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夜喜雨》
(唐)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雨水节令、物候与农耕
雨水是中国二十四节气中第二个节气。这一天太阳到达黄经330°,大概在每年公历2月18-20日交替。雨水节气意味着开始降雨了,但降雨量多以小雨或毛毛细雨为主。进入雨水节气后,中国北方地区尚是冬天景象,这时候气候也不稳定,容易出现倒春寒,但南方大多数地方则是春意盎然,一幅早春的景象。
自然万物对气候变化感知灵敏,古人通过观察自然界中动植物的生长规律和行为特征,从而感知节气是否到来,被称为物候。在《逸周书》中记述:雨水节后“鸿雁来”、“草木萌动”。古人将雨水的物候分为三候:“一候獭祭鱼;二候鸿雁来;三候草木萌动。” 雨水正处在数九的“七九”中,河水开始破冰,古人观察到水獭将河里捕的鱼并排晾晒到河岸上,因此称为“獭祭鱼”,同时也观察到大雁开始北归,草木孕育新的生命。
雨水对于农耕来说意义重大。民谚有“春雨贵如油”的说法,春季的适量降水有利于增加土壤的墒,对农作物的生长很重要,同时,对于农夫来说,需要真正开始准备春耕了。

雨水、认干亲习俗与健康期盼
雨水意味在大自然雨水的滋润下生命开始新生、生长,浪漫的中国人总是可以用一些习俗、食物将生命与大自然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生命共同体。而其中“补天穿”、“拉保保”、“撞拜寄”等雨水习俗就具有代表性。
在雨水相关的习俗中,“拉保保”和“撞拜寄”都是拜干爹和干妈的意思,取“雨露滋润易生长”之意。主要流行于四川一带,即人们在雨水这一天,给自己的子女找个干爹干妈,保佑孩子的顺利成长,有意思的是,“拉保保”比较有目的性和选择性,而“撞拜寄”则是随机的,即这一天的早晨天刚亮,雾蒙蒙的大路边就有一些年轻妇女,手牵年幼的儿子或女儿,在等待第一个从面前经过的行人。而一旦有人经过,也不管是男是女,是老是少,就上前拦住对方,就把儿子或女儿按捺在地,磕头拜寄,给对方做干儿子或干女儿。
当然,在中国各地拜干爹的习俗也非常悠久,形式各异,广为流行。除了认人类“为干亲外,还有认自然界的古树、特殊的石头为干亲,其中有些地方把石头干亲称为”岩爹岩妈“,逢年过节要带着礼物去看望和孝敬。记得我小时候小伙伴们经常聚在一起,介绍自己的干亲都是谁,有多大能耐,给自己多少的照顾,其中就有小伙伴挺自豪地说,正月里母亲带着自己去找某块大石头认了干大(即干爹),每年春节都要去看望,而那块石头在当地是用来祈雨的。无论认干亲是人类,还是大自然的树木和石头,其目的都是希望受到大自然生命力量的庇佑,让子女顺利健康成长。一方面让人从小建立了与大自然的生命联系,另外一方面也在血缘和地缘关系之间增加了一层社区关系,加强了社区内部的联系。
雨水与女娲补天的食俗
传统上与雨水有关的节日食俗主要是“补天穿”,补天穿也叫补天日,一般在农历正月二十左右,雨水前后,主要是为了纪念“女娲补天”的伟大功绩。一般在雨水前后,不少地方的妇女们用面粉摊成煎饼,并用红线挂在屋檐下,以示补天。此外古代有些地方还将第二天定为补地日,将煎饼放置于土地上,以示补天。
至少在东晋,女性以食物纪念女娲补天的习俗就已经存在。如宋代哲学家、思想家李覯(gòu)在《正月二十日俗号天穿日以煎饼置屋上谓之补天》一诗中写道:
“娲皇没后几多年,夏伏冬愆任自然。
只有人间闲妇女,一枚煎饼补天穿。”
为何用煎饼来补天,是因为煎饼类似补丁,女性善于针织,且女娲也是女性,因此这个补天的纪念仪式只能由女性来担任。
女娲补天可能是一场真实的
陨石雨灾难与救灾行动

女娲补天精神的延续
作者:常竹青
编辑:小妍
图片:来自于网络,侵删
版权声明
凡注明“良食作者”或“原创”来源之作品
(文字、图片、音频、视频)
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
已经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
长期投稿邮箱 | [email protected]
往期阅读
元宵节不仅有元宵,还藏着中国人骨子里的浪漫
立春|从春盘习俗看古人的春节健康蔬食
大寒|从温饱到食俗,红薯背后的食物体系韧性思考
微博 | @良食基金
快手、百家号 | 搜索“良食基金”
视频号 | 良食青年Act4Food
项目合作 | [email protected]
为了人类的明天行动起来
讨论、 思考、 分享、 行动、改变
Discuss, Think, Share, Action, Change
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简称绿发会)
良食基金是绿发会旗下关注食物与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公益基金
旨在推动良食促进人类健康、动物健康、星球健康
2019年4月,良食基金在北京发布了《良食倡议》
作为健康、可持续饮食消费的行动纲领

