小田感受不到疫情存在的“小环境”:
只要她不愿意,从不强迫她带口罩,毕竟太小了,怕她呼吸不顺畅;
只要形势稍为稳定一些,我们就会带小田出去走走看看。
15个月小田就去了西双版纳和三亚了。
在家也是每周末必会带她出去户外。
但现在,随着海淀区陆续被封控的社区离自家越来越近,已经不得不让她面对现实了:
现在无论是上下楼坐电梯,还是外出遛弯,我们只能要求小田必须要戴口罩。
刚开始强迫她戴口罩时,她总会情绪崩溃,大哭大闹。好不容易把口罩给戴上,她又一把抓下来。
但疫情已经成为了小田童年的一部分,她必须接受了;
更担心的是,万一不幸中招,要被拉去集中隔离,这对小田将是巨大的挑战。
如果这一切真的发生了,能做的也只能去面对,去适应。
毕竟没有人能一辈子都顺心如意,能够在不如意的时候,正确处理自己的情绪,继续寻找生活中的美好是一种坚韧的品质,需要从小培养。
于是借着让小田戴口罩这个事,大姐尝试了一次在疫情下培养小田逆商的家庭教育小实践。

首先,把真实的情况告诉小田。
我详细地告诉她,我们身边出现了一种非常厉害的病毒,一旦感染上就会生病发烧。我们戴口罩就是为了保护好自己,不感染上这个病毒。

其次,去了解小田对戴口罩强烈抵触的深层原因。
经过耐心询问,小田告诉我,每次去医院给她打针的人都戴口罩,打针很疼,所以她讨厌戴口罩。
然后,帮助小田处理这个情绪。
我告诉小田,如果不带口罩,一旦感染了病毒,不仅自己生病发烧身体难受,要去医院打针,还会被拉走隔离,到时候小田就有可能要跟爸爸妈妈分开了。
戴口罩虽然令人讨厌,但是这也保护了我们的健康,更保护了我们一家人不用分离。
最后我问小田,“如果你能够稍稍忍受戴口罩的难受感觉,就不用担心会跟爸爸妈妈分开了,你愿意吗?”
小田想了想后说“愿意。”
现在小田不仅能乖乖地戴口罩,戴完后还会主动跟大姐说:“戴口罩就可以不用跟爸爸妈妈分开了“。
有时候见到田爸出门忘带口罩,她甚至还会主动提醒:“爸爸,要带口罩呀。“

看到小田曾经因为戴口罩而一度情绪沮丧、烦躁不安,到后来逐渐克服对口罩的恐惧心理,养成了戴口罩的习惯并恢复到以前积极乐观的样子,大姐深深感到,逆商培养真是家庭教育中不能缺少的一环。

什么是逆商
逆商,是美国著名作家、白宫知名商业顾问保罗•史托兹(Paul Stoltz)提出的逆境商数(Adversity Quotient,简称AQ)。

逆商是一个人面对逆境、挫折时的心理状态和应变能力,是衡量个人在社会生活中忍受逆境、战胜逆境的素质标准。
1
高逆商的表现
逆商高的人无论境遇多么糟糕,都不会一味地把不好的事情放大或灾难化,而是总能透过一切消极因素,看到积极的一面,从中发现自己能掌控的点,坚信自己能控制局面,同时采取行动防止逆境恶化,并将逆境持续时间缩到最短,最终反败为胜。

“松下电器“创始人、”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幼时家境贫寒,只上了几年学。
为了养家糊口,到电器公司求职,但他矮小瘦弱,穿得又脏又破。
人事主管见了他后就婉拒道:”我们现在不缺人,你一个月之后再来看看吧。“
很多“聪明人“都知道其实这就是被拒了,看似另寻他路才是明智之举。
然而松下幸之助一个月后又去了,负责人再次推脱有事,一来二去,主管只好坦言:“你这么脏进不了我们公司。“
于是,他回去借钱买了一身像样的衣服又去面试了。
这次,主管说:“关于电器方面的知识,你知道得太少了,我们不能要你。“
两个月后,松下幸之助再次出现在主管面前,那时他已学会了很多电器方面的知识,他说:“您看我哪方面还不行,我一项项弥补。“
就这样,松下幸之助得到了这份来之不易的工作,开启了他在电器事业上的征程。
2
低逆商的表现
逆商低的人一旦遭受挫折,就会不由自主地无限放大自己的挫败感,把一件事的受挫扩大成整个人生的失败,把一时的受挫想象成以后永远都不能翻身。
遇到困难要么轻易放弃,要么放任不利事态继续发展,长期沉浸在失败所带来的焦虑、痛苦情绪中难以自拔。极端的时候,甚至连活下去的勇气都会丧失。
3
逆商的高低决定了不同的人生结局
正如罗曼罗兰所说:
“失败可以锻炼一般优秀的人物:它挑出一批心灵,把纯洁的和强壮的放在一边,使它们变得更纯洁、更强壮;但它同时让其余的心灵加速堕落,或是斩断它们飞跃的力量。”
逆境是天才的进身之阶,信徒的洗礼之水,能人的无价之宝,弱者的无底深渊!
逆商高的人在面对困难时往往能表现出一种非凡的勇气和毅力,努力奋争,百折不挠 ,最终实现自己的梦想。
再来想想那些不顾父母的辛勤养育,因为一点小挫折就自杀的年轻生命,多么令人扼腕叹息!
逆商的高低,甚至超过智商和情商,成为了青少年们人生走向的最大变量。


逆商教育怎么做?
很多家长以为,挫折教育就是让孩子从小多吃些苦头,不能让他们过得太顺,于是隔三岔五就要敲打敲打孩子。以为这样就可以从小培养孩子的耐挫能力,孩子长大后再遇到困难就会坚强了。
其实不然。
这样做的结果反而会使孩子在逆境中更脆弱、更容易放弃,因为他们没有安全感,没有自信。
真正的挫折教育,是教孩子如何去面对和解决挫折,而不是用挫折来教育孩子。
在教孩子如何去面对和解决挫折方面,Facebook首席运营官雪梨•桑德伯格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2016年毕业典礼演讲中,分享的自己在丈夫突然离世后是如何走出艰难的,对我们正确地培养孩子逆商有很大借鉴意义。

2015年,雪梨的丈夫在健身时突发心梗去世。
失去丈夫后她一度觉得自己整个人生都毁了。
为了孩子和所有深爱她的亲人,她从苦难中再次振作。
她在这段人生经历中获得的对生命的几点感悟恰恰是我们正确培养孩子逆商的要点。
首先,我们要让孩子知道,很多时候让我们陷入逆境的原因并不是我们自己造成的,更不是我们所能控制的,所以在逆境中要学会和自己和解,接受处于逆境的现实,而不要陷于无意义的自责。
比如雪梨,在丈夫刚离世的一段时间里,她每天都责问自己,我本来可以做些什么的,那样也许他就不会死了。
后来她理智地接受了自己根本无法阻止丈夫因冠心病突发而离世这一事实。
她告诉自己,丈夫的医生们都没有发现他的冠心病,而她是学经济学的,又怎么可能发现呢?
像“如果我当初XXX,现在就不会XXX“的自责思维模式,只会让我们停留在过去,而无法前进,只有停止埋怨自己才能让我们着眼于未来。
其次,我们要让孩子知道,逆境中的困难并不会把生活中所有的美好都摧毁。
雪梨认识到,丈夫离世虽然是一个悲剧,但这个悲剧并没有摧毁她生活的全部,生活中还有多事情是值得她感恩的。
比如,很多人在失去伴侣后,往往会陷入财务危机。
许多单身母亲和父亲必须为生存而不懈奋斗,繁忙的工作往往不允许他们有足够时间去照顾孩子。
但是雪梨有经济保障,有时间照顾孩子,还有一份很好的工作。
这些都是她比别人幸运,值得感恩的。
最后,我们要让孩子知道,在逆境中感受到的悲伤、痛苦不会永远存在,时间会治愈它们,只要我们能直面自己的悲伤和痛苦。
在丈夫刚离世的几个月里,雪梨觉得无论自己做什么,都感觉那令人窒息的悲伤将永远伴随着她。
而且她越觉得悲伤会无限期存在,就越想逃避自己的悲伤,然后就会为了逃避自己的悲伤而感到悲伤。这样就陷入负面感情的漩涡而无法自拔。
雪梨最终选择接受自己悲伤的感情,并告诉自己这种悲伤的感情并不会永远持续下去,认识到这一点,她就有勇气直面自己悲伤的感情,并从悲伤中走出来。
为了从悲伤中恢复过来,她尝试着想象,事情原本可能更糟糕,比如她丈夫不是在自己健身时而是在开车带孩子们外出时突发心脏病。
意识到这一点的那一瞬,她很强烈地感激家里的其他人都还安然无事地活着。
这种感激之情在那一瞬间超越了她心中的苦楚。
最后要特别强调的是,培养逆商最重要的方法莫过于爱和沟通。
良好的亲子关系,是孩子战胜一切挫折的坚强后盾。
只有一个孩子知道爸爸妈妈对他的爱是无条件的,他才会感受到安全,在安全的环境里,他才能够专心的去追寻自己的梦想,因为他知道,不论他做的好不好,能不能够实现梦想,爸爸妈妈都会无条件的爱他,包容她,支持他。
在他心无旁骛的去追逐自己梦想的过程中,他会锚定自己的人生目标,找到了属于自己生命的价值感,发现自己是能干的,是值得被爱,被认可的。
而逆境只是他实现人生目标过程中一个必经的环节而已,就像是婴儿学步总会摔倒后再站起来。
这样,孩子就能坦然地面对失败,挑战,困惑,因为这些将不再是迈向美好生活的障碍,而是成长的试金石。
大姐的碎碎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