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给大家写过一篇关于小龄宝宝为什么要诵读声律启蒙的文章,点燃了姐妹们的诵读热情,错过的姐妹请戳这里:

今天大姐来检查作业了。你们带孩子读到哪一首了?欢迎文末留言告诉我哈。
小田同学目前背到三江的第二首了。
看后台大家留言,关于声律启蒙的问题不少,今天大姐就来统一答个疑哈。
民谣歌手赵照还把声律启蒙改编唱了出来,听着还不错,大家点开边听边看吧,哈哈。

声律启蒙需要全篇背诵吗?
大姐觉得背诵是诵读的结果,不是目的。
声律启蒙全文分为上下卷,共30个韵,囊括了古人吟诗作对需要用到的《平水韵》全部韵部。
声律启蒙的每个韵部是一个汉字,每个韵部下面有三篇。
比如一东,二冬,三江,四支,五微;
这里的东、冬、江、支、微这些字都是韵。
因为古代没有拼音,古人要认字、读字,都用汉字来注音。
所以古代当然也没韵母了,都用字来表示韵。
汉语拼音是近现代的产物,是在1958年才正式进入小学课堂的哈。
声律教育,在古时候,是为了让学生分清字的平仄,学会对仗,并记住韵部,为将来作诗文打好基础;
现在的孩子们不强求一定要会作诗了,再读声律启蒙,是为了以后学习诗词古文打基础,声律启蒙里面很多典故和描绘景物的词语将来作文也用得上。
所以大姐觉得,对于2-5岁的孩子们,声律启蒙重在反复诵读,体会语言的节奏感和音律性。
声律启蒙做好诵读,就已经学好了一半。
由于每个韵部内容的上下文并没有完全的必然逻辑,声律启蒙不用纠结背诵问题。
声律启蒙读起来非常好听,像唱歌一样,而且相比儿歌,更加具有汉语的美感。反复诵读的结果就是孩子们自然而然就会背诵了。

小田诵读声律启蒙的时间
是怎么安排的?
上幼儿园之前,我们是每天上午10点左右,晚上睡觉之前诵读。
上了幼儿园以后,小田在家的时间非常有限。
我们现在都是利用碎片时间来给小田读声律启蒙了。
早晨小田上幼儿园之前,有一段自由玩玩具的时间,这段时间里,我和田爸会诵读声律启蒙。
这时候我们是看书诵读的,主要是自己理解和记忆,小田听多了,也会跟着我们诵读。
晚上读完绘本以后关灯睡觉,躺倒在床时,趁小田还没睡着,我会和小田一起诵读早晨背过的篇章。
这时候黑灯瞎火的,只能凭记忆给小田背诵了。
记不得的时候,我和小田是互相提醒。
所以大姐觉得,不要求小孩刻意背诵声律启蒙,但是要达到随时随地磨耳朵的效果,咱们大人要对声律启蒙熟悉、理解和背诵了,效果才更好。
然后诵读的时候,要注意节奏,还可以边读边打拍子。
因为2岁左右的宝宝,你要让他坐下来,专门去对着书诵念声律启蒙是很难的,而且专注力的时间也很短。所以碎片时间的利用很有效,而且积少成多效果明显呢。
我们诵读的进度,基本上是一周学一首新的,然后巩固之前背诵的。
常常会发现,背了后面的,前面的又记混了,这时候没关系,回过头去再熟悉几遍就行。
我也很少让小田自己背诵全篇,我们几乎都是一人一句对对子的游戏形式,或者一句里面,我说前半句,小田对出后半句来。
这样,不会让孩子产生全篇背诵的压力来。

声律启蒙里面的典故
需要给孩子讲解吗?
《声律启蒙》中包含了大量的典故,用典是诗文创作中常用的手法,典故本身也蕴含着深厚的传统历史文化知识。
但大姐觉得,在给小龄宝宝诵读声律启蒙的时候,不需要刻意去讲解典故的含义,有节奏的诵读就行,贵在重复和巩固。
对于其中一些比较简单的、有画面感的意象,或者生活中能够感知到的事物,我们尽可能的带孩子去感知、去和孩子日常生活里的现象做连结。
比如,下面图片是一位妈妈在家给孩子读声律启蒙时,写在小黑板上的篇章。

这位妈妈把词句里有画面感的简单意象都给孩子贴在词句边上了,这样就把词句变得可视化,更加形象生动了。
头脑里有画面,诵读起来就更有趣了。
再比如“暮鼓对晨钟”这句。
去年我带小田去西双版纳,就住在总佛寺对面。
每天早晨六点,总佛寺会准时响起钟声。
我赶紧告诉小田,这就是“暮鼓对晨钟”里的“晨钟”呀。
如果你所在的城市里,比如西安这样的古都,有钟楼鼓楼的,就可以带孩子去实地参观感受,然后现场诵念,这样孩子肯定印象深刻。
其他难度更大的典故,我觉得大人了解并理解,对于记忆很重要。
我和田爸每次给小田读之前,都会自己先搞清楚每一句里的典故,主要是方便自己理解和背诵。
这样,在给小田读的时候,就更加得心应手了。

带孩子读声律启蒙对大人
的古文水平有要求吗?
大人需要背诵吗?
声律启蒙里面,确实有一些很艰涩的典故,和典故所处的古代的社会背景和历史事件相关。
但我觉得这些并不影响声律启蒙的诵读。
首先,要做的就是搞清楚一些生僻字的发音,别给孩子念错了是关键;
然后,对于关键的典故,可以有些了解,方便大人自己去理解记忆。
之前给大家推荐过中华书局版的《声律启蒙》。

我现在用的就是这本,有标准的拼音,然后关键典故都做了说明。
歪个楼,我们圈内常识哈,买古籍,认准中华书局和上海古籍出版社。
但我发现,每次和田爸一起开始熟悉新的篇章,他总是比我背的快。
我的方法是,先看典故说明,理解每句话的大致意思,然后多多诵读,反复记忆。
田爸告诉我,他用的是联想记忆法。就是自己给每句的意象之间找到关联,这样,很容易就能说完上句想到下句。
之前和大家说过,声律启蒙每一篇里的前后句子,并没有强逻辑关联,所以其实不好背;
但是,也有规律可循,而且田爸根据自己的适应的办法加上了关联理由以后,真的就很好背了。
规律一:由少到多、由简到繁,对仗工整。
《声律启蒙》每则对文各有对句十对。
都是从单字对、双字对、三字对、五字对、七字对到十一字对。
比如“一东”韵第一则:
这种排列形式,是很科学的,小孩子非常好接受。
规律二:先说景,再说人,最后回到景,情景交融。
在记忆的时候,田爸告诉我,他一般会在心里给每篇分段,比如开头几句景,景完了就过度到人,人说完了再回到景。
这样,就有很明显的记忆线索。
而且古诗讲究情景交融,这些景和人物典故之间是呼应的。
比如“三江:韵第一则:
前三句是第一组景,可以想象画面镜头由远拉近:
想象自己从亭台楼阁的外部,慢慢走近,到了内部的窗户边,窗外是滚滚长江;
窗子里面呢,词句展现的意象是屋里的摆设:
从蓉裳蕙帐到宝剑金缸。
景描写完了,就要转到人了:
从宝剑可以联想到忠心安社稷,俗话说宝剑赠英雄,英雄都是建功立业治国安邦的人物。
而忠心安社稷的对立面自然是利口覆家邦。
由忠心安社稷又可以联想到世祖中兴延马武,因为世祖中兴延马武正好是忠心安社稷的例子。
而世祖中兴延马武的对立面,就是桀王失道杀龙逄。
人说完了,又回到景。
人和景之间怎么关联帮助记忆呢?
大家可以自己联想。田爸的联想是:
上一句“桀王失道杀龙逄”,提到杀人,过去都是秋后问斩,所以自然想到了下句“秋风潇潇”的意象。
这样一来,十句很快就记住了。
而且反复诵读以后,才更加深刻的体会到,声律启蒙的景物描写,情景交融方面,简直是惊为天人!
比如大姐十分喜欢的这句:
这比喻简直绝了!
小田喜欢的这句:
是不是特别形象!
每天回味一番这些美好的意象,感觉生活也更美好了。
当然,大姐并不是说每个大人都要把声律启蒙背诵了才能教孩子。
还是那句话,多诵读就成功了一半。
大家陪孩子读声律启蒙有什么好方法,欢迎文末留言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